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往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两汉往事- 第1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个人,刘邦还是比较重视的,因为黥布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代表韩信、彭越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这种事情牵一发而动全身,黥布的举动,似乎会让那些不安定的因素蠢蠢欲动。

    这一次,必须速战速决,让那些蠢蠢欲动的想法胎死腹中。然而,对手却是黥布,难道真的能迅速解决掉这个疥疮?刘邦多少有些力不从心。

    更为重要的是,还有一个人没表明自己的态度,那个人的站位问题,将影响整个局势的发展。至于那个人,刘邦有些拿不准。

    刘邦拿不准的人就是现在的长沙王吴臣。

    吴芮在世时,作为王太子的吴臣曾被送到刘邦跟前,搞了一段后勤服务工作,因此刘邦对吴臣还是比较熟悉的。吴臣这个人看着比较老实,让人觉得很是靠得住。正因如此,在吴芮病死之后,刘邦及时打发吴臣返回长沙,成功继位。

    然而,此时的刘邦开始对他有些不放心了。理由实际也很简单,他是黥布的大舅哥。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方式能把人与人之间关系连接的很紧密,很顽固,也很复杂。这两种方式的联系,会在合适的时候爆发出让人意想不到的能量,要么消灭敌人,要么是摧毁自己。

    一种方式就是宗族。在一个宗族里,爷爷、伯父、叔叔、堂兄、堂弟……密密麻麻一大串,无论内部有没有闹别扭,可一旦有外力施压,通常会不自觉地抱成一团。在我们这个强调传承的国度里,宗族的影响力一直顽强地持续着,无论是在两千年前的汉朝,还是两千年后的今天。更为夸张的是,这种影响力在有的时候,甚至是左右时局的关键。

    另一种方式就是姻亲。如果宗族代表的是父系的实力话,那姻亲则代表母系的能量。这是两个宗族,甚至是多个宗族之间联系的纽带。这种方式,上至帝王世家,下到小民百姓,无论是哪个层级的人,都是一种自抬身价的不错的办法。这种联系方式,能汇聚起极为骇人的能量,一件事情发生后,你都想象不到会有什么样的势力在第一时间参与进来。

    既然吴臣和黥布是姻亲关系,那不能不引起刘邦的重视。如果两人扣起手来同时闹腾,那半壁江山则立刻卷进战火,一时半会还真不容易收拾。如果韩信、彭越等人的残余势力搅和进来,再加上陈豨、韩王信的那些余孽闹腾过来,甚至冒顿再来个趁火打劫,那刘家天下还真要乱成个样,也真不敢想象可能会出现的危局。

    黥布突然的造反,让刘邦有些纠结和难受。

    整个局面的焦点,集中到了吴臣的身上。这个人的态度和站位,将影响整个时局的发展。这真是难能可贵,如果吴芮地下有知的话,会颇为得意地笑起来的。

    既然长相憨厚的吴臣成了焦点,那我们只好把目光也投过来,关注他一下。

    事实上,吴臣这个人并不简单,颇有乃父遗风,这个人可以用一个词概括——大智若愚。一天到晚似乎是老老实实、迷迷瞪瞪,然而却满肚子坏水,并且还很有眼色,很会投人所好。老实人要办起坏事来,那破坏性更大,简直是杀人于无形。

    黥布在杀掉贲赫全家前,就曾及时地派密使跑去长沙,前去拜会自己的大舅哥。

    听完密使的演讲,吴臣先是一惊,然后表情凝重、态度认真地做了个口头表示——全力支持。

    密使此行收获颇丰,最起码他自己是这样认为的,当然黥布也是非常满意的。

    然而,就在黥布的密使拍拍屁股离开长沙的那一刻,吴臣也同样派了个密使一路向北去见了一个人。虽然两位密使所行的方向一致,可目的地却大不不同。

    黥布密使的目的地是淮南,也就黥布所在地。而吴臣密使的目的地却是淮东,这里住了一个人——荆王刘贾。

    这位刘贾在前边我们是做过介绍过的,他是刘邦的本家,在早期做出一些成绩,很得刘邦的赏识。后来韩信被捕,刘邦将楚国一分为二,封刘贾为荆王,王淮东五十二城;封四弟刘交为楚王,王淮西三十六城。

    一句话:刘贾是刘邦的嫡系。

    吴臣派密使来见刘贾,绝不会傻到来这里搞策反工作,那其目的只有一个了——告密。

    看到此,大家可能会对这个情节感到眼熟。对,吴臣他爹,吴芮同志就曾这么搞过。

    当初臧荼造反,就派密使来联络吴芮。吴芮在密使面前慷慨陈词、表示支持,一扭头就把臧荼的造反信件原封不动地送给了刘邦。那一次,吴芮为臧荼的造反大业成功地做了一次宣传,让臧荼声名鹊起。

