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给谁来酿酒》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历史给谁来酿酒- 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原来,曾老九弹劾官文的罪名,只是就事论事,没有涉及到他〃党类太盛〃等别的方面,仅仅是说他〃贫庸骄蹇〃。   

  这是一件小事情,却能做出大题目来。   

  首先这说明,至少在帝国黄昏时期,士大夫也即帝国的〃良心〃仍然在发挥作用。人们多说晚清有多腐败,这是事实。但其实,说起来,腐败的只是帝国的〃主人〃……满洲贵族。我们看曾国藩及其同时代的官员,在弹劾他人的奏折中,基本上就是对事不对人,就事论事,而不如前朝或者后来那样喜欢上岗上线……除了勾出被参对象的私生活还不过瘾,还要把他的祖宗十八代都挖出来。晚清不是这样。倘若,曾老九告官文一个〃党类太盛〃,我想西寡妇不会这么轻饶了他的……后来又让他官复原职,做直隶总督了。   

  其次,我们还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就是西寡妇在经历顾命八大臣、撤掉恭亲王以及控制光绪等一系列事件之后,她寻找到了一个解决两千年来未能解决的那个〃政治心结〃的办法。这个办法不是汉武帝搞内廷外廷的办法,也不是明代皇帝那样搞特务统治的办法,也不仅仅是雍下皇帝那样搞密折制度,而是以毒攻毒。你八大臣不是想联合起来搞掉孤儿寡母吗?你小皇帝不是想亲政,结成〃帝党〃要搞掉老娘吗?那么,老娘也来组织一个〃党〃,这个党,史称〃后党〃。既然解决了这么一个连男人都解决不了的大问题,对于官文这种小党也就不必放在心上。至此,帝国脸谱与帝国心谱之间的紧张关系,才有了一个新的变化。   

  曾老九这样做,很可能是他大哥授意,只就事论事。作为帝国黄昏时期的良心,曾国藩也始终对国事、国运充满了忧心。甚至一有点风吹草动,就要担心起来。他担心的其实正是两点,一是士人之一代不如一代,一是君德之正与不正。   

  有次,他就对其幕僚赵烈文说起,〃今日有四川庶常来见,其言谈举止不类士夫。前日有同级庶常送诗,排不成排,古不成古。国家所得人物如此,一代不如一代,文章与国运相关,天下事可知矣。〃庶常就是庶吉士,在学历上地位已经是很高了,尚且〃排不成排,古不成古〃,这类代表国家心谱的人物一旦如此,其后果可以预料。   

  曾国藩所以被时人称为〃中兴以来,一人而已〃,归因就在他代表了帝国的心谱。那一类〃古不成古〃的读书人,此时还未能登上帝国政治舞台,真正发挥作用的便是曾国藩及其同时代的士大夫代表。他的幕僚赵烈文虽然官阶不高,但也算得上一个心谱人物。   

  曾国藩之所以信任他,也是看到了这一点。有时,许多心理话,他还对赵烈文说,比如心理有郁积难以排解之时,两人常有议论。         

◇欢◇迎◇访◇问◇BOOK。◇  

第80节:帝国心谱(6)         

  赵烈文是跟随曾国藩时间最久也是关系最密切的心腹幕僚之一,他受曾国藩的影响和薰陶至深,也了解曾国藩的性情与喜忧。故曾氏担忧京城气象之时,赵颇有见地地为他开解,目前还不至于土崩瓦解。但是同时他又指出,不出50年就会出现方州无主,人自为政的局面。不料,此话果然应验。他似乎预见到了1911年辛亥革命和军阀割据的场景。曾国藩未尝预见不到,但他与赵不同,赵可以置身其外,而曾则置身其中,故而他没有反驳,倒是在想解决之道,南迁学晋宋退居东南半壁。可见他的最坏打算还是希望能够留半口气。可是,赵烈文的回答倒泼了他一盆冷水。不过,赵的解释则显得很苍白,〃取天下太巧〃并不是这个帝国必然彻底灭亡的根本原因,至于〃天道难知〃则更是迂腐之论。不管怎么样,这两个帝国〃良心〃的对话,倒提前给我们撕开了帝国脸谱的真相,揭开了50年后的历史篇章。两年以后,也就是曾国藩晋京拜见两宫太后和皇帝之后不久,他对赵烈文说的一番话,让人回味。他说:〃吏治风俗颓坏已极,官则出息毫无,仰资于徭役;民则健讼成性,藐然于宪典;加上圭痟多灾,暂晴己旱,一雨辄潦。〃〃两宫才地平常,见面无一要语;皇上冲默,亦无从测之;时局尽在军机恭邸、文、宝数人,权过人主。恭邸极聪明而晃荡不能立足;文伯川正派而规模狭隘,亦不知求人自辅;宝佩衡则不满人口。朝中有特立之操者尚推倭艮峰,然才薄识短。馀更碌碌,甚可忧耳。〃   

  曾国藩的忧患不出帝国脸谱和心谱。脸谱则可用〃冲默〃二字形容,心谱则可用〃碌碌〃二字归之,有此二端,能不叹息?   

