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
关于这四个人,史书送给他们一个称号——“商山四皓”,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他们是秦始皇时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此时都80有余,眉皓发白。刘邦久闻四皓的大名,曾请他们出山为官,而被拒绝。
要说他们拒绝刘邦是合情合理的,都80多了,还出来干什么啊?人到70就“古来稀”了,80多的老大爷还出来起早贪黑干活?图个啥呀。
要说刘邦并不是要让他们出来干活,他们所代表的是两种身份:一代表士子,也就是天下文化人的身份,80多岁的老博士为我所用,听起来就觉得有面子;二是代表“宗长”,古时候人的平均年龄都不长,而把这几个老头往人前一摆,大有神仙下凡的感觉,很有面子。因此刘邦三番五次相请,不过这几个老头很不给他面子,干脆隐居商山,不再露头。
而这一次,吕雉准备干成这件事。
具体请的过程我不敢胡讲,因为史料没有记载。但结果写的很清楚,吕泽用他那软磨硬泡的功夫,硬是把这四个老头请下了山。他成功了,看来吕泽搞这种事情还是很有一套的。
这四个人下山后,也没什么具体事,就是太子有什么公共活动时,四个老头陪着出去溜达溜达,剩下的时间就是吃饭闲聊,一天到晚啥也没干。可事实证明,这几个老头还真是有用,因为他们为平息这场“易储风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不过在他们起到作用之前,又有大事发生了,具体说来就是有人造反。
第八章 红霞万里—(十三)易储风波(六)
在廷议现场,刘邦向群臣肆无忌惮地抡起了棒槌。群臣心里都清楚,皇帝这次是要东真格了。
然而,现场绝大部分人都是刘家的老人,当然也和吕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刘盈这些年来的表现虽然不抢眼,但也没犯错,并且人还比较老实,刘邦这次大刀阔斧地恶整,让这些人心中多少有些不爽。
当然,如果刘邦这次不打吕泽他们屁股的话,虽然反对声一片,但还不至于让群臣这么激动。而此时,却不得不激动。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刘邦的行为明显是要向吕家开刀了。如果此时不再努力争一把,太子肯定被废,吕家也跟着玩完。
群臣这一次算是豁了出去,争先恐后地发言,唯恐轮不着自己说话。要说也没什么大不了,不就是打屁股嘛,大家都挨打也不算很丢人。
按照这一理论,樊哙、夏侯婴等人就痛痛快快地闹腾了一番,这让刘邦咬牙切齿地准备送给他们些礼物,而就在此时,周昌站了起来。
平时大家都怕这个周结巴,见到他都想跑,而此时却有一种救命稻草的感觉,纷纷闭上了嘴,给他腾出了场地,静待他的表演。
周昌来到了殿中央,准备说话了。
周昌已经憋了好长时间,由于自己口吃,一直轮不着自己发言,所以很生气,用史书里的一个词——“盛怒”。司马迁老爷子真是高手,这一个词就顶我说了半天话。
由于周昌“盛怒”,所以结巴的更为严重,张嘴就直奔核心思想,很有总结概括的意思。好了,不再废话了,让周昌表演吧。
周昌扭着头,费了半天劲,说道:“臣、臣……臣以为,绝、绝……绝不能换太子。”
刘邦费力地听完他的话,愤怒地问道:“为何?”
实际上刘邦这是在为难周昌,就周昌的说话水平,想让他说清楚所以然,那得准备下午饭。
不过周昌有自己的解决方式,没有两把刷不可能在这个岗位上混这么长时间。
周昌的解决方式很简单,瞪着两眼说道:“臣、臣……臣口不能言,然、然……然臣期、期……期知其不可。陛、陛……陛下欲、欲……欲废太子,臣、臣……臣期、期……期不奉召。”
周昌两句话,我用的标点符号有些多,如果大家看的费劲,也敬请见谅,由于这位仁兄说话就是这种方式。
周昌费劲的表达完自己的意思,刘邦不怒反乐了。对付这个姓周的,刘邦有经验,绝对不能和他对着干,要不然还不知道啥难听话在等着他呢,更为关键的是刘邦在心里比较喜欢这个人。
周昌说话不利索,但爱较真,他一旦认准个理,八匹大马都拉不回来。更重要的是,这位仁兄不怕死,不管你是谁,我说不行就不行,要么你杀了我,要么就听我的。现在他明着说“不奉诏”,这个愣头青可真敢来这一手,还不用打这赌。刘邦让他当御史大夫,真算是用对了人。能用到这么个人,也让后世很多有为的皇帝很是艳羡,包括汉武帝。
