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新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史记 新读- 第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徐子献计
  魏惠王三十年,魏军###赵国,赵国危在旦夕,赶紧向齐国求援。齐宣王采纳军师孙膑的计策,围魏救赵。于是,魏国调动全国的兵力,任命庞涓为将军、太子申为上将军,率军迎击齐军。
  魏军经过外黄,当地人徐子向太子申进谏说:“太子殿下,在下有百战百胜的妙术。”太子申听了之后很感兴趣,进一步向他请教,徐子继续说:“您现在亲率大军迎击齐军,即使大胜并且吞并了莒地,那么,您的富有也比不上拥有魏国,尊贵也超不过做魏王。而如果您不能战胜齐国的话,那么,您的子孙后代就不能拥有魏国了。这就是在下所说的百战百胜妙术。您觉得有没有道理啊?”太子申听后恍然大悟,连连点头说:“是!是!有道理,我一定听从您的话,现在就立即率军回国。”但是,徐子话锋一转,却又对他说:“您现在虽然想要回去,但是恐怕已经不可能了。那些鼓动您打仗,想要从中得利的人太多了,您现在是骑虎难下啊!”太子还是执意打算回师。而他身边的人看出他的想法后,纷纷对他说:“您如果刚出师就撤兵,这就如同打了败仗一样,到时候大王怪罪下了,对您也是非常的不利啊,您现在还不如继续率军作战呢!”太子申见身边没有人支持他,只好硬着头皮率军迎击齐军,最终战败于马陵,将军庞涓被杀,他本人也被齐军俘虏。最终,太子申没有继承君位,失掉了他本应该拥有的一切。
    惠王招贤
  马陵战败以后,秦、赵、齐三国联军趁机攻打魏国。不久,秦国任用商鞅大举向东进讨,来势汹汹。而赵、齐两国又多次打败魏军,侵入魏国境内。迫于强大的压力,魏国将都城从安邑迁徙到大梁。
  面对如此危难形势,魏惠王痛定思痛,打算强国御侮,摆脱困境,就用卑下谦恭的礼节和优厚的物质待遇招揽贤人。贤者邹衍、淳于髡、孟柯知道后都纷纷来到魏国。惠王把这些贤者召集在一起,向他们询问说:“各位爱卿,寡人没有才能,致使军队三次在国外遭受挫折,连太子也被敌军俘虏,将军个个战死。国家因此而元气大伤,祖先的宗庙社稷受到了玷辱,我真是感到无比的羞耻啊。先生们不顾路途的遥远,屈尊大驾光临我国,您们将提供给寡人什么妙计来使国家获利呢?”各位贤者相继进献良策,孟柯进谏说:“君王不可以这样的追求利益。您要是追求利益,那么国中大臣们也就会追求利益;大臣们追求利益,百姓就会跟着追求利益。上上下下都追求利益的话,那么,国家就危险了。作为君王,治理国家实行仁义就足够了,何必去追逐利益呢?”
   。。

三晋风云(12)
后来,魏惠王打算实行仁义治国方案,但他却不幸病逝了。
    如耳救卫
  魏哀王八年,魏国兴兵###卫国,进展顺利,接连攻占了边境上两座城市。卫君对此感到忧心忡忡,寝食难安,整天会同大臣考虑退敌之策。这时候,有个叫如耳的贤士前来会见卫君,十分自信地对他说:“大王不要担心,请您派我出使魏国,我不仅可以让魏军撤走,并且罢免魏国成陵君的职位。”卫君听了之后喜上眉梢,如释负重,高兴地对他说:“先生果真能够做到的话,我愿意世世代代用国家来侍奉您。”于是,如耳开始实施他的策略,他先是去会见成陵君,对他侃侃而谈:“从前,魏国###赵国,切断了羊肠扳道,攻占了瘀与,诸侯们约定割裂赵国。而赵国并没有因此灭亡,这是由于魏国是诸侯的盟主,它存有宽善之心。现在,卫国遭受魏国打击,濒临灭亡,将要向西请求臣属于秦国,以此来挽救自己的危难。我看与其由秦国来宽释卫国,不如由魏国来宽释卫国。这样的话,卫国一定会永远感激魏国,您认为我说的有没有道理啊?”成陵君听了之后仔细考虑了一番,认为如耳的话有理,便满口答应下来。
  如耳见这边的事情摆平之后,接着,又马不停蹄地去会见魏王,对他说:“大王,在下曾经去朝见过卫君。卫君原本是周王室的分支,它虽然是个小国,但是国内有很多宝器,琳琅满目,数不胜数。现在,卫国虽然迫于危难,但仍然不肯献出那些宝器,因为他们心里认为进攻卫国或者宽释卫国,都不由您说了算。因此,它纵然献出宝器,那也一定不会落到君王您的手里。在下私下里认为,那些首先向您建议宽释卫君的人,必定是接受了卫国的贿赂。”魏王认为如耳言之有理,细心观察国内那些主张宽释卫国的人。如耳离开后不久,成陵君回国,按照如耳的话来游说魏王,让他放弃攻打卫国。魏王听完他的话,便停止了对卫国的用兵,但同时也认为他肯定接受了卫国的贿赂,就罢免了成陵君的职务,决定终身不再见他。卫国也因此得到了保全。
