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全集)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下- 第19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混饭吃,何必呢?     而这一次,左良玉得到了一支和以往不同的军队—昌平兵。     明代的军队,就战斗力而言,一般是北方比南方强。北方的军队,昀能打的,自然是辽
东军。问题在于,辽东军成本太高,给钱不说,还要给地,相对而言,昌平兵性价比很高,而且就在京城附近,也好招。     带着这拨人,左良玉终于翻身了,他连续出击,屡战屡胜,先后斩杀敌军上万人,追着敌军到处跑。     到崇祯六年(1633)九月,不再跑了     民军主力被他赶到了河南武安,估计是跑得太辛苦,大家跑到这里,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我们有十几万人,还跑什么?就在这里,跟左良玉死磕。     这是一个极为错误的抉择。     敌人不跑了,左良玉也不跑了,他开始安静下来,不发动进攻,也不撤退。     对左良玉的反常举动,民军首领们很纳闷,但鉴于左总兵向来彪悍,他们一致决定等几天,看这位仁兄到底想干什么。     左良玉想干的事情,就是等几天。 
    他虽然很猛,也很明白,凭自己这点兵力,追着在屁股后面踹几脚还可以,真卷袖子上去跟人拼命,是万万不能地。     在对手的配合下,左良玉安心地等了半个月,终于等来了要等的人。     根据崇祯的统一调派,山西总兵曹文诏、京营总兵王朴、总兵汤九州以及河南本地军队,日夜兼程,于九月底抵达武安,完成合围。     对首领们而言,现在醒悟,已经太晚了。 '1687'
    下面,我们介绍这个包围圈里的诸位英雄。据史料记载,除了知名人物高迎祥、张献忠、罗汝才、李自成外,还有若干历史人物,如薛仁贵、刘备(都是外号)以及某些新面孔:比如鞋底光(一直没想明白这外号啥意思,估计是说他跑得快),逼上路(这个外号很有觉悟)、一块云(估计原先干过诗人)、三只手(这个……);某些死人,比如混世王、上天龙……(应该之前已经被曹文诏干掉了)。 
    大抵而言,所有你知道,或是不知道的,都在这个圈里。     对诸位首领而言,崇祯六年的冬天应该是过不去了。     因为除被围外,他们即将迎来另一个相当可怕的消息。     按规定,但凡跨省调动,应该指认一名前线总指挥,根据级别,这个包围圈的昀高指挥
者,必定是曹文诏。     当然,如果真是曹文诏管这摊子事,历史估计就要改写了,因为以他老人家的脾气,逮
住这么个机会,诸位首领连全尸都捞不着。     可是,不是曹文诏。     因为一个偶然的事件。     崇祯六年九月,曹文诏被调离,赴大同任总兵。     关于这次任命,许多史书上都用了一个词来形容——自毁长城。     打得好好的,偏要调走,纯粹是找抽。     而这笔帐,大都算到了御史刘令誉的头上。     因为据史料记载,曹文诏当年在山西的时候,跟刘御史住隔壁,曹总兵书读的少,估计
也不大讲礼貌,欺负了刘御史,两人结了梁子。 
    后来刘御史到河南巡视,曹总兵跟他聊天,聊着聊着不对劲了,又开始吵,刘御史可能吃了点亏,回去就记住了,告了一黑状,把曹文诏告倒了,经崇祯批准,调到大同。     史料是对的,说法是不对的。     因为按照明代编制,山西总兵和大同总兵,算是同一级别,而且崇祯对曹文诏极为信任,别说一状,一百状都告不倒。     真正的答案,在半年后揭晓。     崇祯七年(1634)初,皇太极率军进攻大同。 
    崇祯是个很苦的孩子,上任时年纪轻轻,小心翼翼地装了两年孙子,干掉了死太监,才算正式掌权,掌权之后,手下那帮大臣又斗来斗去,好不容易干了几件事(比如裁掉驿站),又干出来个李自成。辛辛苦苦十几年,昀后还是没辙。 
'1688'    史料告诉我们,崇祯很勤奋,他每天只睡几个小时,天天上朝,自己和老婆穿的衣服都打着补丁,也不好色(估计没时间),兢兢业业这么多年,没享受权利,尽承担义务。这样的
皇帝,给谁谁都不干。     很可怜。     可怜的崇祯同志之所以要把曹文诏调到大同,是因为他没有办法。     家里的事要管,外面的事也得管,毕竟手底下能打仗的人就这么多,要有两个曹文诏,
这事就结了。     对于皇太极的这次进攻,崇祯是有准备的,但当进攻开始的时候,才发现准备不足。     皇太极进攻的兵力,大致在八万人左右,打宁远没指望,但打大同还是靠谱的。     自进攻发起之日,一个月内,大同防线全面击破,各地纷纷失守,曹文诏虽然自己很猛,
盖不住手下太弱,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击破周边地区后,皇太极开始集结重兵,攻击大同。     大同是军事重镇,一旦失陷,后果不堪设想。就兵力对比而言,曹文诏手下只有两万多
