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之死大揭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光绪之死大揭秘-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康有为是维新派的头面人物,慈禧集团注意的主要对象,单独召见,目标太大。为此,将当时已在总理衙门任职的张元济列入召见名单,以掩人耳目。召见的地点,没有按传统的习惯,安排于紫禁城的皇宫中,而是选择在慈禧太后的近边,颐和园的勤政殿。
  这样做,光绪摆出了一副光明正大的样子,以堵反对派大臣的攻击。而且,皇宫中早已布满太后的眼线,根本没有什么密可保。 。 想看书来

红墙激变(4)
对于康有为来讲,这次进见也是梦寐以求的。不断地向皇帝上书已经十年了,却还从未亲自向皇上陈述过自己的政治见解。他意识到,这次进见将决定着自己的主张能否实现,也同时决定着自己未来的政治前途。
  四月二十八日那天,康有为一大早即赶到颐和园朝房,等候召见。不巧,在这里遇到了慈禧太后的心腹荣禄。
  荣禄看到康有为等待进见,就立刻抢先来到光绪面前,抵毁和攻击康有为。不过,皇帝丝毫没有被其所动。
  随后,轮到康有为进见。
  整个召见和谈话非常成功。
  据康有为自己后来的回忆,召见时,他根据光绪当时所关心的问题,对于变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如何加强皇帝权力、怎样任用人才、废除八股文、强国的诸措施等,慷慨陈词。皇帝点头良久,颇多赞许。
  召见后的当日,光绪即颁令,命康有为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之职,与康有为原来的工部主事,按照清朝的官位品级,都是下六品,没有升迁。
  但是,从工部调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由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政权中枢的重要地位,使得康有为可以直接参与变法的决策,而且距皇帝近了一大步。况且,光绪还给予其向皇帝专折奏事的权力。
  清朝的规矩,低品级的官员,不能直接向皇帝呈奏。
  实际上,康有为已成为光绪变法革新的重要谋臣。
  五月二十五日,光绪又在紫禁城养心殿东暖阁,召见了广东举人梁启超。
  梁启超是广东新会人,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他在光绪二十一年时,曾随康有为在北京“公车上书”。后来一直追随康有为,宣传变法思想,成为其重要助手,故时人合称二人为“康梁”。
  梁启超还发表过许多阐述维新思想的论著,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变法通议》、《古议院考》、《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等。
  这些政论文章,在当时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
  召见中,梁启超将自己的一些政治论著,呈给皇帝,并当面作了陈述。
  召见后,光绪赏给梁启超六品衔,负责办理译书局事务。六品衔,相当于会试的二甲进士,或六部的主事官职。
  作为万乘之尊的皇帝,去召见一个没有任何官职的布衣,这在封建社会中已极为少见。而同时又封以六品之官衔,这更是清朝200多年历史中,所绝无仅有的事情。充分反映出,光绪皇帝实行变法的急迫心情和破格用人的魄力。
  在此期间,光绪接连不断地召见了一批维新知名人士。他们之中除康有为、张元济、梁启超外,还有谭嗣同、黄遵宪、陈宝琛、杨锐、刘光第、严复、林旭等人。并分别封赏以官品,委办事务,或为清廷驻外使节。
  然而,光绪的变法,不仅仅是破格任用人才。它来势之猛烈,涉及面之广泛,是谁也没有想到的事情。
  因为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年青的皇帝以极大的热情和勇气,发布了一系列革除旧制度,实行新措施的政令。这些政令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做了许多前人不敢做,甚至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为了能够基本地了解变法的大概轮廓,以及光绪皇帝当时的想法和作法,我们择其政令中之主要者,分类叙录于下:
  (一)选拔任用人才
  四月二十三日,谕各省总督、巡抚,保荐品学端正,通达时务,不论官职大小数人,由中央考试,合格者,派遣为驻外使节。
  四月二十四日,命宗人府,在王公贝勒中,选拔留心时事,志趣向上者,听候任用。
  五月二十五日,命三品以上京官及各省督抚学政,在三个月内,各举荐人才数名,随荐随试,以备朝廷录用。
  同日,令京外人员保荐精通制造、声、光、化、电诸学之人才,到京考试,合格者,因才施用。
  七月二十日,授杨锐、刘光第、林旭、谭嗣同四人四品卿衔,为军机处章京,参预新政事宜。
  八月初一日,电谕清廷驻各国大臣,在寓居国外华侨中,无论士商工匠,选其可用者,随时送回国内,以备任用。
  (二)发展近代教育
  四月二十三日,命筹办京师大学堂。所有各部院司员及候补、候选道、府、州、县各官之子弟等,愿入学堂者,均准入学。