    苏代游说
  魏哀王九年,魏国与秦国在临晋会盟。魏国声望大增,张仪、魏章等一些有志之士都来归附魏国。不久,魏国的相国田需去世,楚国得知这个消息后十分恐慌,害怕张仪、犀首、薛公等人做了魏国相国会对自己造成不利。于是,楚国令尹(相国)昭鱼对苏代说:“田需死了,我担心张仪、犀首、薛公其中的一人继任魏相,这样对我们楚国大为不利啊!”苏代同意他的看法,便问他说:“那么,您认为谁继任魏相会对楚国有利呢?”昭鱼回答说:“我想让魏国的太子继任魏相。”苏代听了之后自告奋勇地说:“我愿意为您北上游说,来达成您的心愿。”
  不久,苏代到达魏国,朝见了魏王,魏王知道苏代是个有名的贤者,同他就国家大事攀谈起来。苏代趁机对他说:“大王,在下刚从楚国来,听说它的相国昭鱼十分忧虑,仔细一打听,原来是担心张仪、犀首、薛公三人中其中一人继任魏相。我私下里认为,他的这个忧虑是完全没有必要。您是位贤明的君主,应当清楚相国人选。如果张仪继任,一定偏向秦国而损害了魏国。如果犀首继任,一定偏向韩国而损害了魏国。如果薛公继任,一定偏向齐国而损害了魏国。相国人选事关重大,而且这些人一旦任相都会对魏国不利,您是不会随便任命这些人的。”魏王听了苏代的分析,觉得很有道理,打消了任用他们三人的想法,接着又进一步向他询问相国的最佳人选。苏代见机会来了,偷偷一笑,就向他建议说:“您的太子才德兼备,因此我认为您应当任命太子为相国。这样的话,那三个人都认为太子不会长期的担任相国,便都会尽力说服各自的故国来侍奉魏国,为自己将来接替相国职位积累资本。魏国凭借自身的强大,再加上其他三个大国的辅佐,一定会安宁无事。”魏王对他的话深信不疑,果真任命太子为魏国相国。这样,昭鱼的担心就被解除了。
   。 想看书来

三晋风云(13)
  秦昭王与魏国
  魏安僖王时期,国家积贫积弱,国力衰微,对外完全处于被动。此时,西边的秦国已经十分强大,兵强马壮,经常发动对外战争,获取了不少利益。一次,秦昭王把他的左右大臣召集在一起,向他们询问:“诸位爱卿帮寡人分析一下,现在的韩国、魏国与当初相比,哪个时期更为强盛?”大臣们议论纷纷,都认为当初的两国强盛。昭王接着问:“那么两国的如耳、魏其与当初的孟尝君、芒卯相比,谁更为贤能呢?”群臣都认为后者更为贤能。于是,昭王放心的说:“当年孟尝君、芒卯凭借自己的贤能,率领强盛时期的韩国、魏国来攻打我国,还不能把我国怎么样。现在,无能的如耳、魏其,率领弱小的韩国、魏国要是来攻打我国,那就更不会有什么威胁了。我国反而可以出兵,用不了几个回合,就会很轻松地打败它们,你们说是不是啊?”群臣听了之后频频点头称是,都认为昭王言之有理。正当昭王沉醉在群臣的称赞中声时,大夫中旗从群臣中走了出来表示异议。他对昭王鞠了一躬说:“大王,您对天下的形势估计错了。当初,晋国六卿并立时,智氏最为强大,它先后灭了范氏、中行氏,接着又率领韩、魏的军队把赵襄子围困在晋阳,掘开晋水淹灌晋阳城,晋阳城只剩下三版宽的地方没有被水淹。智伯到战场上巡视水势,魏桓子前来为他赶车,韩康子在身边陪乘,那是多么威风啊!智伯当时已是目空一切,指着滔滔不绝的河水说:‘我现在才知道水可以灭亡别人的国家啊!’因为魏国的安邑紧邻汾水,韩国的平阳紧邻绛水,智伯的军事行动威胁到了两国的安全。所以,魏桓子与韩康子互相暗递眼色,达成了默契,寻机将来一定要联手除掉智氏。后来,二人联合赵襄子灭亡了智氏,瓜分了它的封地。现在,秦国虽然兵强马壮,但是不会超过当年的智氏,韩国、魏国虽然弱小,但还是比当年它们在晋阳城下时的力量强大。现在,也正是它们达成默契的时候,希望大王千万不要轻视它们,不然的话就会出现当年智氏那样的下场。”秦昭王听了他的这一番分析之后,才如梦方醒,心里面对两国也感到了恐惧。从此之后再也不敢小瞧他们了。
  后来,齐国、楚国联合攻打魏国。魏国节节抵抗,边战边退,眼看就要支撑不住了。魏王派人向秦国求救,派出的使臣络绎不绝,而秦国那边一直风平浪静,没有任何反应,秦国救兵也迟迟不来。魏国有位名叫唐雎的老人,已经九十多岁了,他看到自己的国家危在旦夕,心急如焚,便拄着拐棍,迈着蹒跚的步子走向皇宫,跪在地上向魏王请命说:“陛下,老臣请求西去游说秦王,让秦国的救兵比老臣先到达魏国。”魏王听了之后非常感动,亲自下殿把唐雎搀扶起来,动容地对他说:“老人家,魏国百姓的安危就托付给你了。”然后赶紧吩咐人准备车马送他出发。唐雎一路上日夜兼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