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来·110年的中国变革》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醒来·110年的中国变革-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略不再起作用,他们必须重新设计自己的未来,西奥多·罗斯福时代的美国正是如此。

重新发现中国(7)
某一国家在某一时代的气质与表现,往往是支配当时社会生活的那一代人气质的延伸。一些共同性的历史事件塑造了一代人的观念,类似的经历将使他们拥有类似的意识,这种意识将直接影响他们对于外界作出的反应。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一代中国青年,将很快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声音,他们对于中国与世界的看法,将可能缓慢地塑造一个新世界,尤其是当中国已变得如此重要之时。
  每一代人都迷恋于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每一代人都迷恋于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每一代人信誓旦旦地宣称自己正身处一个伟大的转折时刻,每一代人都喜欢引用英国文化论者马修·阿诺德的名言:一个旧世界已经死亡,而一个新世界尚未诞生。9·11给了这代人这样自我宣称的机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2001年应被视作我们这一代人——对国际事务与自己生长的国家的认识开始苏醒的年份。
  在那天晚上坐在电视机前目睹着那一好莱坞式的场面时,我距离自己的25岁生日仍有16天。我经历了一个大多数中国青年的典型成长路线,我出生在一个小镇,在出生那一年,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相继去世。这一年,人们还敲锣打鼓地上街,并用大吃大闸蟹的方式庆祝“四人帮”的垮台。我不能说我对十一届三中全会有什么印象,对于贯穿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改革带来的启蒙运动也缺乏印象,更不用说什么国际环境的变迁。在80年代后期流行着一部影片《凯旋在子夜》,讲述的是对越自卫还击战的故事,友邻的反目占据了我最早的外交意识。在我小学毕业那年,弗兰西斯·福山发表了《历史的终结》,紧接而来的是柏林墙的倒塌与两年后苏联在1991年的最终解体。
  没错,美国是我们这代人感兴趣的国家,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也基本只是美国再加上英国等几个欧洲国家。我几乎从未想过中国在这个世界上扮演怎样的角色这样的问题,尽管我受教育的那所大学以“忧国忧民”著称,但五四的一代早已变成了托福、GRE的一代,一代人中最杰出的头脑匆匆忙忙、头也不回地钻进了美国大学实验室。中产阶级的生活魅力彻底驯服了他们的自我意识。
  美国著名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将民族主义称作“想像的共同体”,一些特别的事件、人物与传统会激起人们普遍的情感,人们依靠这种情感与意识构造了一个国家,确认自己的身份。对于类似我这么大的年轻人来说,2001年的三件事足以刺激这种想像力——申办奥运会成功、加入WTO与中国进入世界杯。2001年的北京城至少经过了三次的狂欢,在那些夜晚的长安街上、三里屯的酒吧里,所有的人再次变成了兄弟姐妹,他们都为自己的国籍身份而骄傲。
  发生在2001年9月11日纽约与华盛顿的悲剧,则使这一代人第一次认真地思考我们生活的世界,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学习整张世界的地图,并逐渐开始了解中国在这张地图上属于什么位置,并可能拥有怎样的未来。
  在最初的几个月,大多数西方人(至少在媒体上发表意见的知识分子与政治家)相信,在历史的教科书上,2001年很有可能与1914年处于类似的地位。在斐迪南大公在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遇刺前,整个欧洲已经享有了将近100年的和平,人们甚至相信战争永不再会爆发,当时最流行也最具影响力的看法来自诺曼·安吉尔① 在1914年出版的畅销书《大幻想:关于军事权力与国家优势的关系研究》,这位当时名噪一时的记者说,自由贸易已使领土扩张成为过失,从经济学上讲,战争已变成一种非理性行为,永远和平已经到来。

重新发现中国(8)
而在9·11发生前,全世界都沉浸于冷战结束的喜悦之中。人们谈论的是全球自由市场,资本的自由流动,跨国公司,新技术革命……又是一位记者对此作出了总结,在1999年出版的《凌志汽车与橄榄书》中,《纽约时报》的托马斯·弗里德曼(他很像是诺曼·安吉尔的一个翻版)宣称:世界10岁了。他相信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标志着全球经济的正式形成。1914年的全球化仍主要局限在欧洲与美洲,但现在,它不再有地域障碍,也不再有意识形态的障碍,就像IBM的广告语“四海一家的解决之道”。
