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王爷传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末代王爷传奇-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作个参考。
  班禅听了德王这一席话,心里有了底,他还是佩服德穆楚克栋鲁普的聪明,量他日后会有前途。
  德王暂时稳住班禅后,急速返回锡盟,先将各旗强行征集来的十万白银,在他所辖的苏尼特右旗滂江和锡盟盟长索王的家乡乌珠穆沁右旗,为班禅新建了两座宏伟的班禅行宫。
  在筹建过程中,他经常往北平跑,他害怕郭道甫在后边拆他的台。他还在北平安排耳目,有了郭道甫的行动消息就赶快通知自己。这样,德王才定下心来关注筹建寺庙的工程进度。
  正在德王紧张筹建班禅临时行宫之时,班禅捎来话,他要到草原来,因为蒋、冯、阎等几派打起来了,他要到草原安静的地方,内地太乱了。
  

9蒋冯阎大战少帅助蒋  阎锡山逃蒙德王制阎(1)
班禅虽说是佛家的代理人,有时也看不清凡人布下的迷雾。按理说,是神者、佛的化身,应该上通天理,下知凡事。可是德王设下的烟幕班禅没有参透,把给他建庙挽留完全当成信徒们的孝心,没有想到是他们在利用他,为他们的扩张铺路搭桥。
  关于呼、锡两地的定位,他听了德王关于呼盟路途遥远、气候寒冷、民族杂居、信仰各异的煽惑,最后下了留在锡盟的决心。德王当然也没有说假话,呼盟与锡盟比较就是有那些差距,但是呼伦贝尔大草原许多优点都被掩盖了,这就是德王的伎俩。德、郭双方的争夺战到此以郭道甫失败而告终。郭道甫没有恨德王,他佩服德王的活动能量。
  民国十八年大旱,民国十九年雨水充足,可是许多土地在那里荒芜着。原因是头年大旱颗粒无收,许多人家卖了耕牛,吃光了种子到他乡逃难去了。无人耕种哪来的收成?因此,一年遭灾三年困难。
  天灾不断,国内大乱。推翻了袁世凯以后,民国年间群雄崛起,最后形成了几大派系后,又是军阀连年混战。
  一九三〇年( 民国十九年 )三月,冯玉祥、阎锡山等几派军阀和李宗仁结成反蒋介石的倒蒋联盟,推举阎锡山为“中华民国陆、海、空”三军部司令,冯玉祥为副总司令,在中原地区拉开了倒蒋的战争序幕。
  三军齐发,来势凶猛,打得老蒋只有招架,无力还击。正是春耕季节打起仗来,农民刚从饥饿中爬起来正要下种时,到处又是兵荒马乱,有的农民连那点口粮种子也被抢了去做马料。灾荒和战火把可怜的农民拖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倒蒋战争,从“三月三”打响一直到“九月九”。军民无宁日,百姓难生存。
  从春到秋,战斗打了三个季度,打得老蒋快成老僵了,在这最无奈的时候,只好采取了“夫人外交”,让宋美龄出面,乘飞机飞到东北沈阳,向张学良求兵救援。
  蒋夫人到了少帅府,张学良热情接待。在设酒宴洗尘中,蒋夫人一直心情很沉重。张学良猜出了她来是搬兵,但他故意不把话题引到战事上。在宴席上,蒋夫人正要往这上扯,张学良举杯说:“夫人,吃酒便吃酒,不去谈荆州。”宋美龄一听也不好提起了。当宋美龄说起路途艰难时,张学良马上说“车到山前必有路”。
  宋美龄苦笑一下说,现在是“山重水复疑无路”了。张学良不想难为这位心事重重的蒋夫人了,他立即给了个亮点说:不,还有“柳暗花明又一村”。
  蒋夫人一听松了口气说,张将军要献花,我该闻香了。
  张学良给她讲,既然站江边,就有望海心。夫人远道而来,我不能使你失望而归吧?我这个人就是愿意资助弱者,人到马高镫短时才求人,我应该扶人一把,不能落井下石。夜里,宋美龄给蒋介石发了密报,说张学良将军愿意伸出救援之手。蒋介石接到电报后,向着正在海上升起的明月深深地鞠了一躬:天助我也!
