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时,先把橄榄枝洗净,然后刮去最外面的一层薄皮,把肉质皮刮下待用。把雄鸡或乌骨鸡宰杀后取血,血里放适量盐,切记不能加水,用筷子快速把鸡血搅成糊状,再割一块去皮的鸡瘦肉待用。用米汤把刮好的橄榄皮洗一遍,除去涩味。然后把洗好的橄榄肉质皮、鸡瘦肉、香蓼、芫荽、用火烤熟的草果粉、大蒜、姜、精盐、味精、小米粉等混合拌匀,放在砧板上反复剁,直到剁成可以捏丸子的肉浆为止。把剁好的加有原料的肉浆做成大小适中的丸子,再用鸡汤将丸子煮熟就可以食用了。剁橄榄味道鲜美、回味无穷,而且具有滋补强身的作用。
五、拉祜族“科尼哈尼”
“科尼哈尼”在拉祜语中的意思是旧的一年结束了,新的一年开始了,也就是指过年或者过春节,是拉祜族非常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拉祜族的过年分大、中、小三段,初一至初四是过大年,初五至初六为中年,十三至十五为小年,小年结束后就意味着新的一年开始了。
正在吹奏乐器的青年
拉祜族的大年最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猪、造酒、舂粑粑。大年初一这天,人们是不出门的;初二这天,人们才走出家门,互相拜年、跳芦笙舞。拜年时,拉祜族通常是以两块肉、两块粑、两根甘蔗、两包茶叶作礼物,因为他们认为双数代表吉祥。跳芦笙舞时,在场地中间放一张桌子,桌上放有篾箩,以及装有各种谷物种子的升斗,里面还插上桃花、樱花、李花等,象征着新的一年里将会风调雨顺、吉祥如意。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围着桌子跳舞。
过年时,拉祜族人喜欢跳芦笙舞。它是拉祜族传统节日跳的舞蹈,曲调动听、舞姿优美,据说一共有70多种跳法。整个舞蹈把农活中的备耕、撒种、薅草、收割等活动,全都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出来。
在中年这两天,人们主要是休息。当然,男人也可以上山打猎、下河捉鱼;妇女可做家务;青年和小孩子则很自由,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在小年的三天时间里,一般要舂粑粑。小年过完后,大家就开始新的生产活动。
六、拉祜族库扎节
库扎节是拉祜族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傣历的三月或四月初举行,节期一般为四到五天。在节日的第一天清早,人们要在村寨外鸣放排枪,寨中人听到火枪声后迅速集中,敲着铓锣与象脚鼓,一路载歌载舞,到寨门前迎接亲友回来过节。
亲友们提着礼品到寨门时,安占(负责宗教活动的人)的妻子和寨老会向客人敬酒、撒米进行祝福,然后主客队伍汇合,一起进入村寨。进寨后,客人要先到“安占”家向安占叩拜祝福,再唱歌、跳舞一番后离开。
早饭后,各家带好火枪、祭品、食物等集中在寺庙前的平地上,朝山谷不断放枪,然后绕着寺院撒米,再进寺院进行隆重的祭祀。上午,人们抬着装有丰盛食品的竹箩,拿着火枪和一根画有图案的标竿,由一长者带领着,敲着铓锣,开始绕村串寨,沿路讨米。这个活动结束后,人们便开展荡秋千、打陀螺等活动。
晚饭过后,青年们会先到各家门前放枪、泼水,提示人们快到寨中的广场上去。这天夜里,全寨汇集于广场,在这里通宵达旦地唱歌跳舞。节日的第三天,全寨要团聚在一起吃年宴,酒、肉、饭均为各家自带,所有人按性别区分,即男右女左在两个火塘进行。宴席上主持人致词贺年,祝福大家节日快乐、人寿年丰、六畜兴旺,然后大家开怀畅饮,并在宴席上讨论村寨中的一些公共事务。
有些地方的拉祜族会在节日的第一天,请相邻村寨的各族亲友来寨中赴宴,并相互赠送食品。第二天下午,村寨里鸣枪通知送外族人出寨,同时全村开始“*”,不许外寨人再进村,以防节日期间失窃。如果有外人误闯村寨,人们会将他暂扣在路边的临时“客房”里,每日用酒肉招待他,等全村过完年后才放他离开。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十三章 怒族文化(1)
怒族自称“怒苏”、“阿怒”或“阿龙”,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福贡、贡山、兰坪县,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和西藏自治区的察隅县等地。与傈僳、独龙、藏、白、汉、纳西等民族交错杂居。怒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由于与傈僳族长期共处,多数人会讲傈僳语,无文字。怒族经济以农业为主,以狩猎、采集为辅,主食玉米、荞麦等。传统服饰以麻、棉布长衫为主。其风俗独特、文化迥异,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
