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后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康熙后宫- 第1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少女人在窥视着这个后位,仅是朝堂之上,一个无权无势的女人占据着后位,那些有权有势的臣子们会想近办法把她拉下来的,因为他们要增加自己的权势,就要拥立自己的皇后,到时候会有多少双眼睛盯着荣儿啊,她怎么能受的了呢,朕太清楚了,想当皇后,必须有一个可以依托的家族,你才能做得稳当,荣儿做不稳的,即便朕小心保护,她也经不过别人的设计陷害的,至少她不会快乐。还是皇祖母说过的那句话,如果我是真的宠爱荣儿,那就要保护她,我不要让她当董鄂妃,我要她活得快乐健康……


    其实脑中的思绪很混乱,我想的很多,但却不能一一表述的清楚,登基已经二十年了,这真的算是一段很长的岁月了,我从一个孩子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天子,同时我也知道,我将迎来我的下一个二十年,大清的江山会是什么样子?我对荣儿的感情会不会改变?我的皇子皇女们能否健康长大?皇祖母、母后身体能否一直康泰?我真的不会再立皇后了吗?……一切的一切,我自己都没有百分百的答案……我只知道,我当更加努力,开创大清的盛世,以告先祖在天之灵,而其它的一切……都让时间来解答吧……


************************

完结了……其实最近写文写得不顺利,不过答应大家周一开始发第二部了,所以会说话算术的,明天开始更第二部,明天(周一)送Q币的方法:明天(周一)下午18:00,在“第一部”就是这本书的“评论区”(也就是“康熙后宫”的搜吧)里面玥彤会开一个帖子,大家跟帖得Q币,所写内容还是以前的三样,限Q群读者(所加Q群,群内昵称,QQ号)不要在这一更下面索取Q币,这里留言都不会给的,明天下午18:00见喽~欢迎大家积极配合参与,呵……不过,只有前十人玥彤会赠送Q币,关于第二部的更新应该会早些的……




正说之一:荣妃的出身之迷(上)

单册《正说康熙后宫》

玥彤一直都说本文是依史而写的,那么这些史从何处来,又是如何推断和构建的这部小说呢?这一卷开始,玥彤会不定期更新《正说康熙后宫》,以正说的形式将小说中的推断加以总结。

(这里面有玥彤自己的创新,也有其它以前史学家的推测和分析,毕竟历史是具有主观性的,后人对其的判断也具有随意性。)

注意:由于要更新第二部《康熙后宫Ⅱ:岁月如流》://bookapp。book。qq。/origin/workintro/436/work_2079156。shtml

所以这里的更新会非常非常的不定期……大家不用刻意守候,没事时来看看就行了~谢谢~!

***************************************************************************************

    本小说历史观点:荣妃为包衣奴才,即宫女出身

    荣妃的出身在本小说里至关重要,很明显,《康熙后宫》小说中荣妃是包衣出身的,而这一切并非作者的凭空想象,确实找到了一些史料的支持。


    荣妃的身世在明确的历史资料上,很难找到,只有其父为盖山的记载,甚至没有记载其旗籍,康熙20年所晋四妃,荣、宜、惠、德,除去荣妃外都有比较明确的家族记载,所以荣妃的出身是隐晦的。

    关于荣妃的出生,在本小说中称其为包衣出身,这不是作者随意杜撰的,有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支持,根据历史家吴晗编写的《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9册,第3959页中有记载:康熙七年(1668年)三月,出使清朝的朝鲜使臣返国,被国君问及玄烨的情况。使臣说,玄烨“年虽少而颇壮大。往年宫女有生男者。今年又有怀孕者,外人无不知之,而甚讳之。盖先出者当为长子,故嫌其妾出也。

    注意使臣说的话,“往年‘宫女’有生男者。”时间是康熙七年,观康熙后宫的历史,只有荣妃于康熙6年生下一皇子承瑞,“而又有怀孕者”只的自然是庶妃张氏,但基本可判断二人皆为宫女。

    这段资料,写者是见于历史研究专家杨珍所著的《康熙皇帝一家人》,杨珍老师用这段话来说明康熙为什么立后,原文如下:

    『玄烨早婚的另一原因,是由于孝庄发现孙儿发育早熟,对异性已有渴求和需要。

    康熙七年(1668年)三月,出使清朝的朝鲜使臣返国,被国君问及玄烨的情况。使臣说,玄烨“年虽少而颇壮大。往年宫女有生男者。今年又有怀孕者,外人无不知之,而甚讳之。盖先出者当为长子,故嫌其妾出也。”这时,玄烨尚不足14周岁,也就是说,他至迟在十一、二岁,已对异性产生强烈兴趣并有了接触,其所处环境.又为充分满足他的这种需要,提供了便利条件。玄烨的第一个孩子皇长于承瑞生于康熙六年(1667年)九月,距大婚整整两年后,他年仅13周岁半。孝庄急于让孙儿成婚,其中一重要目的,是防止孙儿大婚前便有子嗣而有伤君德,因此末雨绸缪。』




正说之一:荣妃的出身之迷(下)

