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 第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传统的启蒙方式,很容易在第一时间就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同治帝就是这样。太后和师傅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终也没能把同治的牛头按到书桌上来。
  和同治比起来,光绪实在是太听话了。虽然刚开始也曾“嬉戏啼呼”过几次,可是不久,这个性格柔顺的孩子就安然接受了不可违抗的命运,每天乖乖地来到书房和文字作斗争。他功课进展得很顺利,大字也写得越来越端正。虽然和历代的皇子比起来,他的成绩不过是中等水平,但是和他的前任同治比起来,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看到小皇帝亲近诗书,太后的一颗心放下了大半。最起码这个孩子不会像同治那样纨绔了。高兴之余,太后叫太监去传话,说皇上临的字不错,叫他以后再多多用心。并且把自己平日使用的四管湖笔赏他。
  太后不知道,她这随随便便的几句鼓励在小皇帝心中引起了多么强烈的反应。
  进宫之后第一次,小皇帝发现自己能够把一件事做得很好。就像黑夜中发现一点亮光,迷路者发现了一条小径,这一发现,对于处于惶恐不安之中的他来说,是非常重大的一次心理转折。
  

光绪:被“帝王教育”败坏的人(5)
更重要的是,小皇帝发现,他能够做得很好的这件事,恰恰是太后最看重的一件事。文化水平不高的太后对书本有种异乎寻常的迷信。她相信经典的力量是其他任何力量所不能代替的,它可以清澈男人的大脑,强健男人的骨骼,只要真正掌握了圣人的教诲,再孱弱的男人也有可能成为安邦定国之才。小皇帝发现,虽然他仍然举止笨拙、反应迟钝,虽然他仍然胆怯、口吃,但是只要书读得好,这些都可以被人视而不见。
  小皇帝学习越来越用功了。他竭力向太后展示自己的好学。据向太后报告的太监说,小皇帝不论到哪儿,手里都拿着一本书,经常在走路时还念念有词。每天睡觉前,他都会背一段《诗经》才睡。听到这些消息,太后由衷地感到高兴。和文字奋斗符合小皇帝的个性。随着渐渐能理解书中内容,他对书本的兴趣越来越浓。在宫中演戏之时,他常常携一卷书找个没人的地方阅读。事实上,学习是他确立自我、证明自我和娱乐自我的唯一方式。
  对于小皇帝来说,读书于他还有更重大的意义,那就是使他明白了自己的使命与责任。通过书籍,他头一次明白了自己被送入宫,并非是一件悲惨的事情,而是天下人都羡慕的幸运。原来他并非普通孩子,而是“上天之子”,将来要代替上天,承担起抚驭万民的责任。师傅说,在他的肩上,肩负着上天的信任,肩负着大清列祖列宗的重托,肩负着天下百姓的全部希望。
  翁师傅的教育看起来非常成功。在他的循循善诱下,小皇帝小小年纪就立誓将来要做“圣帝贤王”。师傅说,上天在芸芸众生中独独选中了他,就证明他有圣人之质。师傅说,要成为一个伟大的皇帝,说艰难当然艰难,说容易其实也容易。唯一需要的就是自制、勤奋和毅力。因为历代以来,圣臣贤臣们已经把治理国家的方法总结完备,从《资治通鉴》到历朝圣训,治国安邦的大经###条条俱在。只要他一丝不差地按照圣人的教导去做,那么就会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他就会像周文王、唐太宗那样名留千古。
  小皇帝的表现令帝国政治高层的所有人惊喜。师傅翁同龢经常得意扬扬地对人说起,小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在效法古代圣帝贤王。刚刚识字不久,小皇帝就指着书内的“财”字对师傅说:“我不爱此,我喜‘俭’字。”翁同龢喜不自胜,当即跪下叩头:“皇上圣德!皇上有此见识,真是天下之福!”
  光绪三年(1877年)的冬天,很久没有下雪,小皇帝想起师傅教他的话,临睡前在心里默默祈祷,希望上天降下大雪,以利来年庄稼。没想到过了几天果然下雪了。年仅七岁的小皇帝高兴地跑到门外,立在雪中默默向上苍表示感谢,太监们怕他冻着,担不起皇帝感冒的责任,一个劲地劝他回屋,让小皇帝大为扫兴。小皇帝气愤地说:“你们真不懂我的心思!就像长沮、桀溺不理解孔子一样!”这个故事流传出去,被士人们传颂了许久。
  人人都说,皇帝将来必是一个古今少有的圣帝明王。连太后也屡屡对大臣们夸奖皇帝“实在好学”,“典学有成”。
  这些夸赞对小皇帝来说,实在是太宝贵了。这条深宫中的幼龙自卑而又敏感,太后的冰冷和轻视,在他幼小稚嫩的心灵上刻下了永远不能愈合的伤痕。他比谁都需要来自外界的肯定和赞扬,来满足他干渴得龟裂的自尊心。不要以为这个看上去怯懦退缩的孩子没有自尊心。恰恰相反,他的自尊心因为挫折而比谁都强烈。作为一个长期得不到肯定的孩子,他心中最强烈的愿望就是要向别人特别是向这个女人证明“我能行”。他知道,从进宫的那一刻起,他的生命就已不仅属于自己,更属于天下万民。系统的帝王教育,树立了他“拯民水火”、“澄清天下”的雄心壮志,陶育了他“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博大情怀,他愿意为他的子民燃烧自己的一切。他期望着用自己将来的表现,让这个女人刮目相看。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光绪:被“帝王教育”败坏的人(6)

  光绪十五年(1889年)二月初三日清晨,冬季的北京天空像一面镜子一样晴朗,没有一丝灰尘。光绪皇帝的亲政大典在紫禁城中隆重举行。十九岁的皇帝缓步登上太和殿宝座,御前太监在丹陛上鸣鞭三下,上千名官员在丹陛和广场上如同潮水一样起伏跪拜。
  端坐在宝座上的皇帝精神焕发,神采奕奕,一举一动都显得少有的干净有力。《翁同龢日记》记载道:“仰瞻天颜,甚精采也!”
