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档案
姓名字号:杜月笙,原名月生,后更名为镛,号月笙
籍 贯:上海县高桥镇(今上海浦东新区)
生卒年月:1888年8月22日(农历七月十五)—1951年8月16日,卒年63岁
学 历:四个月私塾,后听说书识字自学成才
生辰八字:戊子 庚申 乙丑 壬午
属 相:鼠
命 相:池中之龙未得时之运也,一旦风云集聚便可升天。
因待人真诚,讲义气,认真努力重责任观念从事,
而得贵人提拔,善捕机会者大有成功。
然不善理财,恐老来贫苦。
个人爱好:赌博(挖花、麻将),听书,唱京戏
家 人:父亲——杜文卿,与朋友开了一家小米店,艰苦度日
母亲——朱氏,在生下杜月笙的妹妹后,身体极度衰弱而亡
继母——朱氏去世后,杜文卿续弦张氏
弱妹——被送与黄姓宁波商人领养,杜月笙发迹后,极力寻找,未果
大太太——沈月英,生:长子杜维藩
二太太——陈帼英,生:老二杜维垣、老五杜维翰、老六杜维宁
三太太——孙佩豪,生:老三杜维屏、老四杜维新
四太太——姚玉兰,生:长女杜美如、次女杜美霞、老七杜维善、老八
杜维嵩
五太太——孟小冬,养女杜美娟
简 历
1888年——出生在上海县高桥镇杜家花园破败的老屋中
1890年——母朱氏去世
1892年——父亲杜文卿去世
1893年——入私塾,读了四个月后,因无钱缴费而辍学
1895年——继母张氏失踪,寄养在娘舅家,除了老外婆,没人给他好脸色看
1902年——初到上海滩。在鸿元盛水果店当学徒,未出师
1909年——拜小东门的陈世昌为师,为青帮“悟”字辈
1907年——进入黄公馆当差
1915年——娶妻沈月英,自立门户
1916年——儿子杜维藩出生
1918年——组建小八股党
1918年——开办三鑫公司
1918年——二太太陈氏、三太太孙氏进门
1925年——搬进华格臬路新居
1925年——被北洋政府任命为“财政部参议”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充当帮凶
1927年——被蒋介石任命为“军事委员会少将参议”、“海陆空军总司令部顾问”、“行政院参议”
1927年——当选华人纳税会委员
1929年——创办国民银行
1929年——荣任法租界公董局华董
1929年——出任上海纱布交易所理事长
1930年——迎娶姚玉兰
1931年——举行杜氏祠堂开祠盛典
1931年——被推为上海面粉交易所理事长
1931年——组织成立“上海市抗敌后援会”,任副会长
1933年——任第三届上海船联会理事长
1933年——成立恒社,任名誉理事长
1934年——被推举为上海银行公会理事
1934年——任“上海地方协会”会长
1935年——全国船联会成立,当选理事长
1937年——组织重建“抗敌后援会”,杜月笙主持筹募委员会
1937年——筹建组织“苏浙行动委员会”和“苏浙行动委员会别动队”,任“苏浙行动委员会”委员
1937年——赴香港
1938年——被蒋介石任命为“中央赈济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港澳救济区特派员,分管第九救济区事务,接着在香港组织成立了“赈济委员会第九区赈济事务所”,自任事务所主任
1939年——任“上海统一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1年——赴重庆
1945年——返回上海
1946年——当选民上海参议会参议长,后以身体欠佳为由让位于潘公展
1949年——离开上海,逃往香港
1951年——在香港坚尼地台杜公馆病逝,卒年63岁
引 子
1931年6月9日上午,上海华、英、法三租界居民万人空巷,倾城而出,从法租界华格臬路到金利源码头,人们摩肩接踵,层层叠迭,争相目睹一场空前绝后的开祠仪式盛况——
一支由5000余人组成的仪仗队,由身骑*骏马的英国巡捕、骑自行车的法租界安南巡捕和迈着正步的中国巡捕为开路先锋,由海军、陆军、公安、保卫团以及学生童子军,分别抬着政界、军界、租界、上海各界以及18行省要人赠送的匾额、旗伞花亭,在军乐齐鸣、爆竹喧天之中缓缓行进……
整个仪仗队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颁发的“孝思不匮”大匾。而北洋政府的两位总统——徐世昌、曹锟,一位执政——段祺瑞,两位大帅——吴佩孚、张宗昌,一位少帅——张学良,各自送的大匾排列在一起,争战十多年的直、皖、奉、直鲁等各派系首脑统统在这里“聚集”,更是耐人寻味。
——这仅仅是杜月笙奉主入祠的仪仗,接下来在高桥镇的开祠大典,聚集全国名角的三日“沪上空前未有之堂会”,其盛况更是无与伦比。
杜月笙,何许人也?何以如此荣耀?