  张学良将军给了蒋夫人一个莫大的面子,说明蒋夫人有相当高的外交才能,她的出马挽救了蒋家王朝的倒台。
  蒋夫人走后不久,张学良就派兵出关占领了天津和北平。这时,张学良又正好派出十五辆汽车,到内蒙古的锡林郭勒盟迎接班禅活佛,到沈阳黄寺寓居、诵经。
  冯玉祥、阎锡山得知奉军占领了津、平地区,又出了机械化部队,感到背后受敌,特别是阎锡山,他的老巢在山西五台,与北平隔山相连,害怕张学良发兵西进端了他的老窝。再加上连续几个月的战斗,官兵都已疲惫不堪,厌战情绪日渐增加,遂由进攻转入防御,几乎失去了战斗力。蒋介石听到夫人传来的消息立即准备不日反攻。冯玉祥、阎锡山和李宗仁因畏惧张学良援蒋而后退了,冯、阎、李倒蒋的形势逆转了。
  隆冬十月,北方的大片飞雪覆盖了山川大地,寒冷的北风吹进穷困疲惫的兵营。由于地方遭灾,政界混乱,军界械斗,军饷十分困难,穿着破旧棉衣的士兵,像春末夏初褪毛的羊群,棉花外露,难御寒风,打着哆嗦,抱着一支自称是“拨火棍”的老套筒、老毛瑟应战,根本没有什么战斗力。
  十月中下旬,冯、阎、李倒蒋活动宣告失败,退伍兵如蝗虫一样扑向华北灾后的乡村,给本来还在饥饿线上挣扎的农村百姓雪上加霜。好一点的衣服被抢去了,许多人家又在寒冬腊月背着儿女去逃难,去投亲靠友求个活命。第二年雨水再多,也因无籽下种秋后无收。
  灾后好多农民失去了耕牛,无奈只好以人当牛,拉着大犁耕种。一年灾荒弄下三年困难。
  冯、阎倒蒋失败后立即下野。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历来是成者王侯败者寇。是年冬天,阎锡山害怕蒋介石报复,想找个临时躲避的地方,待情况好转了东山再起。为了打开通道,阎派他的亲信部下赵太东、仲跻翰二人,带着珠宝、玉器、古玩和其他礼物,由察哈尔蒙古人道布顿做翻译和向导,从苏尼特右旗境内通过,越境到蒙古人民共和国,与蒙古的主席联络好,阎要到外蒙古避难去。因为外蒙古是中国的故土,山西有许多买卖人在蒙古经商,也有到那里放牧的,阎觉得到那里不会觉得人地两生,又有许多老乡富商会在经济上资助他,所以选择了蒙古。聪明的阎锡山让失败弄糊涂了,他只考虑到了蒙古后如何周旋,没有考虑路途会有什么麻烦。他没有让行人走西路,通过绥中越大青山,通过四子王旗地界,进入蒙古的东戈壁省或南戈壁省到乌兰巴托。只是听了察哈尔翻译道布顿介绍选了这条路,经过德王的管辖地,通过二连到达蒙古的扎门乌德,经中央省进入乌兰巴托。
  

9蒋冯阎大战少帅助蒋  阎锡山逃蒙德王制阎(2)
本来阎锡山也知道德王早与张学良有接触,可他考虑到一个小小的王公不敢阻拦他阎锡山的使者。谁想,他的两位使者和一个翻译,走入苏尼特与外蒙古接壤的边境处,就被德王的旗防哨卡给扣留了。经过搜查,除了珠宝、玉器和别的礼物,还从赵、仲二人身上搜出了阎锡山给蒙古人民共和国主席乔巴山的一封密信。信的大致内容是阎锡山想到蒙古暂住一段,而后再考虑到别处去走走,愿与蒙古结为友好。
  德王见到赵、仲二人,得知是阎锡山的密使。他对阎锡山早有耳闻,知道阎锡山不是个善茬儿。但他知道冯、阎倒蒋已经失败了,同时他考虑到这正是一次讨好蒋介石的极好机会。对于德王这个实用主义者来说,谁有奶叫谁娘。于是,他就下决心扣留阎锡山的使者。第一天他便向察哈尔省主席刘翼飞和海、陆、空三军副司令张学良打了报告,并由他们转报了蒋介石,这一下引起蒋介石对德王的重视。
  张学良因救蒋有功,很快升为海、陆、空三军副总司令,北平这一块蒋介石就交给了张学良。人们可以理解“西安事变”后,杨虎城将军被杀害了,却给张学良留了条生路,这也是蒋介石念他在冯、阎倒蒋时出兵相救的功劳,没有张学良的出兵不会有自己的今天。
  德王第一次扣留冯玉祥的人就在内部引起了很大争论,不仅索王坚决反对,就连他的三娘也不让他这样做,让他做事还是留一条后路。他三娘说:“不留后路就等于没有退路。”当时,冯玉祥派代表赴俄联络,乘坐了俄运输军队的汽车,走到苏尼特右旗被德王扣留了。因众人的反对,他暂时把人和汽车留在府内,过几天风声小了,他趁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偷偷地派人送到了北平交给了张学良。这次又扣留了阎锡山的人,招来了更多人的反对。索王叫他去,让他放人:你一个小小王爷、一个锡盟的副盟长,敢惹冯玉祥和阎锡山吗!冯玉祥占领着长城边,阎锡山又在我们蒙民拜佛的五台山下,惹下这些大人们,锡盟还有好日子过吗?
  你想德王会说啥?他说,索王爷你错了,你不看当今天下谁为首吗?整个中国在蒋介石、张学良手里,只要我们有了蒋介石和张学良这两个保护伞,我们就不怕冯玉祥和阎锡山这两个败将。在这乱世之中,不动点真的谁还能支持你?你放心,不会有事的。
  索王看他不听劝阻也就算了。他三娘明白了,他想要做的事,你劝也是白劝,尤其是这两件事。三娘半开玩笑地说:“你不用解释,我知道,你有‘野心’。”
  这两件事干完之后,德王觉得有了资本,在锡盟地区干事的胆子越来越大了,有许多大事不与索王商量自己想咋干就咋干,与外界的接触交往同样打着锡盟的幌子干。
  随着日寇进犯的呼声越来越高,一些老王公有点厌世,越来越后退了,索王也经常抱病在家很少考虑盟里的事情,有些事情正盟长不在就由副盟长办理,各旗的王公由对德王蔑视转为讨好。谁亲谁疏德王心里清楚,可他为了笼络人,有时对待反对过他的人,比对他好的人还要特殊照顾,这是许多老朽王公们看不清的政治手段。
  德王为了壮大向外扩张的声威,在自己原来一千人的军队基础上,又扩增了将近两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