《特别经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特别经历-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久后,毛泽东就提出,全党要恢复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作风。他说,我们党是有实事求是传统的。最近几年,调查做得少了,不大摸底了,大概是官做大了。我这个人就是官做大了,从前在江西那样的调查研究现在就做得很少了。请同志们回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一切从实际出发。他还说,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能那么急,可能要搞半个世纪。今后搞几年慢吞吞,指标不要那么高,不要务虚名而招实祸。
  王观澜夫妇目睹了毛泽东胸襟坦荡,重视老战友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意见,正视问题,采取果断措施,纠正错误,迅速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的做法,深受鼓舞,也对未来愈加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以后,无论遇到顺境还是逆境,王观澜都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原则:“不唯心,不唯上,只唯实”。
  

特殊年代的勇气
  13、那时敢讲教育重要,科学重要,是需要有一点勇气的 
  1962年底,中央农村工作部撤销后,新成立了国务院农林办公室,王观澜被任命为农林办副主任。1964年,他又兼任北京农业大学校长和党委书记。这期间,他以发展中国农业和农业教育为己任,努力探索农业教育改革和培养人才的路子,做出了许多努力。
  原农业大学教授、老校长毛达如先生在回顾农大办校史时曾说过:“60年代初,王观澜任校长时,由教授、教师、职工学生代表组建校务委员会,着重突出教授在办学中的主导作用,决定和咨询学校的重大事宜,带领学校不断发展。”毛达如认为,这一“大师办学”的新理念虽然一度受到争议,但从现在看来,还是值得提倡的。
  由于长期从事农村和农业的领导工作,熟悉和热爱农村、农业和农民,王观澜在农业领域有了许多理论和实践的建树,被公认为党内的农业和农民问题专家。当时中央和国家机关也流传一种说法,在党内领导人中,最懂得农村、农民的有三位:一位是毛泽东、一位是邓子恢,还有一位就是王观澜。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北京高等院校首当其冲,王观澜被农大红卫兵作为“走资派”打倒,还抄了家,成千上万的红卫兵天天押着他在市里批斗、游街,甚至还拉到外地去批斗。北京市造反派召开数万人“批斗彭真反革命修正主义集团大会”,也把王观澜作为“集团成员”拉去批斗。康生甚至指示红卫兵:“王观澜要开大会斗六次。”王观澜的妻子徐明清也被作为叛徒隔离批斗。
  王观澜在当时极度混乱的年月中,一再感慨叹息,说:“三年困难时期过去了,现在刚刚恢复,又来了。”他默默忍受着无情批斗的痛苦,不久,周恩来从农林口联络员那里了解到有关情况,立即指示农大红卫兵恢复王观澜的自由。在后来“靠边站”期间,王观澜并没有消沉,他一边写检查,一边参加劳动,每天清晨都沿着农业大学附近马连洼到颐和园的马路长途步行,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他要恢复和保持自己的体力,默默地准备重新工作。
  1971年“九一三”事件发生后,周恩来提出把王观澜“解放”出来,参加工作。然而,一些人却把那些将王观澜定为“死不改悔的走资派”的材料报上去。周恩来极为生气,逐一批驳说:“王观澜是好同志,有错误可以批评,但不能打倒!”
  第二年春天,农业机械部部长(原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陈正人不幸去世。在八宝山的追悼会上,周恩来看到了多年不见的王观澜。他心情沉痛,激动地紧紧握着王观澜的双手,关切地说:“没有浮肿吧,没有心脏病吧?看你气色不错,身体还好吧!接着连说了三次:“可以工作!可以工作!可以工作!”。
  事后,王观澜作为国务院业务组成员开始工作。当时王震和王观澜等都是业务组成员。他们经常一道深入各地农村,调查研究,了解情况,不断向周恩来汇报。
  这时,王观澜仍没有忘记在“文革”中被迁去陕北甘泉县清泉沟的农大师生。他不仅前去看望那里的农大师生,还通过写信和向上打报告,极力促成农大的尽快回迁。
  1972年12月,王观澜在一次“关于农大搬迁问题座谈会”上作了发言,他指出,“现在中央提出,1980年全国要搞8000亿斤粮食,我们农业部门的任务很重大啊!我们靠什么,要靠科学,要靠群众。”
  他还说:“‘文革’中,都不愿要大学。我们不要把大学当包袱,要让大学为生产建设服务。中国是一个大国,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大学,一定要与发展全国的农业生产联系起来,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当时“文革”极左路线盛行的历史背景下,他也刚被解放出来,仍然敢讲教育重要,科学重要,这是需要有一点勇气的!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心系中国农民问题
  14、最后心系的事业,系统研究中国农民问题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王观澜的妻子徐明清,却因所谓“江青问题”而入狱。王观澜忍受着巨大的政治压力,继续坚持工作,他多方设法反映农业大学在陕西、河北涿县办学的困难,争取各方面的支持,终于在1978年11月,经中央批准,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得以迁回了北京原校址办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王观澜退居二线,担任农业部的顾问组组长。他不顾年高体弱,先后到陕北老根据地,沪、浙、闽、赣、苏五省市和河北保定、安国等县农村调查,每次外出前都要草拟调研大纲,回来后,认真撰写调查报告,不仅反映农村实情和问题,还为中央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政策性意见,充分发挥了为农业献计献策的作用。人民日报曾有一位记者问他:“从您长期从事农业领导工作的体会来看,我们最深刻的教训是什么?”王观澜沉重地说:“一言堂,一边倒,一刀切,一阵风(一窝蜂),把我们害苦了!”
  作为一名几十年从事农###动和农村发展工作的老战士,王观澜把自己的大半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农业、农民和农村建设,对农村和农民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他退下来后,心中首先思考的,仍是要深入实际,了解“三农”问题,特别是要系统研究中国的农民问题。
  他请来北京农业大学的四位教师协助他工作,只要不外出视察和开会,他就把几位教师请到家中,一起商讨研究大纲,或回忆和讲述党领导的土地改革发展过程和历史经验。他对搜集和整理原始资料非常重视,亲自与中央档案馆、新华社、农业部等部门联系,请他们帮助提供资料。
  徐明清记得,当时新华社提供了一批当年老区办的《红色中华》等报刊资料,王观澜认为这批资料十分珍贵,因那时没有复印机,他就专门请了一位摄影师帮助翻拍,整整忙活了两天,才将这批报刊资料翻拍完成。王观澜到外省考察期间,也不忘请人专门收集各地农###动的资料,为今后的系统研究打下基础。可惜的是,这项系统研究农民问题的工程正在继续,王观澜却被癌症夺去了生命。
  1981年9月,王观澜带领一个工作组到河北保定、安国、博野等地连续考察了两个多月,并亲自起草调查报告,11月底赶回北京,参加五届全国人大四次常委会议。会后,他感到身体极度疲乏,病倒了,12月23日被送进北京医院。这时,他已身患胰腺癌,并转移扩散。入院后,他的病情急剧恶化,不幸于1982年1月19日在北京病逝。
  虽然,王观澜最后心系的系统研究中国农民问题的事业未竟,但他的英名,却长久地留在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留在了现代中国农业发展和研究的历史进程中。
  