从此时回溯44年前的鬼节,在上海县高桥镇杜家花园破败的老屋中,杜月笙作为杜家长子也是杜家的独生子降临人世。没有人会想到,这个一出生就鬼里鬼气的孩子日后会成为大上海呼风唤雨的人物。现实中等待他的命运,不仅仅是三餐不继,而且三岁丧母,五岁丧父,八岁的时继母神秘失踪。命运多桀的人孤儿将面临着什么样的前路人生,似乎不难想象。
由于受不了老娘舅一家的冷落和白眼,杜月笙干脆流落街头,由乞讨到偷鸡摸狗、打架斗殴、街头赌博,很快成了一帮同龄孩子的小头目。在高桥镇那个小地方,在一帮街头小混混中,杜月笙有了指挥若定、呼风唤雨的小派头。
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杜月笙爱上了赌博。从此,他由儿时的试赌,到少年的滥赌,成年的溺赌,中年后的豪赌,一生与赌博结下不解之缘。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13岁的杜月笙,开始历练出日后闯荡上海滩的基本素质:足智多谋,隐忍薄发,有一股坚韧不屈,蛮横霸道而不露声色的狠劲儿。
15岁,杜月笙看到了不远处的上海滩,五光十色,波诡云谲。那里,才是他大展身手的地方!
在高桥镇通往浦东渡口的小路上,杜月笙跪在送行的老外婆面前,连磕三个响头。
老外婆伸出颤巍巍的双手,将几个铜板塞进杜月笙肩头的土布小包里。
杜月笙抬起头,一把抹去脸上的泪水——
“外婆,高桥家乡人人看我不起,我将来回来,一定要一身光鲜,一家风光!我要起家业,开祠堂!不然,我发誓永远不踏进这块血地!”
在老外婆的泪眼婆娑中,杜月笙大步走向渡口,扑向大上海的十里洋场。
29年后,杜月笙一身光鲜地回来了!起家祠、造藏书楼、建学塾,一掷百万大洋。这位“春申门下三千客,小杜城南尺五天”的现代春申君,在内忧外患持续百年的旧中国,三日盛会,竟创下“堂上珠履十万客”,空前绝后的大场面!
一个15岁的乡下小混混,是如何在大上海发迹、崛起的呢?
小瘪三闯进大上海(1)
一、烟花间里遇知己
1902年春天,杜月笙闯进上海滩的时候,高楼大厦刚刚开始兴建,外滩的外白渡桥还是一座平桥,跑马厅但见一片芦蒿,泥城桥北荒烟漫漫。杜月笙在外滩下了船,怀揣着外婆托乡邻写的推荐信向西走,转眼之间便到了十六铺。
十六铺一带地处上海水陆交通的要冲,从外滩一直到大东门,中外轮船公司如太古、怡和、招商、宁绍等都沿黄浦江建有码头。各大码头附近都是商贾云集,各色人等熙来攘往,周围货栈店铺鳞次栉比,人烟稠密,每天从早到晚,摩肩接踵,人声鼎沸。
刚从浦东乡下赶来的杜月笙,看到这热火朝天的景象,不由得热血沸腾,一种强烈投入其中的欲望猛烈地撞击着他的心扉。他顾不上多看,就急急忙忙找到“鸿元盛”水果店。他晓得在水果店当学徒不过是他生活的一块跳板,他人生的舞台应该更大、更宽广。
“鸿元盛”老板看过推荐信后,见杜月笙虽长得略显单薄,但看上去蛮机灵,就收他做了学徒。初来乍到,杜月笙和学生意的事自然沾不上边,整天除了在店里做些杂活,就是帮着老板娘做家务。
老板娘小名叫花儿,是老板在上海做生意临时纳的小妾,人虽说不上漂亮,但却泼辣*。杜月笙长到15岁,还没尝过女人的滋味,他虽不喜欢花儿那副泼妇相,可每当看到她那凸显的丰满乳房,就止不住瞪大眼睛。
这天上午杜月笙正在给老板收拾屋子,花儿从店堂回来,毫不避讳地当着杜月笙的面换褂子,白生生的胸部*裸地出现在杜月笙面前。杜月笙看呆了,只觉得血直往头上涌。
“小囝子,发什么呆?”不想,花儿竟然挺着胸走到杜月笙跟前,举起手里准备换上的小褂,说,“你帮我穿上”。
这是杜月笙自有性别意识以来,头一回面对一个*着上身的年轻女人。他哆哆嗦嗦接过小褂,手指划过花儿的乳房,花儿呻吟着向他身上贴过来。
这真是郎有情,妾有意。杜月笙一把抱住花儿,腾出一只手在花儿胸脯上又揉又捏。花儿呻吟着,使劲往里屋挣。
可杜月笙突然停住了,他不是不想占这个送上门的大便宜,但自己在上海滩尚未站住脚,这一晌要是出点事体岂不闯了穷祸!
“怕啥?老东西到码头接货去了……”
花儿的声音变得软软的,杜月笙被撩拨得*难耐,立马与花儿搂抱着向里屋走去。
偏巧在这个时候,前边店堂里传来师兄王国生的喊声——
“月笙,你在哪儿呢?快过来搬货!”
这一喊,把杜月笙一肚子的柔情蜜意全都吓跑了,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