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名女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历代名女传- 第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绣工科,钦派余兆熊为总办,沈雪君为总教习。并颁双龙宝星四等勋章给他们夫妇二人,沈雪君赢得“绣圣”的名头。后来夫妇二人关系紧张,大家都说丈夫沾了太太的光,余兆熊十分气愤,还在报上辩解:“余无妻,虽智弗显;妻无余,虽美弗彰。”

  沈雪君刺绣不仅声盖国内,也声闻国外。宣统二年,意大利王后诞辰,沈雪君刺了一幅与真人一般尺寸的意大利王后绣像,使得有世界四大美女之一称号的意大利王后,活生生地凸现在绢帛上,呼之欲出,叹为观止。绣品如期运到意大利,意大利王后一见,大为惊奇,认为是世界第一流的美术作品。意大利国王亲笔改函满清皇朝,盛赞中国艺术的精湛伟大与永垂不朽。同时以王室徽章,意大利王后平日所戴的金刚钻手表送给沈雪君。又以意币二十万为酬,这事国内外报纸竞相登载。许多国家的人都知道中国出了女性大艺术家。

  沈雪君夫妇在事业上获得空前的成功,生活上却不尽如人意。沈雪君身体娇弱,从小又好洁成性。尽管闺中夫妇谈画论绣,两人都兴致勃勃,笑语声喧。可一到了燕婉之求,男方虽怜爱有加,女方却总是兴趣不足,甚至昏昏欲绝,余兆熊大为扫兴。婚后十年,沈雪君未生下一儿半女。后来好不容易怀了孕,却在那次为赶制给慈禧祝寿的礼品时,疲劳过度而流产,并落下了终身不能生育的毛病。到了北京后,余兆熊一口气纳了两个如夫人。沈雪君看在眼里,默不作声,她本来就有洁癖,逐渐疏远了丈夫。宣统二年,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沈雪君担任绣品审查委员,第一次见到了末代状元张謇。这时,沈雪君三十七岁,张謇五十八岁。

  张春在家里排行老四,字季直,号啬翁。祖上靠卖担担糖起家,后来开了一间糖坊。张謇甲午恩科中了状元,恰好母亲去世,要回家守孝三年。满清末年国事如麻,他懒得再去出仕为官,索性在家乡南通领导地方人士办起实业来。十多年过去了,他办的纱厂、航运、学堂以及农、牧、渔业都已有声有色。本人也有了南通土皇帝的称号。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做了民国总统,张謇以嵩山四友之一的身份,担任了一个时期的农商总长,但念念不忘他在南通办的实业,于是辞职南归。这时沈雪君夫妇由于清王朝垮台,绣工科取消,移居天津。张謇绕道天津,殷勤邀请沈雪君到南通主持刺绣学校。至于余兆熊则任贫民工场场长,兼营上海福寿绣织公司业务。沈雪君夫妇,还有沈丘,以及沈雪君的堂兄沈幼衡先后到了南通,成了张謇的职员。

  沈雪君的职称是南通刺绣传习所所长,以“有斐馆”作为下塌的地方。张謇在生活上对她照顾得十分豪奢周到,沈雪君也就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以赢弱的体质承担繁重的工作,数月后便病倒了。张謇爱沈雪君的才华,更关心她的身体,除了遍请中西名医为她治病外,将自己“瀛阳小筑”前院的“谦亭”让给沈雪君居住。这里屋舍宽敞,又有园林之胜,距离刺绣传习所又近,既可养病,又免除了到工作地点的跋涉之苦。张謇对手下这位并非顶重要的女性干部关怀备至,内心深处充满了爱怜之意。

  沈雪君就像水仙花一般,幽香雅洁。只适合案头清供,不作兴沾染繁华。张謇名成利就,艳如桃李的女性见得多了,对于林黛玉型的女性反而特别欣赏。把余兆熊支开,对沈雪君大献殷勤,可毕竟是衣冠中人,当然不能采取市井人物的作法。因而为了更多地与沈雪君接近,以状元公、大老板之尊,甘愿为沈雪君撰写“绣谱”。由沈雪君口述,张謇殷勤笔记、整理。这种类似秘书性的工作,张謇作得十分兴头,还美其名曰:“重其艺而虑其不传也”。状元公在沈雪君面前显得特别温柔而有耐心,尽量降低姿态叩请沈雪君自述学绣始末,不惮繁琐、反复咨询、详加记录,一定要弄个清楚明白。前后耗时半载,撰成《沈雪君绣谱》。

  沈雪君患的是肝郁症,时好时坏。所幸有名医陈星槎为她悉心诊治,并无大碍。《绣谱》完成之后,张謇又要教沈雪君学诗,为了这个女弟子,特别选出七十三首古诗。亲笔抄缮,亲加注释,连平仄都在一旁做好记号。张謇的闲情逸致实非浅显,要在一般女性,怕不是早有收获。然而沈雪君却心如止水,始终是“一片冰心在玉壶”。使张謇“梦疑神女难为雨。”

  张謇尽管是谦谦君子,也有按捺不住的时候。一次两人闲谈,张謇说自己是万里长城,沈雪君是万里长城上的宝塔。沈雪君不留余地地回答;“就怕宝塔倒塌,压垮了长城。”张謇曾把两首题为《谦亭杨柳》的诗送给沈雪君,借物喻人,爱恋之情十分露骨,不借以“鹣”为比翼鸟,“蝶”为比目鱼等属于夫妻专用的字眼入诗:

  其一:

  记取谦亭摄影时,柳枝宛转绾杨枝;

  不因着眼帘波影,东鲽西鹣那得知。

  其二;

  杨枝丝短柳丝长,旋绾旋开亦可伤;

  要合一池烟水气,长长短短覆鸳鸯。

  张謇是摆出了一往情深,不借牺牲一切的架势,然而沈雪君却出奇地冷静。她先后回了三首诗给张謇。

  前二首是咏《垂柳》:

  其一:

  晓风开户送春色,重柳千条万条直;

  镜中发落常满梳,自怜长不上三尺。

  其二:

  垂柳生柔荑,高高复低低;

  本心自有主,不随风东西!