对于杨珍老师的这段观点,这里有一点小小的疑议,玄烨大婚是在康熙四年,而且清帝是有房事教育的,所以称康熙发育早熟对异性有渴望而立后的原因之一,这点存有疑议。

    而《朝鲜李朝实录》中称,“甚讳之,盖先出者当为长子,故嫌其妾出也。”有可能有使臣自己的误读,他说外人无不知道的,既然是人人知道的那便是没有避诲的事情,毕竟帝王有了子嗣不管谁生的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当然,妾生和嫡出在古代中国肯定还是有区别的。


    总之,综上所述,从这里可考,荣妃确实是宫女出身,那便是“包衣奴才”出生,所谓“包衣”,汉语译即为“家奴,奴隶,奴仆”为满族上层统治阶级所有,八旗都有包衣,而内务府三旗,是上三旗(正黄,镶黄,正白)包衣,是奴隶中受到主子封赏的,男的并有可能做到一定的官职,而女的,则有资格入宫服侍最高统治者“皇帝”,但是,凡优秀的上三旗包衣,为清廷立过宫者,多数都会自包衣旗抬旗出来的,所以在这里推测荣妃包衣出身后被抬籍是有历史逻辑的,而荣妃的出身在史料上的记载如此简单,其父的官职在她入宫时也不过是个五品的员外朗,也可能与此有关。


    而清朝从顺治时就规定了,凡满族八旗女孩年满13岁参加“秀女”的选秀,这些人有的会被留牌,赐婚于皇室子孙及王公们,而有的则会被选为宫中,这些人进宫,直接便会成为皇帝的妃嫔,这些人是三年一选的,由户部主持,入宫后可直接封到贵人及以上的封位。

    除去选秀女,清朝每年还有“宫女”的选秀,一年一次,由内务府主持,候选者为内务府所辖三旗,即包衣三旗,这些人选举出来后,会选入宫中当宫女,是服侍宫中主子们的。这些人也有机会被皇上宠幸晋封,但是她们的晋封必须是一步步的晋封,从低级封位答应、常在一路晋封,封至妃者甚少。而荣妃以包衣之身封至妃位,确实已是非常难得了。




正说之二:张氏消失之迷

在康熙大帝的后宫里,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便是为康熙诞下两女的庶妃张氏,为玄烨诞下孩子的后宫女人有将近三十人,这些人里无论生儿生女都最终得葬妃园寝,而只有三人未葬妃园寝,即庶妃张氏、王氏、刘氏,王氏与刘氏都是康熙晚期的妃嫔,很可能是后期入宫的汉女,而张氏则是不同的,从其诞子时间来看却是康熙非常早期的女人。

    纵观康熙早期的女人,无一不得到了康熙的厚戴,从张氏诞子的时间来看,是康熙七年和十三年,她极有可能与荣妃一样,是早期的宫女,她为康熙诞下了第一公主,虽然她的两个孩子过世较早,都未长大,但康熙实无理由让其终其一生皆为庶妃。事实上看康熙的贵人里,虽然有些贵人并未诞下子嗣,也无显赫家世,但仍最终获得了贵人的称号,如伊贵人等,想来,康熙还是很感念这些伴其一生的女人们的。


    那张氏哪儿去了?推测其消失的三种可能。

    第一:张氏死在康熙之后,雍正未将其葬入妃园寝,这个可能性较低,张氏诞下两位公主,最差也该有个常在的封后,若是她死在康熙之后,那更是伴康熙一生之人,况其又无皇子,得罪雍正的可能性也较小,从雍正对康熙遗妃的处理上,凡无皇子与其争储的大都善终,所以若张氏如此长寿于情于理都该葬入妃园寝内,更不该在史册上只留下个庶妃的称号。

    第二:张氏死在了康熙正式确定后宫制度之前。我们知道,清朝的后宫制度是在康熙中期制定的,毕竟顺治在世时后宫制度也不是很完善,那么早期也许并没有明确的封位,而张氏死的较早,未能赶上册封位,这种可能是有的,她死后,由于两个女儿都未成活到成人,所以渐渐被康熙遗忘,在妃园寝建成后,也没有将她移入陵寝。

    第三:另一个原因,就是小说中所猜测的,张氏是犯了宫规被处死的。这是因为,我曾看到过一些资料,这妃园寝的建造要早于康熙景陵地宫的建造,仁孝皇后是死于康熙十三年的,仁孝皇后死后,虽然康熙未立即修建地宫,但已经有了修建的计划,而张氏在康熙十三年时还诞下了第二个公主,也就是说她死的最快的时间也要康熙十三年,玄烨早修妃园寝是为了安放年幼便亡的慧妃,那么既然都有了这样的打算,他对于一个为她生过两个孩子的女人来说,应该是有感情的,特别是那还是在康熙非常早期的时候,他后宫的女人并不多的时候,将她与慧妃一同移到妃园寝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已,也没有什么不合规矩之处,因此可见,这张氏是个不能葬妃园寝的人,当然具体的原因已经无从探知了,所以小说中有了“张乐琪”这个人物。




正说之三:安嫔、敬嫔消失之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