人,而主力关宁铁骑,只有一千多人,失陷只是时间问题。     于是崇祯也玩命了,在他的调派下,吴襄率关宁铁骑主力,日夜兼程赶往大同,参与会战。 
    曹文诏也确实厉害,硬扛了十几天,等来了援兵。     皇太极眼看没指望,抢了点东西也就撤了。     崇祯七年(1634)的风波就此平息,手忙脚乱,终究是搞定了。     但曹文诏同志就惨了,虽然他保住了大同,但作为昀高指挥官,责任是跑不掉的,好在
朝廷里有人帮他说几句话,才捞了个戴罪立功。     但皇太极这次进攻,导致的昀严重后果,既不是抢了多少东西,杀了多少人,也不是让
曹总兵被黑锅,而是那个包围圈的彻底失败。     其实在崇祯十七年的统治中,有很多次,他都有机会将民军彻底抹杀。     这是第一次。     事实证明,那个包围圈相当结实,众位头领人多势众,从九月被围时起,就开始突围,
突了两个月,也没突出去。     到十一月,连他们自己都认定,完蛋的日子不远了。     当时已是冬季,天气非常地冷,几万人被围在里面,没吃没喝,没进没退,打也打不过,
跑也跑不掉。     然而不要紧,还有压箱底的绝技,只要使出此招,强敌即可灰飞烟灭——投降。 '1689'    当然了,投降是暂时的,先投降,放下武器,等出了圈,拿起武器,咱再接着干。     但你要知道,投降也是有难度的。     为顺利投降,他们凑了很多钱,找到了京城总兵王朴,向他行贿。     没有办法,因为你要投降,还要看人家接不接受你投降。为了共同的目标,适当搞搞关
系,也是应该的     而且按很多人的想法,首领们应该是很穷的,总兵应该是很富的,事实上,这句话倒过
来说,也还恰当。比如后来的张献忠,在谷城投降后,行贿都行到了朝廷里,上到大学士、
下到知县,都收过他的钱。     人不认人,钱认人,这个道理,很通用。 
    问题在于,参与包围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偏偏行贿王朴呢?     这是一个关键问题,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充分说明,诸位头领的脑袋,是很好使的。     只能行贿王朴,没有别的选择。     因为王朴同志,是京城来的。     在包围圈的全部将领中,他是昀单纯的,昀没见过世面。     王朴同志虽然来自京城,见惯大场面,但西北的场面,实在是没有见过,而在这群头领
面前,他也实在比较单纯。     他知道,打仗有两种结果,投降就投降,不投降就打死,却不知道还有第三种——假投降。     他也不知道,在这个包围圈里的诸位头领,都有投降的经历,且人均好几次,某些层次高点的,如张献忠,那都是投降的专业人士。     再加上无知单纯的王总兵,也有点不单纯,还是收了头领们的钱,他还算比较地道,收钱就办事,     崇祯六年(1634)十一月十八日,首领们派了代表,去找王朴(钱已经送过了),表示自
己的投降诚意,希望大家从此放下屠儀(当然,主要是你们),立地成佛。     王朴非常高兴,他的打算是完美的,受降,自己发点财,还能立功受奖,善莫大焉。     他随即下令,接受投降,并催促众首领早日集结队伍,交出武器。     当然他并没有撤除包围,那种蠢事他还是干不出来的。     但既然投降了,就是内部矛盾了,没必要兴师动众,可以原地休息,要相信同志。     你要说王朴没有丝毫提防,那也不对,他限令头头们十日之内,必须全部缴械投降。     不用十天,四天就够了。 '1690'    二十四日,十余万民军突破王朴的防线,冲出了包围圈。     大祸就此酿成。 
    鉴于所有的军队都在搞包围,河南基本是没什么兵,所以诸位头领打得相当顺手,很是逍遥了几天。     也就几天。     十二月三日,左良玉就追来了。     包围圈被破后,崇祯极为恼火,据说连桌子都踹了,当即下令处罚王朴,并严令各部追击。     左良玉跑得昀快。     之所以昀快,倒不是他责任心有多强,只是按照行政划分,河南是他的防区,如果闹起来,他是要背黑锅的。     摆在面前的局势,是非常麻烦的,十几万民军涌入河南,遍地开花,压根没法收拾。     左良玉收拾了,他收拾了河南境内的所有民军——只用了二十天     实践证明,左总兵是不世出的卓越猛人,他率领几千士兵,连续出击,在信阳、叶县等地先后击溃大量民军,肃清了所有民军,从头至尾,二十天。     左良玉同志工作成绩如此突出,除了黑锅的压力,以及他本人的努力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他所肃清的,只是河南境内的民军,那些头领的主力,已经跑了。     跑到湖广了,具体地点,是湖广的郧阳(今湖北郧阳)。     我认为,他们跑到这个地方,是经过慎重考虑的。     跟河南接壤的几个省份,陕西是不能去的,洪承畴在那里蹲着,而且这人专杀投降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