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大家可能会质疑。既然选择余地这么小,何必这么着急,虽然老刘同志业已四十多,但生龙活虎,并经过实践证明,他的脖子长的比较结实,身体状况也比较良好,再造一些备选答案似乎在情理之中?何必非得此时要立什么“王太子”,如若以后不如意,不得还要抖些精神?
这听起来似乎觉得很有道理,但我给你说这全是扯淡。
刘邦的工作是闹革命而不是坐办公室,和项羽pk,每天都是刀尖舔血的干活,今天晚上脱了鞋,明天早上还不知道穿不穿呢。这个时候,你要跑去告诉刘邦“你还能活好些年”,他除了无奈地冲你笑笑,表示一些善意外,在心里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
工作性质影响了他的行为方式。为了避免自己这么多年来的努力付诸东流,因此他准备先确定好自己这份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受益人。当然,此时的刘邦也没有捐献爱心的想法,也不准备去搞什么盖学校、修敬老院等社会福利事业,他一直认为这份保险还是传给自己的儿子比较靠谱。
因此,a和b这两个选项中揪出了一个答案——刘盈。一则刘盈是“嫡出”,上位的阻力比较小;而刘如意是“庶出”,要是越级提拔,阻力肯定很大。二则刘盈年龄要大点,如果自己挂了,也能尽早收益;而刘如意还在尿床,如果自己有个三长两短,等这个鳖娃能自己拿筷子吃饭还的好几年,更别说去干些什么有意义的事情了。
因此,刘邦这次毫不犹豫地揪出来刚不穿开裆裤的刘盈,在他这份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受益人一栏中填上了他的名字。
就这样,到达栎阳两个月后,懵懵懂懂地刘盈获得了他的第一个称号,并且由萧何辅佐在扎根栎阳,远离喧嚣,比较安全。
几年后,刘邦干翻了项羽,于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终于如愿以偿的当上了皇帝。水涨船高,八岁的刘盈也荣幸地获得了他第二个称号——皇太子。
刘盈虽然很年轻,但身份很特殊,要说此时的他应该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角色,没理由怀疑有一天他也会变得很落魄。
然而,他的对手出现了。
刘盈的对手就是前边提到的那个正在尿床的刘如意。
要介绍刘如意,应该从一个女人说起。这个人叫戚懿,史称戚姬或戚夫人,这是一个绝色美人,也是有心计的人,更是一个很悲剧的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关于她太多的悲歌。
下边的几段故事来自野史。要说我这本书是基于正史来的,可不幸的是,司马迁老爷子写东西,一见女人就绕道走,从头至尾就那么两行字,不参考一点野史,这个姓戚的女人简直没法往下写,不得已我只好拿野史来充充数,敬请见谅。
相传,在刘邦彭城大败后,一路逃窜,在跑到曹州东南的戚家村时,筋疲力尽。刚到村头下马休息,却不成想追兵赶了过来。走投无路的刘邦一头扎进一户人家后院,一老翁和一个少女正在修剪花枝。他不及细想,上前求救,最终在老翁的指引下藏在一个枯井中躲过一劫。
待楚兵走远,刘邦才被老翁从枯井中捞出来。见光后,刘邦表明了身份,也表达自己的报恩方式——他要娶这个少女,并且许诺自己称帝后一定封其为贵妃。
刘邦就是这种风格,直截了当,从来不拖泥带水,看中了就敲锣打鼓地追求,一点也不藏着掖着。不过很闹不明白的是,这个四十多岁大大叔,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流露一下好色的本性,真是难得。
这个少女就是我们将要说的主角——戚姬。年方十八,眉目俊秀,天仙一般。
然而,我说了半天野史的东西,实际我告诉你,这段野史的故事情节真假与否我从考证,权且认为是真实的吧,但发生的时间绝不是现在。
因为据史料记载,汉九年,即公元前198年时,刘如意已经十岁,往后到推,他出生年代应该在公元前207年,这比彭城之战早了两年。也就是说,刘邦见到戚姬最迟应该在公元前208年,而此时正是秦二世三年,也是项梁战死、巨鹿大战发生的这一年。
如果前边说的这一段故事情节是真实的话,应该发生在刘邦西进咸阳的前后发生的事情,当然追打刘邦的人应该是章邯,或者是其他一些人,根本不可能是项羽。
但无论怎么说,刘邦娶到了戚姬,这是真实的,那我们就不在这对男女相识的过程上费口舌了,因为一则无据,二则无益。
戚姬多才多艺,会鼓琴、歌唱,精于舞蹈。既会跳当时流行、刘邦又极喜爱的“楚舞”,又擅长“翘袖折腰之舞”。
