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之,逮着机会就要抹黑张家。
张安世本可以将兵权平稳过渡交给大郎张千秋,结果却被这一场闹剧,打乱了算盘。
其实张千秋很不错,霍光曾和张安世比儿子,自认儿子霍禹比起张千秋差远了,但张千秋却也只能如此了,谁让他时运不好呢。
皇帝到张家亲自探视病情,张安世勉强在榻上爬起来施礼,刘病己连忙扶着,道:“大司马大将军无需多礼。”,命人将张安世扶回榻上躺着说话。
两人聊了一阵,皇帝阐明来意:“如今西域事情紧急,莎车国已经将万年和奚充国杀了,西域的道被封堵,魏相打算拿个章程出来,将军如今这样先安心养着身体吧。朕是离不了您的,不若大将军举荐一人,暂时代替将军行事。”
张安世谨慎了一辈子,上疏要养老,是一个态度也是一次试探,他原本期望皇帝会看在哥哥的面上,在他未死之前给予张家原本的恩宠,可看样子,张家只能守住爵位,却不能再站在权势的最核心圈中,要让位给其他人了。
心中涌上一阵失望,张安世又觉得是一种解脱,他已经快要死了,左右不过这一两年的事情,他死之后,儿孙们都要守孝,立权势的核心远些也好,至少不用在夺嫡这件事情上惹出来什么灭族的祸事,只是可惜了大郎的才华。
在儿孙们期待的眼神中,张安世说:“老臣推举赵充国。”
张延寿的眼中闪过一丝不甘,张千秋垂下眼帘,不出一声。
“后将军赵充国?”,刘病己知道张安世不会推举自己的儿子,但是也没有料到会推举这个人。
张安世点了点头,说完这话,他象是支撑不住了般,歇了歇,“是的,赵将军虽然年纪大了些,却有多年与匈奴及乌孙等国为敌的经验。西域的事情紧急,赵将军是老将,经验丰富,一定能够帮助魏相拿出个章程来。”
刘病己却不怎么想用这个人,赵充国已经七十多岁的人了,比张安世还要老,当年拥立刘病己也是出了大力气的,刘病己登帝之后,被封为营平候。
赵充国最初只是一个骑士,因善于骑马射箭被补为羽林卫士。这个人志向高远,喜欢将帅的慷慨气节,苦心专研兵法。
恰好武帝一心想讨伐匈奴,赵充国找到了用武之地,在和匈奴的战争中表现出色,被武帝封中郎将、后将军等职位。
后来赵充国便陆陆续续地和西域诸国都打起了交道,不仅是和匈奴,和乌孙、西羌都国也经常交手。
赵充国为人沉着勇敢,有很深的谋略,也算是老马识途了。可是毕竟还是太老了些,刘病己也看出来张安世的某种坚持,但也对这个安排说不出什么来,只好答应了。
张延寿很不甘,等到皇帝走后,问:“父亲为何不推举大哥,大哥当年不也征战过?”
张安世一双眼睛浑浊,急促地呼吸了几下,方道:“大郎,你说说为何?”
张千秋无奈地看看弟弟,道:“皇帝已经有了疏远张家之意,兵权要交给谁,全看皇上的意思了。”
张延寿对父亲和哥哥的想法不能理解,有些泄气。
“二郎,你现在做着太仆之职,管着马政,尚需好生经营啊。”,张安世平静了呼吸,道:“赵家的那个小儿有几分能耐,西域只怕已经乱了,皇帝年轻,怎么能吞下这口气,若是征战,粮草、马匹都是首先要准备好的。你放些心思在这个上面吧。西域的事情到现在屯兵都没有报上来个准信,已经是失职了。”
出了院子,张千秋喊住张延寿道:“二郎,你不要带着三郎乱来,父亲说的话你要放在心上,马政马上就要成了众人关注之处,等到赵将军和魏相问起,你也好有个准备,好好想一下若是调集马匹,该从何处先调,各地的骏马监能调上来多少马匹。”
话还未说完,张延寿脸一板道:“大哥,这些我都懂,我只不懂父亲。”
“你是真傻还是假傻?皇帝不立张婕妤为后,若是真的心中有愧,眼下就该主动封了我们张家了,怎么会问父亲谁合适?”,张千秋被这个弟弟逼的无奈。
“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
张千秋恨铁不成钢地道:“不然又能如何?皇上不再是原来那个需要旁人扶持才能坐稳江山的皇上了。皇上马上就要改名,太常正在和宗正焦头烂额替皇上选名字呢!这可是你最看不上的赵家上疏提议的,正合了咱们这位皇上的心。皇上现在要正名,以后要做的会更多,张家该往后站站了。”
“你若真是想让张家好,要么老实些,要么象赵家一般,写个折子,看能不能得了皇上的欢心。”
生怕张延寿不难过,张千秋又补上了这一句。
谁又知道赵义可没那么聪慧,一切不过是皇帝白给他个功劳罢了,刘病己为了赵兴的秩级发愁,到人快走了还定不下来,只好先给赵义提秩级呢,但总要师出有名吧。
看张延寿真的有些泄气,张千秋又道:“父亲虽然没有给我说,但我也瞧出来父亲并不那么乐意让位,你看父亲推举的那位赵充国,比父亲年纪都大,那还不得等到父亲病好了,再让位吗?”
