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推翻了当年认为该遗址距今4万年的推论。。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二章 史前遗迹(10)
后来,通过核能所对文物的测定,将此遗址的年代定在70—80多万年间。之后,科研人员还根据现场考察的情况描绘了一副史前图画:几千万年前,这里曾是一个巨大的湖泊,生存着很多古老的动物。后期青藏高原隆起,附近的山体提升,湖泊开始干涸。大约100万年前,此处逐渐下沉变为盆地。就在此时,原始人出现了,并逐渐掌握了制造石器的技术。
毋庸置疑,石林旧石器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以及与欧洲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重要证据。
十七、云南观斗山石雕
在云南威信县东北40公里处屹立的群峰之首便是观斗山,其毗邻四川叙永县,海拔1880米,观斗山石雕就位于观斗山上。
据史书记载:观斗山上的庙宇始建于明代,当时以观斗山为中心,建有昆仑山、小西天、神速林山等10多座庙宇。庙宇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川滇交界处的佛教圣地。清代曾进行过数次扩建和维修,清末民初遭到损坏。1934—1937年间再次进行大规模的修建,复原了9座殿堂,占地10余亩。20世纪60年代后期,庙宇在无人管理的情况下逐渐衰败,后来全被拆除,木制雕塑也全被毁掉,很多石雕造像坍塌,庙宇遗址被淹没在荒草丛之中。
1985年,观斗山寺庙遗址受到政府的重视,被列为威信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10多年的维护修缮,大部分殿宇恢复了原貌,现存的石雕像也进行了分类保护,被分别放在修缮好的九大殿中。第一殿是佛祖殿,内部供奉着一佛、五菩萨、二弟子,其中的千手观音、文殊、火池菩萨为石雕像。第二殿是关圣殿,供奉关羽、周仓、关平等人的雕像。第三殿是王母殿,供奉着王母、八仙和二弟子的石雕像。第四殿是三教殿,供奉着孔子、释迦牟尼和太上老君的石雕像。第五殿是雷祖殿,供奉着雷祖和雷部十天君的木雕像。第六殿为瑶池殿,供奉瑶池、无极、女娲、盘古、轩辕、伏羲、神农、斗母等道教神祗的石雕像。第七殿为黑煞殿,供奉张献忠、鲁班、张郎、赵巧等人的石雕像。第八殿为弥勒殿,内部造像全为弥勒像。第九殿为玉皇殿,供奉玉皇、元始天尊、天将、天兵的石雕像。
九重大殿内现有100多件精美的石雕作品,都是罕见的艺术瑰宝,且造像匠心独运、想象丰富、雕刻细腻、形神兼备,反映了云南地区近代雕塑的传统技艺特点,展示了川滇交界地区的宗教文化特征。如今,观斗山石雕已经成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八、南诏国太和城遗址
太和城遗址位于大理古城南7公里的太和村西苍山佛顶峰,遗址西起佛顶峰,南至洱滨村,面积约3平方公里。现在的遗址存有南北两道夯土城墙,西部佛顶峰上有建于唐天宝六年(747年)的金刚城。此外,遗址中还有南诏德化碑,碑西为南诏宫殿建筑。
太和城曾经是古代南诏国的都城,唐开元25年(公元737年),蒙舍诏皮逻阁在唐朝的支持下统一六诏,建立南诏国。公元739年,迁都太和城。779年,南诏王异牟寻迁都羊苴咩城。在迁都羊苴咩城前,这里一直是南诏国都,也是南诏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朝后期,此城逐渐荒废,如今只有一些断壁残垣。
遗址中的南诏德化碑立于赞普钟十五年,即唐太历元年(公元766年),是南诏王阁罗凤被吐蕃强迫叛唐以后所立。碑文内容丰富,讲明自己是受制于西戎,不得已才叛唐的。同时,还详细地叙述了南诏初期的历史、南诏和唐朝的密切联系、双方曾发生战争的经过等。
整个石碑有阴刻文41行,是研究南诏初期的重要资料,同时也为研究南诏的形成、社会制度、云南各民族的关系、唐王朝和吐蕃的关系等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三章 历史印痕(1)
只要是人类活动过的地方,就一定会留下历史印痕,一方面述说过往的故事,一方面为后人的探寻留下蛛丝马迹。云南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区,自然少不了各种历史的印痕。它们或展现云南辉煌的建筑文明,或讲述云南的官宦历史,或记录云南的宗教历程,或再现云南的大户人家……不一而足,却都精彩绝伦。
一、真庆观古建群
真庆观古建群位于昆明市中心拓东路与白塔路交叉口东北角,由真庆观、都雷府和盐隆祠三部分组成。其中,真庆观以紫微殿为核心,结合老君殿的东、西厢房组成了一个院落;都雷府以雷神殿为核心,与门楼、清风亭、火神殿和一些厢房组成院落;盐隆祠以大殿为核心,由前殿、戏台和南北厢房组成一个院落。
