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大理渔潭会
在大理地区,每年的八月十五人们都要聚集在洱海最北端的渔潭坡上,举行为期7天的大型民族传统*——渔潭会。渔潭会也称渔潭坡,届时附近的各族群众都会到渔潭坡出售产品,购买物品。盛会期间,渔船云集,牛马满坡,参会者达数万人,交易骡马、渔具和民族特有商品的人比比皆是。此外,人们还出售一些药材、毛皮、山货、鱼等土特产及日常生活用品等。同时,附近的男女青年还会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舞狮子、耍龙灯、演唱“大本曲”(以唱词为主;辅之以道白的说唱艺术)等。
渔潭坡下还有很多纵横交错的石洞,其中一个大洞名叫渔潭洞,那里经常游进游出很多油鱼。这种油鱼只有一两寸长,因体细鳞小、肉嫩油多而得名。在烹调时,不需要放很多油味道就很鲜美,而且细嫩得如同新鲜的豆腐一样。
关于渔潭会的来历,据说和当地特产的油鱼有关。传说在渔潭洞中,有一头老油鱼,它能内吞五行之精,外感阴阳之气,修炼百年之后成为鱼精。油鱼精特别喜欢酣睡,而且在酣睡中能够产出油鱼。每年的八月十五日是它苏醒的日子,油鱼醒来后就会把嘴伸出水面换气。这时,它还要离开自己的洞穴,到岸上吃掉一男一女。白族人对它恨之入骨,为了治服这个鱼精,白族人民便在八月十五这天吹响牛角,背上刀枪,扛着戈矛,捧着月饼、果酒等聚集在坡上,敲锣打鼓,鸣钟放炮,燃香点蜡,狂欢赏月。并在洞边的坡上搭起帐篷,白天进行交易*,晚上灯照彻夜。鱼精见人多,再也不敢出来。从此之后,每年的八月十五日人们都要在渔潭边上举行鱼潭会。
十四、白族三月街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它是云南大理白族人的盛大节日,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云南大理城西的点苍山中和峰麓举行。关于大理三月街最早的形成,据一些史料记载,大致在唐永徽年间(公元650—655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白族三月街盛况
相传很早以前,洱海一带住着一个罗刹恶魔,每天要吃几十个人。观音菩萨看见白族人受此苦难,就显身用法术收降了这个恶魔,并把他缚在了一根大石柱子上。白族人为了纪念观音的功德,就在观音菩萨下凡的农历三月十五日搭棚诵经,并以蔬菜来祭观音,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白族的一个盛大节日。
独特的白族舞蹈
另一个说法是在南诏细奴罗时,观音在三月十五日这天来到大理传经。因此每年的这个时候,善男信女们就搭棚礼拜诵经进行祭祀。本来这里是讲经说佛的庙会,由于大理地处交通要道,庙会就逐渐演变成贸易集市和节日。
民间还有传说认为:很久以前,洱海边上住着一个叫阿善的青年,他以捕鱼为业。一天,他驾着自己的小船和往常一样到湖里去捕鱼,却网网都打不到。他很不开心,便弹琴唱起了悲歌。他所唱的乐曲很哀怜,将洱海龙王的三公主阿香深深感动。于是,她就来到船上帮他撒网,结果每网下去都能打上来满网的大鱼。捕鱼结束后,阿香对阿善产生了爱慕之情,阿善也喜欢上美丽的阿香,并把她带回家,两人建立了美满幸福的家庭。三月十五日,天上一年一度的“月亮街”街会到了,各路神仙都齐会月宫。这天阿香变成了一条金龙,驮着阿善去月宫赶街。他俩来到月亮街后,看到这里摆满了珍珠宝玉、云丹仙草,就是没有鱼网农具和生活用品。逛完街后,他们回到村里,向乡邻讲述月亮街的情形,并向大伙倡导在人间也办一个像天上月亮街一样的街会。从此之后,每到农历三月十五日,人们就在点苍山脚下摆起街场。
三月街经过漫长的岁月,已成为白族人民一年一度的重大节日。清代资料记载:当时的街会在大理西门外的教场举行,每年三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为大街会,这时百货商聚集于此。后来,三月街的会期逐渐延长,一般为3—5日,多则10天。现在的三月街已经发展成单纯的物资和文化交流盛会,前来赶会的不只是白族人,还有彝、藏、傈僳、纳西、怒、回和汉族人。在街会上,彩旗飘飘,帐篷林立,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在这里挑选自己喜欢的用品,同时一些人还带来自家的土特产品进行交易。
在三月街上,民族特需用品专柜最吸引顾客,这里有白族妇女缝领褂所需的丝线;白族姑娘喜爱的耳环、珠链、手镯、围腰链;藏族人喜爱的毡帽和酥油壶;纳西族和彝族所需的花边和彩带等,货物丰富多样。而且除了大规模的物资交流外,还举行赛马、民族歌舞等文娱体育活动。
