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遗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遗事- 第1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事儿。说张方平,是直接去的中书,大骂宰相用人不当,竟将这样少廉寡耻的东西放在财政大位上!说宋祁,平和一点了,只是上书,既提他益州游乐无度,也说他弟兄俩不能同在中枢。既然攻走了两个前任,自己李代桃僵,却连假心假意推辞都不推辞一下,就那么理直气壮地上了班,这是什么事儿呵?
  他这里一上班,攻的人就摇旗呐喊,蜂拥而上了。包龙图是个直肠子,缺的就是弯弯绕。否则,只要稍微绕个弯儿,他也会想到,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躲还躲不及呢,怎么冲着三司使的位子,就那么直截了当去坐了!不是没事找事吗?可他愣是想不到!
  起先,他仍然理直气壮。到欧阳修也上书攻他,他才悟出问题的严重了。
  欧阳修打的旗号是:全包拯名节,保朝廷风俗。
  他自然有他的道理。
  这治理天下,重在用人。用人之法,各有所宜。将士先才能,朝臣先名节。为什么呢?军旅要成功,唯恐将士们不趋赏争利,自然只能以才能为先。朝廷主教化,臣子们的行为,直接关乎风俗厚薄、政治清明,自然只能以名节为先。既是这样,做臣子就应该自尊自重,做君上也应该处处爱惜、保全臣下的名节。包拯逐其人而代其位,就是无心,也说不清楚。你把手伸到人家口袋里拿东西,嘴上再说不想要,也没个人信你不是?而蹊田夺牛,又岂能无过!这都是因为包拯尽管峭直,却不太注重学问,所以临事不能处之以义,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朝廷要真正爱惜包拯的名节,就应当在他看不到的时候拉他一把,不管让他做什么,就是不要让他做三司使!
  

大宋遗事 第四十二回(5)
除此之外,欧阳修看得还要深远,竟看到了这件事的未来影响。道理也很简单。有所不取才是廉,有所不为才有耻。从来言谏官说话都不带有个人目的,这已经成了风气。现在叫包拯这么一闹,取其不当取,为其不当为,不管怎么说,也会诱使人跟着起哄,将带着个人目的说话,当成正当行为。那么,已经形成的好风气,不就要毁于一旦了吗?这实在太可怕了!
  说得这么义正词严,理直气壮,任你是阎罗老包,还敢再无动于衷吗?他躲在家里再不上班了!
  也不知道朝廷是顾不上,还是不以为然,竟没有解除包龙图的职。不但不解,连包阎罗辞职也不准。既然这样,总不能老躲在家里,最后还是上班了。可经过这么一折腾,就是包阎罗,还有多少心气儿去理事,也不能不打个折扣了。他这三司使到底没当长,很快就改了枢密副使。不久,便一病而亡了。朝廷虽褒奖有加,赠了他礼部尚书,谥号孝肃,毕竟都是虚的,指望他大刀阔斧去张罗经济之道,再也甭想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大宋遗事 第四十三回(1)
先达后至途径有自
  你辞他让才性所宜
  安石到三司任度支判官,司马光已先在三司任度支员外郎了,只是主管的部门不同而已。他不是随庞籍到并州去当通判了吗?那是早几年的事情了。他在并州闯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纰漏,早调过好几任了。
  当通判当得好好的,怎么会闯什么纰漏呢?这话,说起来就稍微有点长了。
  早在庆历八年正月,争天夺地的西夏国主元昊到底挣不过命去,一命呜呼了,死的时候才不过四十六岁。他虽然死了,可国势已经确立,西夏国仍旧稳如泰山。他们也是长子继承制,由长子谅祚继承了皇位。谅祚小名叫宁令哥。“宁令”是西夏话的译音,翻成汉语就是“欢嘉”,一样透着吉祥喜庆的意思。跟他一起执掌山河的,是他舅家的讹庞。谅祚从小是在舅舅家长大的,自然母舅一族的人来得亲热。这一亲热不要紧,有两个人可就倒了血霉了!谁?就是左、右丞相张元、吴昊。
  讹庞的理由很简单:“咱们鲜卑人的家,怎么能叫两个汉人把持?要是这样,咱们干吗还要立国?在赵家皇帝手下做顺民,不更省事?”
  谅祚觉得不错:“是呵,早该夺权!只是,拿他们怎么办呢?他们也做过不少好事。”
  讹庞自有主意:“皇上不必担心。也不是要将他们怎么样。先皇帝早就托梦给我了,他那儿正缺大臣!左右丞相不去辅助他,怎么成?请皇上加封他俩为王,赐他们自裁,追随先皇去吧!”
  于是,两个人一个成了石王,一个成了韦王:石王封地在石州,韦王封地在韦州。两个人正为封王加爵高兴呢,讹庞又宣布了皇上的旨意:“现有御赐琼浆两杯,着两位新王立饮,好侍奉先帝。先帝托梦给我,一定要两位大人去,只好有劳二位了!”两个人这才傻了眼,吴昊很快就号啕大哭了。
  张元到底比吴昊痛快大气,不但没哭,略傻了一会儿,就劝吴昊说:“甭哼哼唧唧的了,上路吧!我叫张元,你叫吴昊,去了姓,加起来就是元昊,正合了先帝的名字。我们与先帝一场,风云际会,该是因缘凑合。他既去了,我们还能久吗?国舅爷的梦,哪里会虚做呢!体体面面地死去,不比不招人待见,满门抄斩,血溅法场强多了!哈哈哈!”