真庆观原名真武祠,始建于元代。明永乐初年,长春真人刘渊然谪滇时就居于此观。洪熙初年,他被召回京城供职,于是请求把自己在昆明住过的真武祠改为真庆观,并让他的弟子蒋日和做真庆观的住持。宣德四年(1429年),由黔国公沐晟兄弟出资,蒋日和主持了道观的扩建。6年后,道观修建完工,蒋日和被封为“明真显道弘教法师”。他被褒奖后,更加精心地经营道观,真庆观也一度成为昆明附近香火最旺的道观。蒋日和逝世后,他的师弟徐道广接任主持。徐道广很有道术,使得真庆观的规模继续扩大。自明正统至嘉靖及清朝各代,都对真庆观进行了修葺和扩建。民国时期,当地政府还颁布了保护真庆观的布告,但到民国末年道观的香火就已经很冷清了。
现在真庆观由前殿、紫微殿、老君殿等组成。三个大殿均坐北朝南,建在南北轴线上,轴线两侧是前殿与紫微殿相接的回廊。紫微殿为土木结构单檐歇山顶式建筑,整个建筑保留了明代建筑风格,斗拱粗大疏朗,木梁结构具有明代皇家建筑的风格。大殿中央的顶部原来有一个结构精巧的八卦太极图藻井,但在后来的整修过程中,太极图被改为飞龙图。大殿内供奉着紫微大帝,左右配以雷神和真武像,两旁各有七八个雷部神像。原来的正殿东西廊为群仙廊,供有60多尊道教神仙,现在神像早已不存在了。紫微殿后面是老君殿,它还保留着元代建筑风格,殿内供奉着太上老君和其他神像。
真庆观紫微殿的东侧就是都雷府,它原来是真庆观的附属建筑,专门用来祀雷神。其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在正脊下有“大清同治十二年岁次癸酉闰六月吉旦,会城官绅士庶众善姓仝住持等重修”的题字,说明它在这时候进行了重修。
都雷府的大门为斗拱承载的单檐,四角翘起。大门门楣前书“都雷府”,后题“万古神风”,两侧有一副对联:“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大门内有一个方亭,名“清风亭”;正脊上写有“大清嘉庆二十一年岁次丙子六月十六日吉旦……立”。清风亭造型独特、斗拱承载、雕梁画栋,亭内上方有雕龙的精致藻井。亭后是雷府大殿,整个建筑为单檐歇山顶式土木结构,大殿外有一对石狮,外廊有很多的雕花石栏。都雷府大殿在清代时除了供奉雷神外,还塑有一座灵官像。都雷府殿侧有一香油井,用以存储香油供各殿使用。其北面的古建筑是火神殿,内部供奉着火神。都雷府往北还有一个水质甘冽的古井,名为八卦井。现存的都雷府古建筑,比较好地保留了清代早期的建筑特征和彩绘风格。 。。
第三章 历史印痕(2)
盐隆祠位于都雷府的北侧,始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是由云南的盐商集资兴建的,到了民国时期,全省的盐行也设在这里。盐隆祠建筑群坐北朝南,由戏楼、前殿、前殿东西厢房、大殿、大殿东西厢房、耳房等建筑组成。大殿为土木结构,进深两间,面阔三间,楼上有走廊,花厅刻有二十四孝图等传统画,石栏上有栩栩如生的浮雕,外檐彩绘部分使用了档次较高的贴金工艺。整个建筑群较完整地保留了本地区建筑结构特征和彩绘风格,特别是戏楼,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真庆观古建筑群囊括了元代、明代、清代早、中、晚期的建筑,是当地建筑发展的实物例证,也是宗教、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体,其有很高的保护和研究价值,现在已经成为昆明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群之一。
二、百年土司衙门
云南元阳除了有驰名中外的哈尼梯田、哈尼蘑菇房外,还有历史悠久的土司衙门。它位于元阳县攀枝花乡,也叫猛弄司署,是明清封建王朝赐封的少数民族首领土司起居生活、办公、审案的地方。
土司衙门建筑一角
猛弄司署最早建造于黄草岭,后来几经搬迁,最终在与纳楼芭蕉岭土司普天庆家联姻后,选定了在攀枝花乡建盖衙门。此时,猛弄土司正处于发展的最鼎盛时期,他所建的衙门在红河两岸是最气派的。当时,红河两岸共有大大小小18个土司,其中猛弄土司是最有威望的,因为他是皇上封的世袭土司。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皇上封猛弄为临安府所辖的世袭掌寨。
最早的猛弄土司由昴姓酋长担任,旧衙设在多孔。公元1735年,这个土司死了,可他的儿子还很年幼,其妻白氏就掌管了所有的权力。其间,猛丁寨长张仪登看昴家孤儿寡母,便把靠近猛丁的猛弄地盘占为己有,向临安府纳款造册申报其辖境。猛弄寨长白氏知道这个消息后,持历代印符到临安府,控告猛丁寨长张仪登强占猛弄寨一事。临安府长官当堂验证印符,问其姓名时,昴白氏把姓氏错报为白姓,从此猛弄的寨长就改姓白。白氏在黄草岭的衙门曾因生活严重缺水而迁到猛品、哈播、归洞等地,后又因惧怕猛丁掌寨吞并猛弄,再度迁回旧衙。后来,经芭蕉岭土司普天庆指点,选攀枝花为新址,大兴土木建盖猛弄司署。
护国战争爆发后,猛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