刘邦笑了,摆了摆手说了声:“今天廷议就到此吧!”然后率先离开了大殿。
这次论战,以群臣的胜利而告终。
大家都松了一口气,终于度过了难熬的一天。
大臣们陆陆续续地离开大殿,当周昌走到门口时,吕雉拦住了他。
实际上这次廷议,吕雉一直在现场。当然,她没有收到刘邦的邀请函,也没有机会站到前台进行表演,而是躲在侧房偷听。因为这次廷议将会影响自己和儿子随后的生存方式,这不能不引起她的重视。
在周昌的面前,吕雉下跪了。
这个高傲的女人,帝国的皇后,流下了痛心和感激的眼泪:“没有你,太子几被废矣。”
的确,这次皇帝和群臣间的拔河,因周昌的诤谏使群臣稍占优势。吕雉的下跪,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应该的。而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她这次下跪也是很值得的,因为以弱者的姿态亮相于群臣,也引来更多的同情,也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刘盈在这次风波中能够化险为夷,应该感谢很多人,感谢很多事。其中,最应感谢周昌这次的诤谏,张良随后的奇谋,还有他老娘吕雉的这一跪。
廷议结束了,但不代表刘邦就不再换太子了,这是在场所有人的心里都清楚的。
然而,群臣们都已经做出了自己所能够提供的支持,也付出了最大的努力,甚至还有很多人也贡献出了屁股,但并不代表这就是最终的结果,因为最后的答案始终握在老大的手上,只要皇帝不放弃“换太子”的想法,群臣永远都不可能赢得了这次对抗赛的最终胜利。
让皇帝放弃自己思虑多年的想法,这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的确,一般情况下这种事情是不可能完成的,然而这一次出现了“二般情况”。
非常之事必待非常之人,刘邦这一辈子闹革命,别的本事稀松,但用人的本事绝对一流,正因如此,此时的大汉天下卧虎藏龙、高手云集。
“换太子”这件事情闹腾到现在,高手终于还是出手了。
这个高手就是张良。
这位仁兄我们已经让他凉快好长一段时间了,自从刘邦决定迁都长安起,我们就再也没提到过他。也不是我不愿意介绍他,主要是这位仁兄的确在这段时间里啥也没干,更夸张的是什么活动也不参加,包括上边讲的这次热热闹闹的廷议。
自从帮助刘邦分析了一下“迁都”的好处后,张兄弟就彻彻底底的把自己掩藏了起来,再也不愿意露头。
并且他掩藏的还比较好,俗话说“小隐于野大隐于市”,而这位仁兄更夸张,觉得隐藏于“市”还不过瘾,更上一个台阶——“隐于朝”,可谓化腐朽为神奇。这位仁兄不光有大奇谋,更有大智慧。翻阅古代史,一生作为和张良最相似的似乎只有明朝时候的刘伯温,可不幸的是刘伯温只有大奇谋,而缺少大智慧,以致最终的结果完全相反。
这一次,张良藏不住了,因为有人亲自来找他,找他的人就是吕雉。又让他进行了一次精彩绝伦的表演。
第八章 红霞万里—(十二)易储风波(五)
在易储风声刚传出之时,吕雉就跑到刘邦跟前,验证这个风声的真实性,而得到的回答是——“子乌虚有之事,无需挂怀。”然而吕雉不是个容易糊弄的人,在以后的日子里她一直关注着刘邦的一举一动。
刘邦和萧何对话的内容就这样很快传到了吕雉的耳朵里,萧何的引经据典和刘邦的不置可否都完完全全地展现在她的面前。这让吕雉很生气,她在心里很轻楚:刘邦要有举动了。
随即,吕雉把大哥吕泽和二哥吕释之叫到了跟前。
吕家叔侄纷纷表示要上书请愿,决不允许刘邦这种卸磨杀驴的行为发生在太子的身上,也不能发生在吕家的身上。
就在这俩人热情洋溢地抒发个人情感之时,吕雉伸手制止了他们:“此时,你们不宜上书,吕氏旧属也不要如此。”
吕泽和吕释之迷惑了,现在不说话,难道等着刘邦欺负?
然而吕雉紧接着的一句话揭开了谜团,“示弱群臣,收取人心,放出话去,就说‘太子何罪?’”。
真正的较量开始了。
三公进言,刘邦答复:没有此事。
要说皇帝亲口否认了,也就该结束了,可事情不算完。
九卿上书,刘邦很生气,这是搞什么啊?刚放出点风声,就这么闹腾,要是真着手,那还了得?因此,刘邦又一次答复:没有此事。
这一次,大臣们消停了。
要说试探的差不多,大家都反对,哪个儿子当太子似乎是无所谓的事情,就此打住不就得了?而事实上,此时的刘邦根本没放弃换太子的想法,理由很简单,戚姬在得到群臣一直反对的消息后,在刘邦面前一直哭。刘邦把眼前的泪人看看,又把刘如意拉到跟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