  弗里德曼式的乐观情绪鼓舞着我们这一代的成长。我们的“中国意识”复苏得很晚,是因为在我们智力日趋成熟时,我们所受的主要影响与地域无关。19世纪俄国的流亡分子赫尔岑在《往事与随想》中说的,整整几代俄国知识精英是在法国文化的熏陶中成长的,对他们而言,法语比母语更得心应手,法国宫廷的礼仪比粗俗的俄国规矩要风雅得多。而我们呢,则是一种新的杂合文化的产物。世界都在美国化,这是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批评家们喜欢的判断,就像18世纪的欧洲都在法国化一样,或是15世纪的亚洲都在中国化一样。不错,至少和全球千千万万的青少年一样,我们喝可口可乐,吃麦当劳,用Windows操作系统,听Billboard上的歌曲,迷恋莎朗·斯通与汤姆·克鲁斯……但这种肤浅的描述根本不能反应出我们所呼吸的文化的真实面目。我相信,根本不存在美国文化这一概念,它真正的精神是多元性与宽容性。我更无法理解欧洲批评家对于世界文化的美国化的批评,对于我们来说,这种所谓的美国化首先是一种解放力量。美国的建国之父们在撰写他们的立国基础时,首要考虑的是从古希腊的*到法国的启蒙运动的精神,法国人孟德斯鸠比任何美国人,对美国宪法的影响都要大。
  这是市场与技术的革命年代
  与父辈不同,我们没有生活在第三次世界大战随时可能打响的阴影之中,中国采取的外交政策是韬光养晦,而非四面树敌或是输出革命,为了保持经济建设的稳定性,外交政策与其他政治议题一样,从来不是公共生活的一部分。
  中国开放的过程,也正是整个世界的运转中心由国家转向市场的过程。撒切尔夫人在1979年的英国开始了私有化运动,罗纳德·里根在1981年的美国开始了放松管制运动,他们尽量将政府退出经济活动的举动赢得了大量的追随者。这场运动中两位最重要的思想家是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与芝加哥大学的米尔顿·弗里德曼,他们两人都以是凯恩斯的反对者著称,他们相信政府对经济行为的干涉,最终将通往“奴役之路”。没有证据表明,*读过他们的著作,*的政治经济学才是他们那一代的规范读本。但是1978年时已经74岁的*却让自己成为与撒切尔、里根并列的20世纪最后20年全球自由市场的最重要的缔造者,前者或许比后两者更为重要,因为他领导的市场化进程囊括了世界1/4的人口。在2002年时,我才知道西方对于中国的印象在整个80年代是多么好,在短短10年内,《时代》杂志两次将*评选为“年度人物”。
  这是市场革命与技术革命的年代,政治似乎不再占据着舞台中央,在全球市场的映衬下,民族国家消退了。每一代人都有实现自己光荣与梦想的机会,在9·11发生前,我们的主要榜样是来自硅谷的IT公司,是那些dot…公司的百万富翁。在我们看来,世界革命的中心不再是莫斯科,而是旧金山;创造历史的不再是政治人物,而是比尔·盖茨、杨致远;指导我们行动的不再是解放全人类的革命宣言,而是商业计划书……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重新发现中国(9)
当然,我们错过了这场革命,我们还太年轻,没有海外留学的经历、也缺乏技术才华,不能成为这场革命的主角。但有趣的是,比我年龄略长的那些从海外归来创办网络公司中的一些人,比我更为强烈地感受到技术革命中蕴涵的“中国的前途”。他们将数字革命视作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最有效的途径,宽带所带来的充分信息是一场新的启蒙运动,它将彻底帮助中国人告别知识匮乏的年代。我正是在一时刻了解到了“中国概念”:中华网 只是将China后面加上了一个。,就在纳斯迈克上市第一天股价超过了100美元。
  而9·11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风尚。它使我们告别了对世界过分一相情愿、简单化的理解,它更激起了我对整个世界的好奇。世界不仅仅是由那些年轻的百万富翁的名利生涯构成的,它也意味着阿富汗人那些痛苦的脸庞。很多时刻,我们是通过观察别人来了解自己,世界已经发生了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也发现这些镜像中的我们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那些传统的制约因素一下子消失了,而一些新命题则迅速突显出来。
  这个过分戏剧性的场面,也出人意料地将中国推向了更为核心的位置。这不仅因为在一场必须依靠全球性合作才能完成的反恐战争中,中国的作用如此重要,更因为,在一个被恐怖主义、商业丑闻、经济下滑包围、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刻,中国依旧高速的发展,给人以无穷的想像力。作为全球化进程最重要的发动机的美国视线的转移,突然间赋予中国一个前所未有的定位——它有可能在一个全球领导力缺失的年代提供某种希望。从2001年至今,外界对中国的认知,与中国人对自己的认知,发生了极度戏剧性的转变。错过了dot…革命的我发现,一场更为浩大的革命刚刚开始展开,而我们将是这场戏剧中的新主角。我们被一种强大的力量诱惑与强迫着,重新审视自己与我们一直面目模糊的国家。结果正如V·S·奈保尔对于他的祖籍印度的形容,我们发现中国也是“难以表述的国家”,但在很多时刻,我们却拒斥或是漠视了它。我不关注它的过去,也很少考虑它的未来,更不知道它与整个世界正在发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