一、怒 族 婚 礼
怒族男子善于弹琵琶,女子爱吹口弦,他们在劳动和社交时常用琵琶和口弦交流感情、倾吐爱意,有的还因此定下美好的姻缘。两家人都同意后,双方就定好婚期。到迎亲之日,新郎请几个最相好的朋友,背一捆柴、一捆松明子、一罐酒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迎亲途中跳“奎翮嘎”
迎亲的队伍到女方家时,女方的亲朋就关上门,不准迎亲的人进入。这时男女双方开始对歌,内容为:“尊贵的客人,你们来做什么?尊敬的主人,我们来要小猪;尊贵的客人,我家没有猪儿;尊敬的主人,村头阿婆说有;尊贵的客人,那是阿婆乱讲;尊敬的主人,老阿婆不乱讲;尊贵的客人,我家小猪怕冷;尊敬的主人,放心猪舍已盖……尊贵的客人,那就进来带走;尊敬的主人,谢谢啰,感谢啰。”
这时,女方的亲友会把房门打开,手捧酒杯站在门口,向迎亲的每个人敬三杯酒,然后请他们进屋。迎亲的人进去后,就开始在屋内跳“奎翮嘎”,新娘和新郎则坐在父母身边听长辈的教诲。跳完迎亲舞,说明新娘已成为新郎家的人,迎亲的队伍就可以迎娶新人上路了。女方的送亲人会背上嫁妆,和迎亲队伍一起出发。新娘则由一个同龄女伴陪着,用红布蒙面走出家门。在娶亲的途中,女方的送亲队伍和男方迎亲的队伍还要同跳“奎翮嘎”。
到了男方家时,新郎的舅舅或舅母要先敬陪送新娘来的每人一竹筒酒,新娘这才跨进男方的家门。这时,来庆贺婚礼的人中年长者多围坐在火塘边,并吟唱怒族古老的民歌。男女青年则手拉手围成圆圈,围绕着屋里的中柱,边歌边跳“腊叉嘎”。当舞蹈达到高潮时,亲朋会把竹筒投入舞场中央,人们则边跳舞,边去争着跺踩竹筒。竹筒被跺烂或跺碎,说明婚礼隆重;反之,人们会认为女方不满意这门婚事。另外,当地人认为在婚礼中跺踩竹筒代表着吉祥和对新人的祝福。跳过“腊叉嘎”后,人们就承认他们建立了夫妻关系。
结婚四天后,男方家要杀一头猪,酿一罐酒,让新郎、新娘带上这些东西,随送新娘的人一起到新娘父母家。新郎会把酒、肉送给岳父和岳母,表示这是自己在婚后第一次对老人敬孝。然后,新郎领着新娘返回自己家里,到此婚礼才算全部结束。
二、怒 族 斜 拉
怒族人的饮食习惯有些与众不同,不是一日三餐,而是一日吃两顿饭。他们的主食大多是玉米,食用方法主要是:煮焖咕嘟饭(玉米面稠糊)、包谷稀饭、包谷粑粑、石板粑粑等。常见的蔬菜有青菜、白菜、萝卜、瓜豆、辣椒、竹笋、野百合、各种块根类及蕨类植物。他们的肉类来源主要是牛、猪、鸡、狗、羊、鱼,以及野牛、野猪、鹿麂子、岩羊和山鸡等猎物。在日常生活中,最受怒族男女老少喜爱的一种食物是“斜拉”。
第十三章 怒族文化(2)
“斜”在怒族语中是肉的意思,“拉”是酒,“斜拉”翻译为汉语的意思就是肉和酒炒在一起。怒族人在做“斜拉”时,先把大块的猪肉切成很多小片,然后用酥油炒40分钟左右,再放入一些清酒,搅动片刻,盖上锅盖几分钟就可以食用了。“斜拉”营养丰富,是怒族人款待客人的佳肴。它不但口味好,而且有治疗风湿、妇科病的效果。如果你到怒江两岸,好客的怒族人就会给你端上一碗热乎乎的“斜拉”,吃完后你一定会感到精神爽快了很多。
三、怒 族 猎 棚
待秋季最忙的时节结束后,怒族的青壮年男子和小男孩晚上就很少在村里聚会了,有的连家都不回,而是到山上去守猎棚。猎棚一般都建在大树下、石岩旁、丛林中、山溪边。怒族男子用树枝、树叶和茅草,在那些地方搭起简陋而又隐蔽的小棚子。平时,它可以用来遮风避雨、存放一些东西,秋天就成为狩猎所用的猎棚。他们通宵地守在这里,猎取山鼠、竹鼠等小动物。
怒族人生活的天地
秋收之后,因为庄稼已经收完,山鼠、竹鼠等靠偷吃粮食为生动物的食源被切断,只好到处找吃的东西。怒族人用竹签穿起包谷,放在猎棚四周。这些小动物闻到食物的香味,就会来这里大吃一顿。猎人则根据竹签上的齿痕判断来吃食物动物的数量、大小和种类。然后,带上弯弓和长刀以及其他需要用的物品,到猎棚里去守候。
白天,怒族人在猎棚中削箭、烧茶、喝酒,但是不能高声聊天,因为这样会吓跑藏在附近的小动物。到了夜晚,野兽们出来活动,只要听到“嚓嚓”的响声,猎手们就开始准备拉弓搭箭。等猎物确认没有危险,埋头大吃诱饵,失去警觉时,猎人才会瞄准目标,从容地张弓放箭,很多猎物就在不知不觉间毙命了。
守猎棚是对男人勇气和胆量的考验,他们打到猎物的多少还关系着个人的荣誉。谁在猎棚获取的猎物最多,谁就被誉为村寨中最能干的人,并受到人们的称赞。如果他是一个未婚青年,更会收到姑娘们投来的爱慕的眼光。
四、怒族达比亚
达比亚是怒族古老的弹拨乐器,又称“达边”,当地汉族人称其为怒族琵琶,主要流行于云南怒江流域。达比亚虽被称为琵琶,但是它比琵琶还要古老。怒族的山寨里还流传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