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时左右,异人在府前登上由吕和执鞭的四马高车,和早已哭成泪人的赵姬恋恋不舍地作别后。吕和便抖动缰绳,沿大街将车向城外赶去。
前面的四马高车一动,紧随其后由吕不韦乘坐的三马安车,也起步出发了。
早在动身前,吕和按吕不韦的吩咐,将异人乘座的高车,不但装饰得高贵典雅,车顶的周边还插着十幅旗幡仪仗,旗虽不大,但却在微风中飘动不止;车跑起来,旗幡更是随风飘舞,猎猎作响,煞是壮观。吕不韦所乘三马安车,虽无旗幡仪仗,外观也极豪华。他们的身后,紧跟着前来投送文牒的秦国使官,和沿途护送他的十名秦国骑兵。这些精挑细选的大秦骑兵,个个身材魁梧,威武豪迈,令人望而生畏!跨下战马也全都膘肥体壮,似乎充满着无尽的活力!
十里长亭前,身着簇新甲胄的郭开,迎着走下车来的公子异人道:“公子回国述职,吾王已下令本官保护公子府第,保护夫人及小公子安全。请公子放心,公子述职归来,她们决不会减损半根毫毛。”话虽说得漂亮,心里想的却是另一回事,他见异人衣着光鲜,全是一派充满青春活力的惬意之态,心里不由骂了一句:“这小无赖真是时来运转了。”
春风得意的公子异人,满面含笑地盯着郭开,拱手还礼道:“多谢郭大人关照!”
郭开示意身旁校尉:“沿途由他们护送,公子尽可放心。”他说这话的用意,既表明赵国礼送的周全,也暗含对异人的私交之谊。否则的话有秦国骑兵来接,他可以不管了。
“郭大人筹谋慎密,异人十分钦佩!”尽管还是异人再次拱手还礼道,眉眼间闪过一丝留恋赵姬和儿子的留念之情。
异人侧边。吕不韦与韩仓也在亲密叙谈,二人边说边笑,频频颔首,态极融洽。
此时只见异人对陈仓、郭开环施一礼道:“王命在身,异人不敢耽搁,二位请回吧。”
陈仓、郭开点着头拱手还礼道:“祝二位一路顺风,早抵咸阳。”
异人登上踏凳,再次回转身来:“请二位回复赵王,异人感谢礼送!祝秦赵两国永世交好,共享太平。”言毕躬身钻进车去,关严了车门。
吕和回头见吕不韦和秦使也已登车,便抖动缰绳,打了一个清脆的响鞭,驱车奔上了大道。
郭开从身上掏出文牒,交给护送的校尉道:“一路多加小心,抵达函谷关签证后方许返回。”校尉接过文片,执军礼道了一声:“是!”翻身上马,率军士追上异人的高车,扬鞭而去。
一时间,大道上除三辆豪华马车轻快奔驰外,还有秦赵两国甲胄各异的二十名膘悍骑兵护送,煞是威风地向前奔去。
函谷关层峦叠嶂,气势雄浑。
秦国的军事重镇东征六国的桥头堡函谷关,早在“三家分晋”之时,被划为韩国属地。战国初期在秦国内乱的90年间,韩魏曾组织联军,向秦国发动进攻,许多次都由函谷关开始,可见其地理位置之重要。秦献公继位后,由于实行了一系列稳定国家,废止陋习的改革措施,收到了富国强兵的显著成效,在以后对韩魏联军的三次战争中都大获全胜,迫使韩魏两国割地求和,才将函谷关归入秦国版图,使秦国的土地向东扩展到达了黄河边。秦献公之后,时年21岁的太子孝公继位。他不以先王献公取得的成就为满足,为使秦国在七雄并立的形势中处于有利地位,他不仅将都城由雍地迁至咸阳,更向全国公布了他的变法求贤令,公孙鞅(商鞅)因此而由魏入秦。至此韩国虽有心再次夺回函谷关,但已经不可能了。
秦昭王派来函谷关迎接异人的特使高翔及函谷关守将范云,知道异人一行今日将抵达关前,一大早就在装饰一新,遍插旗幡的城楼上,等待他们的到来。
时近中午,在城垛边执哨的军士,欣喜地指着远处车上旗幡招展,车后黄尘滚滚的车队,高声喊道:“公子异人来啦!”哨长探头一看,急忙奔入大厅向主将范云及特使高翔禀报:“公子异人来啦!”
一直枯坐等待,茶也喝得淡如白水的范云和特使高翔,及众多属官一听,急忙起身奔至城垛旁,惊喜地举目眺望正在沿大道奔来的车队。不少人欣喜地指点着:“来啦,来啦!”守将范云和特使高翔一看,急忙转身向城下奔去。
载着异人的四马高车在大道上奔驰。异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开门从车厢中出来。站在吕和身边,手扶车顶向远处深情地眺望着……
吕和担心地转脸望了他一下:“公子小心!”
“别怕!”异人兴奋地回应了一声。望着远处的座座青山,不由低声叨念了一句:“函谷关,我回来啦!”接着便激动地高声呼叫道:“函-谷-关,我-回-来-啦!……”
吕和驱车直抵关前驻足。守将范云和特使高翔,已率部属在关前守侯,迎接异人归来。
高车尚未停稳,异人满怀激情地猛然跳下车来,向城内飞奔而去……
特使高翔尚来不及开口,见异人向城内奔去,也急忙转身率一溜官员紧随而去。他一边跑,一边高声喊道:“公子慢点!”
