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德的眼睛似乎有点干涩。依旧眨巴着,一声不吭。
“当然了,我们都知道,进山砍柴很辛苦,而且你在山里辛苦的时间最长。这些我们都知道。正因为知道你表现很出色,最近我们正在研究你的入团早请,考虑尽快发展你入团。这次之所以让你带队,一是认为你对工作认真负责,能吃苦受累,而且对山里情况也熟悉。二是,也算是组织对你的进一步考验吧。你看……”
“我服从命令。”
“好嘛!”
总算听到他开口了,指导员很高兴。“我就知道你是位服从命令听指挥的好同志。”说完还上下打量着张三德,“嘿嘿,今儿才发现,三德已发育成个小彪形了嘛,个子比我都高!”
可三德再次眨巴眼睛,又不吭声了。
“怎么,还有什么困难吗?”
“伙食不够吃。”
“哦,是这么回事,”指导员的心放下了。“这好说,明天我通知司务长,这次一定给你带足。”
“不是司务长,是炊事班克扣。”
“这好说,明早我亲自陪你去炊事班领。”
临走时,指导员又关心起他的学习情况,问:“你在深山远离部队,是否还坚持天天读?”
张三德的回答依然简练:“是。”
这次砍柴的目的地,在连队驻地的西南方,虽也三十多里地,却要翻两架山。这次司务长亲自领路。
年届四十又身材矮胖的司务长,爬起山来,比这些小伙子还矫健。可能由于这半年来,他常跑山路的缘故。
学兵们吃不饱,都认为是司务长太抠。其实真是冤枉他。他和上士两人,每人常背个大竹筐,满世界的乱跑。奈何这么大的山,人烟太稀,物产太薄。这么赤贫的地方,却仍在猛割“资本主义尾巴”,吓得这些老实巴脚的山民们,既不敢进山采集香菇、木耳,又不敢在家里多养鸡鸭猪羊。害得司务长和上士,往往爬山越岭跑上一整天,也采购不回多少像样点的土特产。买回来最多的,是地软。尽管地软价格已便宜得不能再便宜,但每当司务长付钱时,仍心疼的不得了——山里地软满地都是啊,只可惜学兵们工程太紧,无时间采集,而收拾起来又太费工——所以,学兵二连的砍柴地,也往往比其它连队要远。这也是司务长“货比三家”、讨价还价、一定要选最便宜的结果。
爬上第二座山梁,眼前出现一条较宽阔的山沟。沿山沟居住有人家,还有一所小学和一间代销店。原来这是个生产大队所在地。
尽管是生产大队所在地,当地百姓见了外来人,仍是异常热情。途经每户人家时,只要这家有人站在屋外,见了他们,总要真诚地邀请他们进屋喝酒。首次来砍柴的张发根颇觉新奇——难道是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而司务长和张三德早已“受宠不惊”了。因为他们都已亲历过多次,不仅知道当地村民就这么朴实,见人就如见亲人。进屋不仅端酒泡茶,还要拿出家中最好的东西招待。而且还知道,当地人喝酒,都是自家酿制的。因舍不得用粮食,只用红薯蔓、柿子皮之类酿造,因而这酒的度数极低。加温了喝,尚有酒味。若凉着唱,就像是喝凉水。
不过司务长和张三德总是婉言谢绝。一是村民家中,大都是家徒四壁,实在不忍心打扰。二是进屋请人抽烟,按当地风俗,必须逢人便递,无论男女老少,哪怕是十一二岁的小姑娘。从良心上讲,感到不妥;从经济上,也不划算。
这次三德他们运气不错。司务长已与当地生产大队谈妥,让他们几位砍柴的学兵暂时借住生产大队部,这样他们就不必再去山上住羊圈了。而且生产大队部距砍柴地不远,顺着这条小溪,往上走个六、七里路就到了。
安排好住处,司务长领三德他们去砍柴的山头看看。
“怎么样?你们三人,一星期能否砍完?”
张三德眨巴着眼睛看了好一会,然后说:“危险。”
“那好吧,如果一星期砍不完,我下星期再给你们带些吃的来。”
司务长告别三人返回时,太阳早落山了。山里边天黑的就是早。
千锤百炼(三)
严克勤在木工班的手艺,算最好。当然,木工班的同行们并不认同。如做桌椅板凳之类,无论比速度还是精细度,他算不上第一,甚至第二也算不上。可与这些从小生活在城里,只会做立柜,做桌椅板凳的同学们相比,他懂的可就多多了。如做蒸屉、做锅盖,在关中,用桐木;在陕南,则须用杉木。再比如,做屋顶的人字架,下面的那根长横梁,必须做得向上微弯,而如何做到这一点,他还确实让同班的同行们开了眼。
吴国政脑筋活,手脚快,干活麻利,平时最瞧不起自以为是的严克勤。但由于他从未做过木排架,也只好按严克勤画的线下料。待料下好,却怎么也组装不到一块,两根人字形的斜梁,明显长出横梁两端的凹槽一大截。他以为这下可让严克勤出丑了。
“背公,就你能,看看你下的线,明明短了这么一截,两根斜梁咋装进去?”