所谓“翘袖折腰之舞”,是一种以舞袖、折腰为主要动作的舞蹈,是注重腰功与袖式变化的舞蹈形式。从汉画像砖石所见,多为舞袖、折腰,这是当时常用的舞蹈动作。
人美舞好,当然就深得刘邦宠幸,至此,无论刮风下雨、山高路滑,戚姬都义无反顾地陪伴在刘邦身边。
通常情况下,一个男的和一个女的整天待在一起,不用想就知道会发生什么事,会有什么结果。当然,也有些极个别的例外。
刘邦和戚姬之间没发生什么例外,因为一年后戚姬如愿以偿地为刘邦生了个儿子。老来得子,让刘邦欢喜异常,更为关键的是爱屋及乌,刘邦为这个儿子取了个名字——刘如意。
这个名字很能代表刘邦此时的心理。当然,这个吃奶的小娃虽然没能被越级提拔,但仍将成为刘盈最强劲的对手。这是刘盈不曾预料到的,当然刘盈没预料到不代表他的老娘吕雉也没预料到,这个被刘邦冷落多年的正室,也渐渐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真正的较量开始了。与其说这是一次刘盈和刘如意的较量,不如说这是吕雉和戚姬的较量。
实践证明,在擂台上的女人比男人更顽强,也更残酷。
第八章 红霞万里—(七)萧何的成绩
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我们也基本上理清了;一些不太出名的人物我们也找个机会让他们亮了亮相,故事情节也该往下发展了。
汉七年,刘邦在栎阳住了一段时间后,昭告天下,正式迁都长安。随后銮驾一路向西,搬进了他的新家。从此,掀开了西汉王朝绚丽多彩的历史篇章。
刘邦西入长安,途径正在建设的未央宫,看着眼前声势浩大的工程,让他眉头一皱,心中掠过一丝不快。
长乐宫前,丞相萧何率领群臣以及长安百姓跪列道路两旁,彩旗招展、锣鼓喧天,隆重地迎接这里的主人。
一切礼仪完毕,刘邦把萧何叫到了身边,冷冷地问道:“天下刚定,治宫何以如此奢华?”
规模宏大的未央宫工程没让刘邦兴奋,反而让他有些不快,这似乎不在情理之中。你说萧何这么多年来辛辛苦苦地搞后勤服务,一直以来从没出现过差错,这次为老大盖个极气派的房子竟然盖出了问题,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但回顾刘邦的经历,也不难发现其中的蹊跷。
萧何盖房子总不会自己去砌砖,需要找一些建筑工人吧,建皇宫又不是盖猪圈,千儿八百人肯定不管用,再说当时又没有铲车挖机什么的高级货,因此最起码得十来万人。
这十来万人能从哪来?萧何再仁义也不会自掏腰包去请工程队,归根结底还是两个字——劳役。
然而,刘邦偏偏就对这两个字很有意见,因为当初自己当土匪的直接原因就是这两个字,“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两个字把刘邦伤害的太深,当然也就异常的反感。无论是秦朝派下来的劳役,还是自己派下去的劳役,他都反感。萧何这次马屁拍到了马腿上。
刘邦能问出这句话,可见他至今还没有褪去其泥土气息。不过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此时离“定朝仪”一章中提到的朝拜大典还有十几天时间呢,也就是说刘邦到此时还没有真正找到当皇帝的感觉,还没有享受到当皇帝的愉悦。
不过刘邦这句话,足以让我们弄明白这个超大型企业集团随后几十年休养生息政策的由来。
企业文化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态势,当然企业文化的缔造者则是老板。大汉公司这位混混出身的老板为企业以后发展方式做了定性,这也让我们更容易理解随后发生的很多事情。
听完刘邦的话,萧何没有一丝紧张,因为他早已准备了一句极为恰当的话,他的这句话不仅仅是说给老大的,更重要的是他在表达自己对皇帝这个岗位的认识。
萧何说话了,“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简单点说,前两句是在拍马屁,最后一句却很关键。实际上最后一句有两重意思:其一是不能让后世超过你的功绩,这是马屁;其二是一步到位,以后就无需再频繁折腾。
前边我们多次提到萧何,但在很多故事情节中都没有对他进行过介绍,似乎刘邦闹革命那段,他好像都没干过什么比较惹眼的事,但最终还能捞到一个功劳第一的评定,比张良、曹参等等一干人得到的封赏都多,似乎不再情理之中。
实际上这种结果也是不难理解的,后勤工作不好搞,牵扯的事情多,处理的关系杂,还挨的骂名多,默默无闻,没有露脸的机会,也不容易出成绩。
搞过后勤服务的可能会清楚,这是个费力不讨好的活,你整天忙得要死,但不出成绩,并且别人还不知道你在干啥,还以为你一天到晚都是翘着二郎腿歇。
这个岗位还得协调各方面关系,一件事想办好,不绕它个一百弯不算个完。况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