红墙激变(5)
五月初二日,令总理衙门议设矿务学堂,并在现有之所有学堂内,增开矿务学。拟由各省督抚选派聪明年幼之学生,赴日本学习矿务。
  五月初五日,谕令自下科始,乡、会试及童生岁科考试,一律废除八股文,全部改试策论。
  五月十五日,命参用西方学规,正式创办京师大学堂。以
  孙家鼐管理大学堂事务。
  五月二十二日,令各省、府、州、县之大小书院及民间的祠庙,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校。省城要设高等学校,郡城设中等学校,县城设小学校。
  五月二十五日,鼓励各省士民捐资办学。贡献大者,给予世职实官虚衔。
  六月初一日,公布科举新章。
  六月十七日,为与京师大学堂相辅,谕令京师广立小学堂。
  七月二十四日,准设立医学堂。
  (三)裁减机构,革除冗员
  七月十四日,诏令在中央政府裁撤詹事府、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大理寺、通政司等机构。各地方政府中,裁撤总督与巡抚同驻一城的湖北、广东、云南三省的巡抚;河东总督;以及那些没有运粮事务的粮道、无盐场的盐道。
  七月二十五日,谕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及各处督抚,对尚未进行裁、归、并的事宜,尽速切实筹议。
  (四)鼓励上书,广开言路
  六月十五日,谕令大小臣工,广泛言事。普通百姓有上书者,由都察院转呈,不得找借口扣压。
  七月十七日,宣谕,士民有上书言事者,应按其原封进呈。随到随递,不得稽扣。倘有阻隔,以违旨惩处。
  七月二十八日,谕各省督抚及藩阜道府官员,有上书者,均可自行专折具奏,无须代递。州县等官言事者,仍由督抚原封转呈。士民上书者,由本省道府随时代奏。
  (五)提倡办报、译书和出国求学
  四月二十四日,命选派宗室王公,出国游学。
  五月十八日,准予在南洋公学内,设立译书院,翻译各国书籍。
  五月二十九日,准将上海时务报改为官报。
  六月十五日,令从同文馆和各省学堂中,选派学生出洋进学。
  六月二十九日,命梁启超主办译书局。
  七月初二日,令各省学堂挑选聪颖学生,去日本留学。
  (六)发展经济
  五月初八日,命盛宣怀立即兴建芦汉铁路,并令承办各官员,加速建设粤汉、宁沪各铁路。
  六月初七日,谕令在沿海、沿江地区,试办商务局、商会,出版商报,促进设厂兴工。
  六月十五日,京师设立矿务、铁路总局,统一管理各省开矿、筑路事宜。
  七月初五日,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各省设分局,负责各地农工商事宜。各省府、州、县皆办农学堂。
  七月二十七日,裁撤驿站,京师和各省府、州、县设邮政分局。
  (七)整顿民事,改革财政
  六月二十六日,禁止各省妇女缠足。
  七月二十日,命工部疏通京师街道、沟渠。
  七月二十九日,准八旗旗民从事各种生产,自谋生计。
  同日又令,革卫所屯田旧制,改行征税,以充国用。
  八月初一日,命户部依照国外之例,每年编造财政预算,
  按月刊报,公诸天下。
  (八)整建陆、海军
  五月初九日,谕令军机大臣及督办军务王大臣等,参用西法编练军队。
  五月二十一日,命将八旗同绿营练勇合并,汰弱留强,改习洋枪。
  六月二十三日,令南、北洋大臣及沿海将军督抚,开设专门学堂,为建设海军准备人才。
  七月十四日,派官员出洋采办军火。
  从上述我们所辑录的这些措施就可以看出,变法新政,涉及当时社会的各个领域。场面宏大,气魄不凡。
  而实际上,光绪所颁布的各项政令,远不止上述。据统计,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共有180条之多。
  然而,就在光绪皇帝全身心地倾注于变法新政的时候,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守旧官僚集团,正在暗中蓄积力量,伺机扼杀这场史无前例的运动。
  此时的慈禧太后,对于新政以及光绪皇帝,已经恨之入骨。
  因为光绪的新政,不仅要变革祖宗的法规,而且还将改变现行的社会秩序和安排,然而这一切,都是慈禧以太后监朝,几十年经营的心血。她绝不容许任何人改变现状。
  皇帝还大量提拔和任用了一批低级别官员,甚至有许多的维新派人士,依靠这些人,排挤当朝大臣。慈禧及其亲信为此怨声载道。

红墙激变(6)
在慈禧太后看来,她最不能容忍的是光绪借助变法的名义,夺取她这个太后的权力。慈禧太后知道,康有为曾经不止一次地奏请皇帝,要限制西太后干预朝政。光绪也通过裁并机构,起用新人,不断撤除她在朝廷中枢里面安插的心腹。
  慈禧太后视权力如自己的生命。
  她要制止光绪,废掉新政。
  事实上,从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