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专注于其成功后的光环,而不一层层揭开其之所以能够成功的面纱,会让我们陷入无尽的迷惘,更多的是嫉妒羡慕恨。
刘邦和所有人一样,他的成功有机缘巧合,更多的是自身的因素。概括起来,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刘邦的机遇好。
其一,胡亥大刀阔斧地胡搞一番后,让大秦王朝走向了末路,天下汹汹,民怨沸腾。这种社会背景,最容易让那些拉帮结派的黑社会老大们露头,而刘邦很幸运地属于这一人群。刘邦的确也在第一时间抓住了这个机遇,没费多大周折,直接走上了打家劫舍的道路。这对普通人来说,不是件好事,可对刘邦来说,却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就是这个拿不上台面的独立组织,让刘邦组建了革命早期的班底和私人武装,这对以后其个人角色的定位起到了关键作用。
其二,陈胜首倡,天下大乱。纵观古今史,第一个蹦出来造反的人,通常没有什么好下场。因为那个身份太扎眼,容易让人拿他说事。陈胜虽然没捣鼓多长时间,可大秦天下却乱成一团,其中就包括沛县县令准备造反这件事。
沛县县令无厘头的做法,给刘邦提供了成功转型的机会,由土匪头头摇身一变成了革命军的头领。这让刘邦成功挖到了第一桶金。
其三,就是西进咸阳。楚怀王熊心和项羽内讧,给刘邦创造了一个独自将兵西进咸阳的机会,并且还捣鼓了个“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这对刘邦来说是其一生最大的机遇。
刘邦是善于把握机遇的人,他在这件事上付出了辛勤努力。但归根结底他还是应该感谢项羽,因为这一次,与其说刘邦能力强,不如说项羽配合的好。
就在刘邦一门心思西进之时,项羽带着五万人马在巨鹿和章邯、王离的四十万大军对砍。项羽成功地牵制了大秦主力,让刘邦的西进之路顺风顺水。
关中,成为了刘邦的发家地。
之后,刘邦身上机遇不断,但对其影响最深的应该是这三个。因为这三个机遇,让刘邦成功转型。
第二个方面是有贵人相助。
刘邦的身边能人辈出,为他的革命事业填了不少砖,加了不少瓦。但能称为贵人的也没有几个。
吕太公,他算是刘邦的第一个贵人。
做为刘邦的老丈人,要说没有干什么很特别的事情。但这个人对刘邦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刘邦称帝后,吕家的势力之所以能如此强大,和吕太公也不无关系。
因为,吕太公刚到沛县时,声望明显要比刘邦强的多,然而却哭鼻洒泪要给刘邦当老丈人。这件事情,让刘邦的声望日增,也在他那一亩三分地上扬名立万。这为刘邦随后能聚拢人气,做了一些宣传。
更重要的是,刘邦刚在沛县起兵之时,肯定得到了吕太公的资助。造反不是搭台看戏,看完了就拍拍屁股各回各家吃饭。军需物资、武器供应等等一些东西,都需要花钱。而不巧的是,刘邦是个穷光蛋,你要是让他掏钱养活人,他唯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去抢。事实上,刘邦并没有去抢,也就是说,他的第一次投资的本钱来自老丈人的资助。
事实上,吕太公给予他的帮助还远不止这些,比如让儿子吕泽、吕释之扯旗招人,响应刘邦。也就是说,在刘邦造反的初期,吕太公是他的后盾。这个人,并不是史书里简单的几句话所能概括的。
另外一个贵人就是萧何。
之所以说萧何是刘邦的贵人,并不是他一生做过多少实在事,为刘邦送去多少粮,而只是一句话。他说的这句话,就是沛县县令刚准备造反时的那个建议。正因为那个建议,让刘邦从土匪头头转变成了革命军的首领。刘邦建国后,对萧何的褒奖不是没有道理的。
还有一个贵人就是项梁。
也许大家对项梁这个人印象不深,我在前边对这个人着笔的也并不多。事实上,这个人对刘邦的影响甚至要比前两个还要大的多。
当初刘邦在沛县混不下去后,投奔到了项梁的麾下。在这里,项梁不仅仅分给了他一些士兵,更重要的是让他独成一军,和项羽平起平坐。在那个时期,刘邦经常独自带兵到处悠转,赚了不少名声和资本,也为随后能顺利地登上和项羽pk的擂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也就是说,在项梁的手下,刘邦真正拥有了一支拿得上台面的独立武装。这支武装,正是他角逐天下的资本。刘邦的成功,真应该感谢项家叔侄。