  吴昊还在发木呢,张元又突然高歌起来:
  中土无缘,缘在外边。夷华两违,有泪空垂。
  中土无号,号在毡包。胡汉成仇,有泪空流。
  唱到“胡汉成仇,有泪空流”,张元再也忍不住,到底涕泪滂沱了!一面流泪,又随口吟道:
  叛离中华,难入胡夏。风云叱咤,做鬼无家!
  吟罢,又是哈哈一笑,朝讹庞一拱手:“国舅爷,请了!”端起赐酒,一仰脖子就干了。喝毕,又找补了一句:“但愿皇上将来也能梦见国舅爷,咱们地下见吧!”
  吴昊听了张元的解嘲,蓦然想起大觉寺的住持觉踪,似乎也明白什么了,破涕为笑道:“说的也是,说的也是。国舅爷请了,洒家也去了,等您!”也端起御酒干了。
  也许是这最后的悲壮打动了讹庞,讹庞竟没有计较两位的期待,朝他们一一拱手:“朝廷也有苦衷,请二位大人原谅。二位这也是为国尽忠,皇上不会忘了你们的功劳!不仅要厚葬,也会照南朝的规矩谥以尊号;你们的亲属,也会受到应有的关照。”
  可两位新王已经蹬腿而去,什么也听不到了。
  为了掩人耳目,讹庞又建议谅祚,下令全境改服汉人衣冠,还巴巴地将这事专门报告了大宋。虽然如此,可那政策方略却一点儿也没改变:还是与大宋朝明争暗斗。麟州州城朝西七十里,才是边界。可西夏人的耕地,却过了窟野河,愣是耕到了麟州西城门门楼底下。西夏人为了保耕保收,常常还要派军队过来护卫。麟州的官员与将士,早有人想乘西夏人退走的时候,跨过窟野河筑两座城堡,派兵守卫,一来增强边防,二来阻止西夏人前来耕种。庞籍不是河东路经略安抚使嘛,麟州正在辖下。司马光受庞籍之命去巡边,他们又说了。司马光想想,很好嘛!回来就竭力怂恿庞籍。庞籍对君实从来言听计从,终于拍了板,跨过边境,离窟野河二十来里,修了两座新城堡。西夏人自然不干,跑来挑衅,用的还是老办法:诱敌深入。一仗下来,大宋将军死的死,俘的俘,兵士、物资损失惨重。司马光这才悟出自己当了冤大头!这么多年,守边官员之所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是没看到问题,而是边衅根本就不可兴!可事情已经出了,懊悔也晚了。
  朝廷追查责任的时候,战场失利的军官及相关责任人,首先被贬了官;跟着,庞籍也被贬到青州去了。庞籍死活不提事情是由司马光挑起来的,连他的上书都隐而不报,全由自己兜了,好歹将司马光保了下来。司马光不过意,也上书请求处分,可到底没人动他。不但没动,很快,朝廷还赐了他五品官服,升他做了开封府的推官。
  奇怪吗?一点也不。朝中无人不做官哪!
  庞籍毕竟是做过宰相的人,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就是下台去位,眼下又因为直接责任被贬了官,可那影响、势力毕竟还在;老于仕途的人,得意失意,从来都不将事情做绝。留一线,好见面啊!说不准什么时候,乾坤颠倒,自己反倒要求着人家了。所以,很少有人根本不买这下台宰相的账。庞籍不但竭力保住司马君实不受处理,还要乘着辩护的由头,鼎力举荐他升官晋爵。自然只有大官僚,才会有这样丰富的想像、胆识与马力;一般的官僚,甭说想,连做梦也做不到这一点。有庞籍这样的后台玩命出力,司马君实早已有了五成胜算。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大宋遗事 第四十三回(2)
还有五成,就是君实自己的修为了。并州出事,他的恩公贬官,他没有推卸责任,而是也要求承担自己应有的一份。不管这种行为出于主动,还是出于无奈,它比一推了事,文过饰非,落井下石,总要好得多。在官场上,这就是一种难得的品格了。见惯了官场险恶的人,谁不愿意将这样一个可以信赖的人,网罗到自己的麾下?
  二五得十。有了十成胜算,不可能的事也就可能了。再不可能,反倒怪了。
  庞籍走的是富弼的路子。他不是说过富弼的坏话吗?没错。可谁说自己看不上的人,就不能求他呢?要是那样,官场也就不叫官场了。不但求了富弼,他还认定这位好好先生一准会帮这个忙。
  果然,富弼对送信的人说:“告诉你们庞大人,请他放心。司马光这个人,朝廷是要用的。不但要用,还要大用。是人,谁能没个错?知道错了,能改,就行了。何况,并州这事,司马光责任虽有,也很有限。”
  不久,就用了敕命,任司马光为直秘阁、开封府推官,赐五品官服。
  司马光却有些诚惶诚恐。他的老家不是陕州夏县吗,他想的,是到离老家不远的虢州或庆成军去做个州官什么的。离家近了,一可以慰解思乡之渴,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