“也对,若是西域没对付好,也没父亲什么事。”,张延寿觉得这样才象深谋远虑的父亲。
张延寿得了哥哥一番教导,迅速回房去准备马政的事情了,不得不承认大哥提醒的重要,他才接手太仆之职,还不怎么了解各地骏马监的情况,若是魏相或者赵充国询问,什么都答不上来,只怕要被训斥了。
刘病己纠结了许久,最终还是采纳了张安世的建议,让该养老的赵充国来代替张安世,代理大司马之职,和魏相拿出来个章程。
太常和宗正找了不少好名字,让刘病己来挑,最终刘病己决定改名为刘询。当即便下了诏书,昭告天下,内容极其简单,只说为了让民间容易避讳,皇帝改名为刘询。
既然改了名字,皇帝对上疏之人非常认可,将其提升为丞相长史。
赵义的秩俸提升为千石,负责丞相府中大小事务,相当于魏相的左右手,有什么事情魏相都直接安排丞相长史去做,这个喜讯真是太惊人了。
接着赵兴的位置也好安排了,为安定属国丞,秩俸八百石。
每当有各国降服,大汉就保存其国号者,称为属国。大汉按照地理位置的不同划分为五个属国,由秩俸二千石的典属国来管理,其中安定属国是最早建立的属国,是武帝打败匈奴昆邪王建立的。
赵兴本来应该是安定属国候,秩俸六百石,如今皇帝刘询提升到了八百石,以示重视。
这下赵家双喜临门了,赵义乐的找不到北,觉得今后面对老丈人也有了底气。丞相长史可是丞相府中数一数二的角色了。本来赵义已经放弃了千石的抱负,没想到竟然能得到天子的赏识,虽然赵义知道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个好儿子,但赵义并不认为自己做不下来这个长史的位置。
有了一千石,二千石还会远吗?
正在赵家还在尽力消化着这两道喜讯之时,中黄门弘恭又亲自上门,带来了另外一个好消息。
第127章 改名
弘恭等人一路护送着娇娥回到了赵家的帷帐,一路上娇娥虽然带着纱帽,但也引起不少人的注目。
赵义见了弘恭只知道是位中黄门,却不知道这就是在皇上面前深得信任的弘恭大人。赵兴却是认得的,连忙说破弘恭的身份,众人齐齐施了一礼。
弘恭笑眯眯地夸奖了一番娇娥,又说有事要和赵义说几句,两人走到帐外嘀咕起来。王氏瞧着外甥女,两眼放光,像是饿了许久猛地见了一碗红烧肉,那眼里的热情让林晖恨不得将她叉回家去。
王氏听赵兴和林天说,娇娥得到了长公主的喜爱,原本是不太信的,如今这皇帝身边的人都把人送回来了,王氏不免想的远了些,娇娥的身价要抬起来了,会不会看不上林天呢?娇娥可是方士卜卦算出来的好命格,亲事不能出纰漏,王氏打定主意,一定要催着林晖想办法将两家的婚事走了定,这样就不用再担心了。
玉瑶不懂母亲这些盘算,仰着小脸围着娇娥问来问去,不过就是些长公主长什么样,皇帝是否严厉之类的话题。玉梨躲得远远的,但也支着耳朵听着。
林氏身体不适,早已和洛嬷嬷带着广哥回了赵府,娇娥惦记着母亲,想快些回去,回应的并不热情。落在王氏眼里,更担心了几分,见林天微笑地站在娇娥身旁,一副有情饮水饱的模样,不免心里着急,这个儿子怎么这么不省事呢。
等到赵义脸上带着压不住的喜色进来,已经过了半个时辰了,灞河边上的人家已经走的差不多了,只有零零散散的小娘子和少年郎君们还在外结伴游玩。
“父亲,可是有什么事?”,赵兴连忙问。
赵义想说,又忍住了不能说,这里毕竟是灞河边,人多眼杂,强忍着一腔喜悦无法和众人分享,只能挥挥手道:“我们快些回家,家里说。”
娇娥也想早点回家看母亲,看了看在一旁的玉棠,问父亲:“阿父,今日是上巳节,能否叫玉棠去绣纺和黄姬见一见面?”
玉棠今日表现的很好,制住了玉梨的捣乱,没有添乱,娇娥之前便答应让玉棠和黄姬见面,乘着母亲不在提了出来。
娇娥想让玉棠尝到甜头,加紧管好玉梨。
赵义回过味来,林氏不在,那桩喜事眼下又不能和舅哥说,便道:“那就麻烦舅哥将二娘子捎上一节了。”
玉梨打定主意要躲着娇娥,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