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海火狐-代号007》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谍海火狐-代号007- 第1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就在焦急等待之际,一封自称是海外华人B先生的电子邮件不期而至。

  B先生对刘粤明的文章大加吹捧,称刘“业余钻研军事专业领域竟有如此深厚之功力”。

  这使刘顿时飘飘然,感觉一下子找到了人生知己。

  他兴奋不已,为此几天都没睡好觉。

  但他并不知道B先生的真实身份。

  几次邮件来往,两人感情迅速升温,刘粤明开始向B先生发泄对社会的种种不满,并迫不及待地向他提出帮助联系海外军事刊物发表文章的请求。

  B先生迅速回复,抛出了帮忙牵线联系,每千字给予30-40美元丰厚稿酬的诱饵。

  刘粤明即陆续向B先生投稿多篇,时隔不久便收到B通过邮政特快专递寄来的一千多美元,这让他喜出望外,感激涕零。

  当B先生试探性地提出邀请刘粤明境外当面洽谈长期“合作”事宜,并由其支付往返路费时,刘粤明连忙满口答应,感到“英雄终于有了用武之地”,称“B兄,昨夜畅谈令我至深夜仍兴奋不已,对于合作一事就由兄一手安排了”,此时的他已完全沉浸于B先生描绘的美妙前景之中。

  二。

  第一次跨出国门的刘粤明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随着旅行团步出了东南亚某国的国际机场,B先生早已等候多时了。

  年轻的刘粤明绝想不到其后在异国他乡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将彻底改变他人生的轨迹和命运,并为此付出极其沉重的代价。

  B先生殷勤地为马培明T国之行做了细致周到的安排,高档接待;异域风情,当然也少不了灯红酒绿后的放浪形骸。

  临别前的一天,B先生又一次来到了刘粤明住宿的宾馆房间,彻夜长谈,并切入了正题。

  “刘兄,上次帮你联系的那个编辑部要一份你的个人简历和资源管道的介绍,还要你写一份自荐书,表个态,愿意为组织提供帮助等等,最后署上你的真实姓名。”

  “组织这个词就不要写了吧。

  自荐书能不能不署我的真名,这样风险太大。”

  听到“组织”这个词,刘粤明不由得心惊肉跳,他作为军事发烧友,对间谍题材的电影和小说也同样热衷,那本《抓间谍者》就读过好几遍,“组织”这个词的含意对他来讲就不言而喻了。

  他害怕,他惶然,但又不甘作罢。

  “放心吧,你的真名是不会公开的,台湾总公司那边单独保存,以后你就用笔名谭谈吧。

  你每月的生活补助600美元,奖金根据你的实际绩效另发,这是预支给你的两个月的生活补助。”

  B先生的一叠美元递了过去。

  对金钱的极度渴望和自作聪明的侥幸心理,使刘粤明内心深处的最后一道防线出现缺口并迅速崩溃。于是他跨出了走向罪恶的关键一步。

  按照B先生的要求,他填写了自荐书,报告了自己的“资源和管道”,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随后,搜集;编写情报,摄影和反侦查等一番间谍工作培训便顺理成章地进行了。

  最后,他接受了B先生布置的情报搜集任务和间谍活动器材。

  广州某宾馆。

  刘粤明坐在沙发上粗略地点着某国沙小姐受B先生委托带来的七千美元,总感到脑后凉飕飕的,周围行人的目光也让他一阵心惊肉跳,如坐针毡。

  与沙小姐匆匆告别后,一路上刘粤明总是感觉到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在盯着他,怎么也摆脱不了。他像丧家之犬,不停地换车;疾奔,到达福州已是几个小时之后。

  他不敢回家,漫无目标地在大街上游走。

  雨水顺着淋湿的发际往下淌着,他已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

  两年来胆颤心惊的日子让他把满腹心事深埋在心底,哪怕是家人也不敢吐露半分。

  两条腿不听使唤地迈到了天天上班经过的国家安全局大门口。

  自首吧,也许他们会网开一面,给我一条改过自新的道路。

  但是脑中又浮现出监狱高高的围墙和威严的武警,他不寒而栗。

  最终,他长叹一声,拖着沉重的步子掉头向家里走去。

  新组成的特别行动小组,沿用调查部外勤处的幽灵小组的名称。

  幽灵特别小组成立后,他们和调查部约定,为了保证策反锄奸行动的有效实施,双方都要将获取的经初步确认的策反锄奸人员名单,首先送交幽灵行动小组,由该小组挑选可以被策反锄奸的人员。 

  在挑选的过程中,行动小组中的心理学专家还将对每名被策反对象进行策反可行性分析,针对每名被策反的国外间谍的可塑性情况,为幽灵行动小组特工策反行动提供必要的参考意见。

  行动开始后,幽灵小组开始不停地物色对象。

  一位负责官员说:

  “每当一个人来到这里,我们都会研究招募他的可能性。

  只要我们觉得这人身上有机可乘,我们就会加以充分利用。”

  在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中,一名间谍特工物色到了一名“可塑性”很强的官员,并立即报告了幽灵小组。

  随后,幽灵小组对这名官员的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发现这名官员喜欢奢华生活,对美国的生活方式尤为迷恋,策反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

  小组决定向他抛出“诱惑的绣球”。 。。

第二六七章。永不满足的欲望
一。

  情报机构是高度制度化的,每个间谍不会有太大的自由发挥空间,每件事情必须请示上级,得到批示。

  如果针对某个人的暗杀是组织所为,那么,这绝对是一次极其复杂的行动,参与的不是一两个单个的人,而是许多人。

  对其它国家的国家机密具有“永不满足的欲望”。

  间谍们经常在商品交易会以及大使馆举办的活动;仪式上对毫无戒心的商业人士下手。

  他们通常会主动上前寒暄,交换名片,然后就开始套话。

  不仅间谍活动的频繁程度达到了冷战水平,而且那时的一些老式情报交换手段现在依然是特工们的看家法宝。

  比如,“活信箱”就是由特工直接把秘密材料转交给另一个人。

  而“死信箱”就是把材料放在一个秘密地点,等接头人来取。

  中国间谍手法迅速完善,构成的挑战会令西方许多人措手不及。

  针对国外技术的间谍活动显然着眼长远,部分间谍甚至潜伏数十年之久。

  从许多方面看,来自东方的间谍活动构成的威胁更大,已成为西方外交政策的当务之急。

  他们资金充足,并且有成千上万的“步兵”参与。

  更重要的是,它的目标不是防卫森严的政府设施和标志性建筑,而是防护糟糕的商业技术机密,而这正是经济和军事优势的源泉。

  这些零碎的信息似乎不足为害,但从数年甚至数十年里收集的数据来看,那些零碎的信息会迅速变成未打磨的钻石。

  依然是“老调重弹”,与以往相比没有任何“新意”。

  “最近的一系列案件表明,流向这些国家的设备和技术包括:

  隐形导弹技术,军用飞机零部件,军舰数据,夜视设备等等。

  造成了西方反情报机构无暇应对。”

  是谁在策划,散布这些不负责任的言论?

  他们是如何中伤中国的?

  目的又是什么?

  答案要向“恶毒攻击中国的人”去要。

  他们既是“抹黑中国行动”的源头,也是发起人。

  只有深入了解他们的言行与背后,才能真正揭示其攻击中国的用意与方式,从而戳穿他们的险恶阴谋。

  对情报机构来说,内部出现叛徒是一剂毒药,后果极其严重。

  每当一个情报机构出现叛徒时,潜伏在敌国的间谍就会胆战心惊。

  他正在召集当地情报部门的领导开会。

  会议刚开始,一位副手就打来电话:“情报局有人跑了!

  保险柜已被打开,有些机密文件不见了,连特别通行证也没了。”

  他指的是情报人员去办事时使用的通行证,每个处只有一张,东德边防军允许持证人随时过境。

  情况紧急,立即向分管北非境内的间谍发出警报,指示他们销毁一切对他们不利的文件。

  同时,们仔细核对档案,查明内奸带走了哪些文件。

  这是一场比拼速度的竞赛。

  在反间谍机构动手抓人之前,他们必须尽快通知那些处境危险的同志。

  二。

  情报部门也加大了对“黑洞”地区的人力情报侦察。

  由于这些地区的人种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情报机构自己的间谍难以展开行动,但他们利用金钱收买当地人,培养了大量线人,构成了庞大的“情报网”。

  近年来,抓获和击毙的一些双方秘密情报组织头目,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这些线人所提供的情报。

  努力拓展在“黑洞”地区的军事存在。

  像东南亚,中亚,里海周边和北非都已经成为东西方准备“排兵布阵”的重点。

  间谍的活动已经十分猖獗,甚至威胁到索马里政府的生存。

  刚果的形势也不容乐观。

  此外,在撒哈拉沙漠南部从大西洋到大陆中部乍得的广阔地域,也已经分散着不同力量的情报组织。东南亚地区的恐怖形势令人十分担忧,尤其是在菲律宾苏禄海和印尼苏拉威西海周边的岛屿上,隐匿着许多各国间谍。

  南美洲也存在这样的“黑洞”,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边境,危地马拉和墨西哥边境等都已经成为间谍情报组织支持反政府武装的天堂,这里的武装犯罪集团与情报组织已经出现勾结的情况。

  “让人觉得太可怕了,所有情报人员离开组织后都有了自己的生活和身份,而在情报部门的工作经历曾被告知是一种机密,离开组织后就不允许再提起。”

  他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