  对于大清帝国的无数臣民来说,这是一个充满想象和期待的时刻。自从二十八年前咸丰皇帝死后,大清帝国一直没有男主人。人们一直坚信,“牝鸡司晨”只是万不得已的变通,男人永远比女人更适合当家主政。更何况这个男人十分符合一个伟大帝王的标准。那些跪在前排的大臣们发现,年轻的皇帝长相清秀俊美,举止端庄凝重,颇具帝王之姿。虽然一直待在深宫,但是关于皇帝好学不倦、圣德纯粹的传闻,早已在朝野之间不胫而走。人们有理由期待他会如同他那些伟大的祖先一样,有能力带领大清摆脱困境,重现康乾时天下太平、万国来朝的荣光。
  太后松了一口气。说心里话,叶赫那拉当这个家当得确实有点累了。今年她已经五十五岁,白发已经悄然爬上鬓端。这二十八年里,她觉得她操够了心,受够了累。现在孩子终于长大,她也可以歇歇了。何况,通过她多年辛苦经营,大清帝国已经挺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她认为自己交到光绪手上的,是一个相当不错的统治基础。
  在她刚刚走入政治中心的时刻,大清帝国可谓千钧一发,险象环生:朝廷之上,八名顾命大臣公然向太后叫板,政治分裂势不可免。长江下游,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像一把失去控制的熊熊大火,把中国半部江山烧得一片狼藉,大清帝国的统治眼看就要崩溃。同样要命的是,外国鬼子们刚刚烧毁了圆明园,通过这场战争,他们已经看清了大清帝国没有抵抗能力,随时准备把大清分而食之。虽然对她的政绩评价不一,平心而论,被剥夺了早期教育权利的叶赫那拉·兰儿,在她的政治演出中表现的才干和能力可以称得上出人意料的杰出。她的表现比大部分男人刚强果断,在某些历史时刻,甚至可以称得上有胆有识、机智精敏。她果断利落地发动政变,清除了顾命八大臣。她开明地重用汉人曾国藩,眼看就要吞没大清王朝的太平天国狂潮在她的脚下突然退却。人们把她执政的这些年称为“同光中兴”。人们说,是她再造了帝国,使一个奄奄一息的国家重新焕发了生机。
  在这权力交接的重要时刻,她的心里并不失落。虽然形式上交出了权柄,她仍然自信可以保持对皇帝的绝对控制。即使到现在,只要她一板起脸,这个孩子仍然会吓得说不出话。在老谋深算的她面前,这个心地单纯的孩子简直就是一个透明人,她可以一眼看到底。她不用凭思考,单纯用感觉就可以控制他。她的退休,实际上是一种“退居二线”,虽然摆脱了繁重的日常工作,但她仍然可以在需要的时候,靠着自己的巨大政治影响力,左右着大清帝国的航向。
  对于自己多年来苦心培养的成果,她是基本满意的。虽然她对这个孩子的个性和气质没有喜欢过一分钟,但是像所有唯成绩论的家长们一样,她仍然认定他已经是一个合格的继承人。他学业良好,能写一笔非常漂亮的正楷和一手典雅的文章,能把许多典籍倒背如流。从各个方面来说,他都是帝王教育的成功典型。“除了口吃这一先天不足外,无论在哪一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当年的同治帝。”(庄士敦《紫禁城的黄昏》)她相信,书本中记载的那些深奥的道理,会帮助任何一个男人取得统治的成功。
  皇帝也深深松了口气。十五年来,他一举一动都屈服于太后的意志。他的饮食起居,他的成长教育,甚至他的婚姻和爱情,都在她的绝对控制之中。就在去年,她还把她那个丑陋而愚蠢的侄女强行塞到他面前,宣布成为他的皇后。他对这种木偶式的生活早已忍无可忍。现在,他终于被宣布长大成人,可以拥有一定程度的自由了。更重要的是,在十五年的漫长准备之后,他终于握住了帝国巨舰的舵柄。就像一个交规考试得了高分却一直没有机会练手的学车人一样,他早已经跃跃欲试了。青年人总是不满现状,因为胸怀“尧舜之治”的雄伟理想,皇帝对大清帝国的国势比谁都痛心疾首:列强环伺于外,大臣狃安于内。国家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