  附录   

  曾国藩年谱简编   

  1811年(嘉庆十六年)11月26日(农历10月11日)曾国藩生于湖南省湘乡县今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乳名宽一。   

  1815年(嘉庆二十年)5岁,在家识字读书。一年后入家塾〃利见斋〃。   

  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10岁,弟曾国潢出生。   

  1822年(道光二年)12岁,弟曾国华出生。   

  1824年(道光四年)14岁,弟曾国荃出生。   

  1826年(道光六年)16岁,应长沙府试(童子试),名列第七。   

  1828年(道光八年)18岁,弟曾国葆出生。   

  1830年(道光十年)20岁,就读于衡阳唐氏宗祠,师从汪觉庵。一年后转入湘乡涟滨书院。改号涤生。   

  1833年(道光十三年)23岁,秋,参加湘乡县试,考取秀才。   

  1834年(道光十四年)24岁,春,入岳麓书院。秋,参加乡试中第36名举人。冬,入京准备会试,途径长沙,结交刘蓉。   

  1835年(道光十五年)25岁,会试落第,留京寓长沙会馆。         

▲虹▲桥▲书▲吧▲。  

第81节:帝国心谱(7)         

  1836年(道光十六年)26岁,春,恩科会试再次不第,出京返家。至长沙,与刘蓉、郭嵩焘在湘乡会馆〃桃园结义〃历时两月。   

  1838年(道光十八年)28岁,会试中第38名贡士。改名国藩。殿试取在三甲第42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拔置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年底乞假返家。   

  1839年(道光十九年)29岁,夏,出衡阳,谒杜工部祠、石鼓书院。秋,出邵阳,察访武岗、新化、兰田、永丰。12月,子纪泽生,离家启程赴京。本年起始作日记。   

  1840年(道光二十年)30岁,5月,庶吉士散馆,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7月,染病,经欧阳兆熊、吴廷栋等照护,两月方愈。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31岁,8月,偕倭仁拜谒理学大师唐鉴为师,请教治学之方,检身之要。11月,任国史馆协修。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33岁,4月,升任翰林院侍讲。7月,钦命为乡试(四川)正考官。12月,充文渊阁校理。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34岁,8月,郭嵩焘引江忠源来见,结为师生。派充翰林院教习庶吉士。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35岁,10月,升翰林院侍讲学士。李鸿章入京会试,以年家子投其门下受业。   

  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36岁,1月,充文渊阁直阁事。自书其书舍曰〃求阙斋〃。   

  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37岁,7月,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街。11月,钦派武会试正总裁,殿试读卷大臣。   

  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38岁,3月,子纪鸿生。10月,辑录成《曾氏家训》。   

  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39岁,2月,升授礼部右侍郎。9月,署兵部右侍郎。   

  1850年(道光三十年)40岁,7月,兼署部左侍郎。   

  1851年(咸丰元年)41岁,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义。   

  1852年(咸丰二年)42岁,7月,任江西乡试正考官。行抵安微太湖县小池驿,得母讣闻,回籍奔丧。10月初抵家。期间,太平军出广西、入湖南,9月攻长沙,10月取岳州。   

  1853年(咸丰三年)43岁,1月21日,接帮办湖南团练旨。30日,抵长沙与湖南巡抚张亮基商办团练。3月19日,太平军攻占江宁,定都为天京。9月,移驻衡州练兵。11月,建衡州船厂赶造战船。派人赴广东购买洋炮,筹建水师。   

  1854年(咸丰四年)44岁,2月25日,奉命率师出征太平军。发布《讨粤匪檄》。命褚汝航为水师总统、塔齐布为陆军先锋,统率17000人,挥师北上。5月,兵败靖港,投水自裁获救。7月25日,重整水陆各军,出师攻陷岳州。10月14日取武昌。咸丰帝令其署理湖北巡抚。7天后改赏兵部侍郎衔。12月2日攻陷田家镇。         

虹←桥书←吧←BOOK。←  

第82节:帝国心谱(8)         

  1855年(咸丰五年)45岁,2月12日夜,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烧毁湘军战船100余艘。曾国藩座船被俘,〃文卷册牍俱失〃。   

  1856年(咸丰六年)46岁,7月,坐困南昌。9月2日,洪杨内讧。曾国荃组建吉字营入援江西。   

  1857年(咸丰七年)47岁,2月27日,其父去世,偕弟国华回籍奔丧。7月,两次上疏,请求在家终制,获咸丰帝准许。是年建〃思云馆〃。   

  1858年(咸丰八年)48岁,7月13日,接上谕命其出办浙江军务,11月15日,李续宾、曾国华死于三河之役。   

  1859年(咸丰九年)49岁,1月,李鸿章来军营。曾国葆改名贞干出师,为其兄国华报仇。   

  1860年(咸丰十年)50岁,5月,辑录《经史百家杂钞》26卷。6月,左宗棠来营,奉命以兵部尚书衔署理两江总督。7月,委授两江总督,并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12月,祁门大营两度被困。   

  1861年(咸丰十一年)51岁,9月5日,湘军攻陷安庆。11月20日,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