人常说异相人有异能。严克勤长相并不异,唯一异人处是年轻轻的却留了个大背头。在那年代,让人觉着有点滑稽可笑,因而就有了“背公”的外号。
听了吴国政不服气的喊叫,背公却不着急。扔下手中的活,不紧不慢地走过来,看看吴国政已装了一半的排架,肯定地说;“线没下错。”又抬头看着吴国政:“你看,是你自己琢磨着装,还是先帮我下料,然后咱们一块装?”
吴国政一听“肯定没错”,心里没了底。只好先帮严克勤下料,心里却在想:“就你能!看你待会怎么装?”
下完料,严克勤先在横梁中心将立柱用扒钉固定,再将两根斜梁在立柱上端钉好,两根短木再由立柱下端向外斜撑住两根斜梁,然后将排架立起,担在一块石头上,一人一边,用脚将横梁朝下踩,再将斜梁下脚用力往凹槽里推,推进凹槽里就松脚。只听“啪”的一声,斜梁的下脚正好蹬在凹槽里,排架的横梁微微上弯,紧凑又规范。
“看明白不?这叫把向下的压力变成向两端的蹬力,这样的排架才承重又结实。”
吴国政心里服了,但一看严克勤得意的神情,嘴上又不服了:“就你背公能!”
每次进山扛柴,背公也与众不同。他不是挑粗细、掂份量,而是专拣有用的木头扛。如硬的铁匠木,质地细腻、韧度极强的黄檀木,或色泽暗红,纹理花哨的花栎木。这类木头都是掏刨子,做工具的好材料。另外,如色泽黄亮的漆木,有芳香气味的柏木,颜色红亮,纹理顺直的香椿木,无一不具独特的韵味。所以,进山他就专选这类木头扛。
这次进山,他选中了一根短粗的香椿木。心想,扛回去解成板,做个工具箱,红亮的自然色泽,定会惹人眼红。
但短粗的香椿木实在笨重,他这样的小块头,扛着确实吃力。好在短粗的木头便于滚动,遇到下坡就能朝下放,但又怕砸着下面的人。所以他只能沿山脊走,寻无人处再往下放。好容易,他才将这根木头扛到了连队上方。一看下面人多,只好又费力地向东扛了一大截,见这会儿下面无人,就用力将木头扔了下去。谁知这根木头没躺着向下滚,而是在那陡峭的山坡上翻起了跟头。真是重力加速度,那跟头越翻越快,一路弹跳着,越过了连队,越过了公路,真奔江边,一头撞进了泊在岸边的一条木船的船帮。
背公看呆了,大张着嘴,半天合不拢。撞进船帮的木头悬在船舷外,将船压得向一边趄。船老大跑出船仓,一看,立马急得哇哇大叫。叫声引得全连人都跑出来看,一看这难得的奇景,又嗷嗷叫着涌向江边围观。等连长、指导员知道了事情的缘委,也都气得不知说什么好。
指导员早就看不惯严克勤的怪异发式,主张严肃处理。连长却偏爱这小子手艺好,主张息事宁人。再说这事也纯属意外,否则咋会这么巧?所以连长就江边、仓库地来回跑。先安抚船老大,答应尽快修船;又去找王主任,央求修船期间,算该船出工。一切安排停当,这才叫来严克勤,狠狠训斥了一顿。然后命令严克勤和吴国政,限期把船修好。
红椿木恰好是最佳的造船材料。于是,“煮豆燃豆萁”,俩人把这根木头从船帮里拔出来,解板修船。
这回吴国政可找到数落严克勤的话题了。一连几天都恶语相加:“就你背公能,锤子把船戳个洞!”
五一前夕,公路通车了。
公路一通,最受感动的是当地百姓。连续多日,公路上挤满了四邻八乡,甚至几十里外从深山里赶来的扶老携幼的围观群众。他们是来看汽车的。祖祖辈辈谁见过这家伙?
部队转战南北,朝鲜、越南都去过,啥阵式没见过?可就没见过百姓见了解放卡车会这么稀奇。而且还不知汽车的厉害,行驶中的汽车,也想去摸摸。团长为了既满足百姓的好奇,又向群众宣传公路安全的知识,决定沿线选几个点,停放些汽车,专供群众参观。
“咦!怪了,咋没见汽车的嘴呢?从哪里给它喂草料?”
一位白须老者围着汽车转了几圈,找不着汽车的嘴,就好奇地问司机。
司机是位四川籍老兵。见老百姓如是问,感到有点好笑,就撇长了川腔:“噢,对头,它不吃草料,光喝汽油。”
“咦!光喝汽油就能饱这么快?汽油是何方神圣?”
司机打开油箱盖,让老者闻。老者凑上鼻子,闻了又闻,“啧啧”不已。“呼拉”一下,围观者都争相伸长了鼻子来闻。老者其实还是不明白,又不好意思再问,就一个劲地赞叹:“共产党,毛主席真伟大,让咱这辈子见识了汽车。”
几位小伙子想爬上汽车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