    当然,在吴芮搞这一手时,吴臣并不在身边,因为他还待在刘邦面前搞服务工作。可不曾想到的是,吴臣无师自通地继承了老爹的本事,原原本本地重来了一遍。这,应该是吴家的传统。

    刘贾得到音讯后,大吃一惊。这位仁兄的能力也不是盖的,自己也派了个使者,陪着吴臣的密使,一起西入长安,向刘邦汇报工作。并且,此时的刘贾也没闲着,立刻调集人马,整军备战。

    刘贾的这个举动,为刘家天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虽然他在这一次突如其来的事件中奉献了生命,却为刘邦争取了时间。刘邦把他放在这里,真是太合适了。

    这一次,不能说刘邦会用人,只能说他太幸运。因为这个刘贾,是除过刘邦之外,他们老刘家唯一一个比较能打的人,当然也是忠诚的人。如果真的换成刘仲、刘肥那些人,那万事休矣。

    不过我这么说也不算太恰当,因为在平定黥布的这场战争中,刘肥还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但可惜的是,刘肥只是名誉上的主角,真正的替他做出贡献的人却是曹参。因为此时的刘肥是齐王,而曹参则是齐国丞相,道理就这么简单。

    两位使者急急忙忙地跑到了刘邦的跟前,把所知道的紧急情况生动形象地进行了一次汇报。

    他们的汇报没让刘邦吃惊,反而让他有些高兴。

    刘邦的这种举动并不奇怪,因为他早已晓得了黥布的动静,因为淮南的地界上就安插有不少的暗探。

    纵然如此,刘邦还是无比兴奋的。因为这两个密使所说的话,代表了两个人的态度。一个是刘贾,另一个是吴臣。

    刘贾是可以彻彻底底的放心了,刘邦对他是没有丝毫怀疑的。

    吴臣能有此种举动,真是难能可贵。如此一来,吴臣的站位问题不需要再担心了,只要这个人不动弹,就算不帮忙也是一项大功绩。

    刘邦笑了。

    刘邦虽然心里很高兴,但还有两个问题困扰着他,一个是作战方略,另一个则很现实——自己身体有病。

    第一个问题,会有人替他解决。而第二个问题却引发出了另外一件事情,这件事情也是老生常谈的问题——“易储”。

    看来黥布造反的道路还真是曲折的,由他牵扯出来了人和事还真不少,那我们只好一件一件往下说了,请各位读者敬请见谅,因为我不想随便打乱这些事件的先后顺序,那样的话,多少会让我们留下一些疑惑。
第八章红霞万里—(三十三)黥布造反(三)
    黥布终于反了。

    这个消息传到长安,刘邦很是不爽。

    这些年来,站起来造反的人有很多,最初分封的七个异姓王已被干翻四个,囚禁一个,但这并不是他愿意看到的。

    我在前边介绍过,刘邦并不是一个暴戾的人,他虽然疑心很重,但只要有一分奈何,还是不怎么愿意挥起屠刀的。在这一点上,他不比自己的老婆。

    现在我们很多人都认为开国帝王们都尤为热衷于屠杀功臣,不过纵观古代史,似乎这种事情的确层出不穷。这件事情干得最过火、也最彻底的要数后世那个叫朱元璋的人。

    然而让我们真正走进历史,就会发现,事情绝非那么简单,也绝不能这么轻易定论。

    比如这个刘邦,他有开国帝王们一个共性的特点——疑心重。但他并不嗜杀。他杀过很多人,但并不过火。

    无论是臧荼、韩王信,还是现在正准备闹腾的黥布,他们的行为,注定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韩信和彭越,被整的有些憋屈,但归根结底,他们是被吕雉推上了断头台,并非刘邦的原意。至于利几、陈豨之流,那只能说是自己在作死,如果刘邦不满足他们的这点愿望,很有些对不起他们。

    称帝后的刘邦,总的来说就收拾了这么几个人。

    那些长久跟随自己的嫡系们,比如萧何、张良、陈平、夏侯婴等等,虽然部分人被整治过,但基本上都混了个自然死亡。唯一就是那个樊哙,他虽然差点被刘邦砍掉脑袋,但毕竟没死。不过值得补充的是樊哙能够保住性命,并没有征得刘邦的同意,这在以后,我们将加以介绍。

    所以我说,刘邦并非我们观念里那种热衷于屠杀功臣的开国皇帝。

    我之所以说这么多,只是因为我觉得,需要为这个伟人“正名”。

    也许有人会疑惑。

    纵观中国古代史,只有朱元璋和刘邦两位开国皇帝的出身比较相似,为何做出的事情却截然相反?

    事实上,这是很容易理解的。这一切都是性格使然。

    朱元璋实际上算是真正的农民,是个苦人,是个被压榨、被欺负、被逼上绝路的苦人,他的造反之路是被逼出来的。在那种生活状态下,让他形成了一个价值观——官员都是贪污犯,都不可信任,都爱欺负穷人,都该被砍。因此,陪在他身边的将领,基本上都是农民、无业游民、土匪恶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