第八章 苗族文化(1)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以飞歌、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很早就有关于5000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那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有文字。通用汉语文。苗族风俗颇多,歌舞技艺代代相传,具有十分浓厚的乡土风情。
一、苗族特异年俗
苗族的年俗比较特殊,大年三十傍晚人们先要手拿武器站一会岗。而且年三十这天,苗家人很早就做好腊肉、酸鱼等民族佳肴,并备好了包谷烧酒,准备过一个欢欢乐乐、和和美美的新年。
傍晚终于在等待中到来了,但是此时全家人还不能坐下来一起吃团年饭。家里的男主人要先在门前挂出懒力巴枝条、包泡刺藤、菖蒲,用它们来隔除邪气、消除灾难。然后男主人还要戴着钢盔,穿上铠甲,手握一支尖梭标枪,一个人躲在自家大门的角落,两眼不住窥视寨外,做出站岗放哨的样子。据苗族人解释说:如果在这时候,有饥饿的野兽窜进了村寨,站岗者就用这支锋利的梭标把野兽杀死,使刀尖见红。如果有外族来侵犯,就用这支梭标和他们火拼,把敌人赶出寨子。如果这时候苗族人的朋友来了,主人就会高兴地跑出家门,把朋友请进自己家里,请他吃一顿友好的团年饭,并和自己的家人一起欢度除夕。
苗族人为什么会有这种特殊的年俗呢?据苗族的一些老人说:苗族最早是住在黄河岸边的,可是他们总是遇到外族残杀、驱赶,无奈之下才迁到西南的山区。苗族的祖先在这里架木为巢,繁衍子孙后代。可是,他们在这里生活后,还常常遭受野兽的侵害和外族的侵犯。这些外族人常乘除夕之夜,纠集很多人马偷袭苗族的村寨,把苗家人过年的酒和腊肉全部抢走,还杀死很多无辜的人,并把村寨烧毁。因此,苗族祖先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和家园,在除夕之夜,每家每户都要手持武器、全副武装地戒备着。年长日久之后,就逐渐演变成一种特异的年俗。
二、苗族吃新节
苗族有一个传统的风俗习惯,叫做吃新节,在苗语中称“努格西”,意思就是吃新米。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三,苗族人都会欢喜地迎来吃新节。早在这天之前,姑娘们就准备好美丽的衣裙、飘带和银花首饰;小伙子们修整和添置好芦笙;大人把家里的牛马喂得膘肥体壮。节日这天,客人穿上盛装,担着鸡、鸭或米酒等礼品,牵着斗牛来到主人村寨。各家的主妇也早早蒸好了新米饭和鲜鱼。等到年老的客人来了之后,户主就带着自己的孩子,挑着鸡鸭鱼和酒到田埂上去进行祭祀仪式,最先祭祀的是自己的先人。祭祀时还要念道:“古老古代,没有粑粑,吃的野果,鸟兽鱼虫。‘告秋’、‘务秋’、‘务当’,拓荒功大。开出田土,栽种庄稼。有了白饭,养老育娃。后人记恩,请把凡下。喝酒吃饭,领受鸡鸭。”念完之后就杀掉鸡鸭,并央告逝去的老人在天之灵保佑自家谷粒归仓。
祭祀结束之后,主人和客人就一起返回家中,开始丰盛的筵宴。在宴席上,主人大多要唱歌助兴:“田里香稻花,好客来到家。喝口新米酒,请把歌来答。‘告秋’和‘务当’,把田开出啦。谷种在哪里,谁背到田坝?竹种在哪里,谁背到山洼?谷种快快长,拔节扬新花。竹种快快长,冒笋发枝丫。砍竹编箩筐,请谷来回家。”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八章 苗族文化(2)
客人针对主人歌中唱词随即答道:“今年风雨顺,田无稻花香。主人勤耕种,谷穗再尾长。主人情意厚,要我答歌腔。路上拾几句,试唱也不妨:谷种在天边,家住嘎里扬。竹种在天边,相挤闹嚷嚷。有七群白鸽,背谷下天堂。有七群斑鸠,请竹下山梁。谷种播田野,竹种山洼长。谷种勃勃长,面色黄央央。竹种蓬蓬发,枝叶盖四方。砍竹编竹箩,抬米入新仓。主家情意深,鱼肥酒饭香。”经过这样反复对唱,主客才开始开怀畅饮,直到宴席结束。
吃完饭后,客人就和主人一起牵着自己的牛赶到斗牛场。此时的斗牛场早已是人潮涌动,姑娘穿着盛装站在斗牛场的两边,小伙子则吹奏着芦笙。很多人都牵着自己的水牛,等待比赛时间的到来。中午过后,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把一葫芦酒喷洒到斗牛场上,然后宣布比赛开始。接着就是一个大汉扛着一块百战百胜的红色木牌走在最前面,后面由几个人牵着一头颈插虞旗(虞人在汇集所获猎物时用的旗帜)、头戴护头草包、角系红绿纸花的水牛绕场一周,此时比赛就真正开始了。往往场上的牛争斗得难解难分,场边的人喝彩声不断。到了晚上,老人们在家里唱酒歌,妇女和姑娘们则三五成群在门楼边或者树荫下找人对唱。这样的活动一直持续到次日早晨,客人才向主人告别。主人把他们送出村外,分手时客人还会请主人在第二年吃新节时到自己家作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