总的来说,刘邦生命中的贵人就这么三个。当然,对刘邦提供过帮助的人还有很多,比如张良、韩信、陈平、周勃等等。但这些人,只是帮忙想些主意、埋头干点活,说白了他们都是打工仔,对刘邦身份的转折,并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也没把他们划到“贵人”这个角色里。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
第九章日落长河—(十八)落幕
最近一段时间,大家都很忙,卢绾忙着彷徨,陈平忙着回家,如此一来,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没有太多地关注刘邦。
刘邦这一生一直很忙活,折腾了不少人,倒腾了不少事,只用了七年时间就从街头混混捣鼓成开国帝王,比坐火箭还要快出很多,这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是极为罕见的。时至目前,他已在皇帝的位置上待了八年。
这八年来,不断有人跳出来造反,让刘邦实实在在地当上了救火队队长,无论哪个地方出乱子,都能看到刘老大忙碌的身影。应该说他的日子过的并不轻松,看来“皇帝”也不算是一份好工作。
经年的忙碌,几乎耗尽他所有的经历。屋漏偏逢连阴雨,黥布造反时的那次箭伤,又加快了他生命的步伐。在行色匆匆中,刘邦终于走到了他生命的尽头。
静趟在龙榻上,回忆曾经走过的那些路,办过的那些事。在这些成绩上面,刘邦是惬意的。
但刘邦还是有一些顾忌的。他顾忌的事情总的来说有三件。
第一个顾忌是怕诸侯及群臣造反。
刘邦的一生和各色人等打过交道,收揽了不少人,也灭掉了不少人,留下来的那帮子人总的来说都算的上是嫡系部队,然而在他的心里是信不过这些人的。
但是,刘盈摆置人的能力比较欠缺,因此刘邦有些担心这个老实孩子会吃别人的亏。不过,当他看到吕雉时,这份担心就又稍微缓解了一些。韩信、彭越都栽在这个女人的手上,有她坐镇,相信那些不安分的人们是闹不出太大动静的。
诸侯和群臣不用操心了,可第二个件顾忌却滋生了。刘邦虽然不怕群臣搞出过火行为,可现在又担心吕雉会闹出大的动静。
第二个顾忌就是怕吕家篡位。
吕雉是把双刃剑,虽能压制诸侯群臣,但也不得不防。因为“吕党”这个词汇,刘邦也不是听过那么一两次。但刘邦再次把目光移到刘盈身上时,他的这个担心也有了些许缓解。毕竟刘盈是她的亲儿子,纵然吕雉再偏心,总不该和外人合起伙欺负自己的儿子吧?
虽然这个顾忌有些缓解,但刘邦并没能完全放心,他拖着病重的身体召来了群臣,杀白马锸血为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在这个仪式上,群臣慷慨陈词,把这个盟约背的滚瓜烂熟。然而事实证明,这完全是一句废话,因为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被人抛到了脑门后。
不过经此一搞,刘邦还是比较高兴的。他认为自己的这个办法不错,让吕雉牵制群臣,也让群臣牵制吕家,相互掣肘,谁都不敢乱来,这似乎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应该说,刘邦还是太小看吕雉了,如果知道不久之后将会发生些什么事的话,相信他会毫不顾忌地把吕雉带走。
虽然刘邦在这一点上考虑的不是很周到,但还是收到了一些效果,最起码起到了反面教材的作用。在几十年后,他那位极其生猛的孙子临死前,就深刻地吸取了爷爷的教训,义无反顾地带走了老婆。只能说,孙子远比爷爷狠的多。
但无论我们怎么说,最起码现在的刘邦是比较放心的。可就在他准备安心归天时,又有一个顾忌产生了。
第三个是顾忌是担心戚姬和刘如意的安全。
这个顾忌是再所难免的,吕雉当政,那对孤儿寡母可就要受气了。
然而现在的刘邦却很无奈,戚氏母子的性命和刘家天下的安定比起来,刘邦更倾向于后者。濒临油尽灯枯,刘邦已顾不了太多。
不过刘邦还是做了一些安排的。在刘邦打发陈平去燕地旅游之前,就召周昌进京。
看着眼前的周结巴,刘邦的两眼突然有些泛红。眼前的这个人,曾经在自己的面前说过很多难听话,可到临终前,却对他有万语千言。
这一次,刘邦回忆了很多事,也说了很多话。最终刘邦几乎用恳求的语气把赵王刘如意托付于他。这完全是一次托孤。
刘邦流泪了,周昌也流泪了。
结巴的周昌没有慷慨陈词,只是深深地跪在地上,重重地磕了两个响头,接过了这份嘱托。
周昌是个诚实的人。他的行为,对的起刘邦的这次托付。虽然最终的结果并不理想,但依然不能否定这个人的忠诚。
所有顾忌都做了安排,无论安排的是否到位,但现在的刘邦已没时间、也没精力再去考虑了。
他沉沉地躺在龙榻之上,静待着生命的终点。
此时的吕雉却慌了。
她深爱这个人,也痛恨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