  第三首是《咏鸳鸯》:

  人言鸳鸯必双宿,我视鸳鸯尝独立;

  鸳鸯未必一爷娘,一娘未必同一壳。

  这无异于告诉张謇,罗敷有夫,古井不波。然而张謇这位多情的老人却愈发殷勤小心地侍候沈雪君。随时关怀备至,即使忙中无暇,也会有情致绵绵的笺条传到谦亭。沈雪君也觉得十分过意不去,就请张春书写“谦亭”两字。把自己的秀发剪下来,按张謇的笔意,抱病绣成“谦亭”二字,作为二人关系永久的纪念。

  外面风风雨雨,都说张謇与沈雪君有着不同寻常的暖昧关系。爱护张謇的人都说这是他的盛德之累。余兆熊更是怒不可遏,在自己的家门口张贴对联:

  佛说:不可说,不可说!

  子曰:如之何,如之何?

  意思是沈雪君与张謇的事他难于开口,他毫无办法。后来干脆把张謇写给沈雪君的《谦亭杨柳》一类诗中的诸如:杨柳枝绾来绾去,一池烟水上鸳鸯双宿的意思排出来对张謇大加诋毁。本来这些诗句就是张謇当时被情欲冲昏了头脑时写的,那管怕给人留下把柄。对余兆熊的攻击,张謇难以自圆其说,硬是不计毁誉,一意孤行。

  民国十年,即公元一九二一年六月八日,一代绣圣沈雪君终因膨胀病逝世,得年才四十八岁。六十九岁的张謇老泪纵横,为她在南通治丧,并在黄泥山构筑庐墓。索性离群索居,杜门谢客,早晚与沈雪君的遗像相对晤,一口气写了《忆惜诗》四十八首,缠绵悱侧。如他设想沈雪君感念他的深情厚意,剪下自己的秀发,绣成“谦亭”二字,也是对他的一片挚情浓意,与他对沈雪君的感情同样是无与伦比的:

  感遇深情不可缄,自梳青发手接掺;

  绣成一对谦亭字,留证雌雄宝剑看。

  还有回忆当时学诗情景的:

  听诵新诗辨问多,梦如何梦醒为何?

  梦疑神女难为雨,醒笑仙人亦烂柯!

  情之为物,不可理喻。如果用理智来分析张春与沈雪君的关系,那是说不清楚的,如果硬要说的话,是一种精神恋爱。宋金时期,元好问在《迈陂塘》中写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以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个中更有痴儿女。涉万里层云,千山暮景,只影为谁去!”

  中国历代名女……周道如奇特的婚姻

  周道如奇特的婚姻

  周道如已经在袁世凯家中做了十多年的专职家庭教师,无情的岁月消蚀着她的锦绣年华。在宣统三年,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清政府焦头烂额走投无路,袁世凯坐上大总统的宝座时,周道如已经三十六岁,依然守贞待字,就连虎狼之心的一代枭雄袁世凯也觉得亏欠她的太多。

  周道如是江苏宜兴人,原名砥,她的父亲在科举考试中跃登甲榜后不幸早逝,家道中落,她在吕碧城当总教习的北洋女子公学一毕业,就留在附属小学任教,藉微薄的薪水,接济家庭。

  吕碧城对周道如这个学生特别欣赏,认为她品性纯良,学问渊博,举止端方。周道如在附小学任教,工作认真。吕碧城觉得周道如大材小用,亏待了周道如,恰巧当时提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想要聘请一位家庭教师,吕碧城便把周道如推荐给袁世凯。袁家的儿、女,媳妇,乃至于袁世凯的妙龄姬妾们,便都成了周道如的学生。十几年过去了,彼此相处融洽,亲如家人。尤其是袁家二少爷袁克文,也就是袁寒云,与周道如最为投缘。那年,袁世凯受满清政府的猜忌、排挤,以“现患足疾,步履为艰”为由,向朝廷辞职,回家养病。清政府巴不得他尽快离开朝廷,立即准予,袁世凯归隐洹上。周道如就准备向袁世凯辞行,是袁克文带着一群弟妹苦苦挽留,使周道如不忍抛下他们,随他们一起到了洹上。虎落平阳的袁世凯对周道如感激不已。周道如是袁家上上下下都尊敬的人物。

  当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最得力的手下是四个人,即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与梁华殿。王士珍掌工兵,段祺瑞掌炮兵,冯国璋掌步兵,梁华殿掌骑兵。后来梁华殿在夜操时坠马溺死,到袁世凯升任北洋大臣,王、段、冯三人水涨船高,就有了“北洋三杰龙虎狗’”的说法。

  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的果实,当上大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