异人激动地踏上城道的梯坎。连蹦带跳,转眼间已奔至城上……他激情澎湃,眼含热泪,跑前跑后,不时停在垛口边远眺着连绵起伏的处处青山,振奋地举臂高呼:“函-谷-关,异-人-回-来-啦!异-人-回-来-啦!”随着呼叫声,激动的泪水从他充满朝气的面颊上扑籁籁地流了下来。
激昂的呼叫声引起了群山的共鸣,惊雷般地在莽莽群山和蓝天白云间传向远方……
咸阳城东门两侧拥挤着众多想看异人归来的人群。两年前吕不韦入秦,向华阳夫人转达异人献珠宝孝敬双亲时,由于所宣扬的异人形象,与他们知道的“鼻涕桶”反差太大,因此都想亲自看一看此时的异人到底啥样了?
“闪开,闪开!快往后站……”执哨军士见吕和打着响鞭驱车而来,紧张地吼叫着把拥挤的人群往两边赶……
吕和娴熟地驱车而来。异人挑开一隙窗帘,见路边密密麻麻地挤满了人群,一个不解的念头霎时冒上了他的心头——归国述职本是驻外使官的本份,怎么会有如此之多的人,前来夹道观望?他放下窗帘,敛目片刻,终于想到:没有两年前吕不韦播下的种子,岂能有今日之硕果!从而对吕不韦行事慎密、手面大方就更加钦佩了。
穿过城洞,街道两旁更是拥挤着密密麻麻的人群,他们尽皆翘首踮足,企盼亲眼目睹异人风彩。然而看到的却只有豪华的高车外观,根本看不到异人的身影。片刻后人群中叽叽喳喳地响起了一阵猜议之声:
“公子异人没出来!”
“有五六年没见他了吧?”
“今年该十九了吧?”
“我听赵国人说,这两年他抖起来啦!”
“还在流鼻涕吗?”
“以前他可是最不讨昭王喜欢的王孙呀!”
……
大街远方,宣旨官由四名王宫内侍护卫,迎着车队飞马奔来。宣旨官拦住车队高声宣示:“大王有令,公子异人归国后,暂住国宾馆。三日后早朝答询。”宣示完毕,勒转马头对吕和道了一声:“请随我来。”两腿一磕,纵马向位于咸阳城西,专门接待六国使臣赴秦公干的国宾馆奔去……
三日后早朝。年过七旬的秦昭王嬴则须发皆白,剑眉如霜地高踞王位。侧后端坐着随朝听政的太子安国君。由于昭王高寿而不肯退位,太子安国君自一十六岁大婚成人起,已随朝听政了三十余年。按祖制随朝听政的太子,也必须和群臣一样侍立殿中,听侯宣召,答对质询。然而由于安国君体弱多病之躯不耐久站,就是多站一会也受不了。实在坚持不住就要向昭王告假歇息。起先这事并未引起昭王注意,只以为调养数日就会好起来,没想到就这样勉强地一拖再拖,及至昭王发现他确实体弱,不耐久站之时,再想换立太子就已经来不及了。原因一是废旧立新必然引起朝野震动,影响太大;二是安国君身无大错,要说错,错就错在他身体太弱上。而身体太弱又并非今日始,细究下来自己也有责任。面对安国君因体弱难以久站,频繁告假中途离去也不像话。无奈之下,昭王终于想出了在自己身后给他一个座位的主意,这虽违背祖制,却不失为不得已而为之的妙法。此外还鉴于七雄争霸,斗争异常激烈。而安国君体弱多病难以让昭王放心地将王权交在他的手中,所以昭王虽达高寿的耄耋之年,仍然壮心不已地为秦国操持着祖宗留下的基业,最后硬是累死在为大秦发愤图强的王位上!
二千余年来,不少史家对安国君的病因,总以为是因继位无望,而忧郁成疾,很少设身处地想到这事昭王也有他的难处。
话说太子安国君早已知道,昭王今日将召见自出生以来,很少得到他抚爱的儿子异人。此时他虽强打精神,与昭王相比仍大有白发人送黑发人之势……
廷议已近尾声,昭王目光锋利地巡视众臣道:“适才丞相所献‘远交近攻’,逐步推进之策甚好!依此妙计,我大秦征服六国之方略,将以远交齐燕、近困楚赵、先灭韩、魏为宜!寡人有生之年,倘若不能成此大业,后世诸君也必须按此既定方略主政,不得违背!”回首瞟了安国君一眼。
“臣儿遵旨。”安国君紧张地起身应道。
昭王收回目光转脸盯着殿中群臣,似乎还要听听他们对此事的看法?
群臣默然有顷,殿廷中响起了一片慷慨激昂的高音:“大王决策圣明,‘远交近攻’必将兼并六国,一统中华!”
昭王收回目光,盯着王翦道:“王翦领旨。”
老将王翦出班,俯首施礼道:“臣在。”
昭王朗声下令:“本王命你率领二十万大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