坐飞机扔手榴弹的父亲
熟悉中###史的人大多知道陈昌浩,在共产党初打天下的年代他曾经大名鼎鼎。鄂豫皖苏区至今流传着关于他的故事:比如他曾坐着红军缴获的第一架飞机“列宁号”朝敌军扔手榴弹。后来他出任兵强马壮的红四方面军政委。
  然而在令人扼腕的西路军失败以后,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陈昌浩的地位一落千丈,他的后半生几乎不为人知。父亲的特殊经历,多多少少会对子女产生影响,陈昌浩之子陈祖涛的人生的确不同寻常。然谓之不寻常,却并非全缘由父亲,漫漫人生是他自己走过来的。
  承蒙欧美同学会的联络,我得以再三再四地坐到陈祖涛的办公室里,和他一起悲喜跌宕于半个多世纪前在苏生涯的回溯。他是那种从外相到精神根本不会让你往“老”字上联系的人,和比他年轻20多岁的我在一起,好像更富活力的却是他。正是由于他那过人精力和记忆力,使我聆听到不该遗诸史册的故事。
  

与周恩来一同飞赴苏联的红色少年
  1、毛泽东首肯,他和父亲飞去苏联
  1939年的8月末,因为众所周知“坐骑受惊事件”,周恩来右臂粉碎性骨折,若再在缺医少药的延安延误下去,将落下严重残疾,中共中央决定由邓颖超陪同他赴苏联医治。恰好陈昌浩亦因久治不愈的严重胃病难于正常工作,中央决定也让他到苏联诊疗。
  他们离开延安的日期定在了8月27日,临行前夕,陈昌浩突然对陈祖涛说:“我想带你去苏联。明天来的要是架大飞机,我就带你一起走;要是小飞机,你就乘汽车、火车去苏联。”经历根据地生活的孩子,都知道苏联,那是父辈们景仰的革命圣地,那里的今天,正是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明天,父亲要带他去那里,当然令他喜悦。
  第二天一早,父亲就骑着马带着他去了杨家岭。陈昌浩把带儿子赴苏的想法告诉了毛泽东,得到了毛泽东的首肯,陈祖涛还记得毛泽东当时还找出几枚银元,给了父亲。
  当天降落在延安机场的道格拉斯飞机,有24个座位,据说是蒋介石亲自指派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