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来·110年的中国变革》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醒来·110年的中国变革-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中国的文艺复兴”,西方学者喜欢评价那场由归国留学生发起的文化改造运动。16世纪那场由人文主义者们开创的盛世,当然不仅局限于艺术领域,它洗刷了西方世界的思维模式,一种热情洋溢的、充满好奇、尊重个人价值的思想取代了中世纪的晦暗与压抑。“中国的文艺复兴”则使西方的价值观念第一次如此集中而全面地展现在中国面前。27岁便享有盛名的北京大学教授胡适,成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青年一闻其名就“激动得浑身发抖的人物”,他被笼罩在奇异的美国文明的光环之中,他从提倡白话文、鼓励新文学到赞赏自由恋爱,几乎无所不能。胡适与留日归来的周氏兄弟和更为极端的科学主义崇拜者陈独秀等一道促使一代中国青年改变了心灵。
  美国用心良苦的教育计划,成效卓然。考取“庚子赔款”留学生(胡适是第二批)而留美的中国学生,在后来的几十年间成了中国学术界最闪亮的明星,而他们的言传身教,又深深地影响了后来者。

中国与美国:217年的理解(4)
到了30年代,美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而同时,美国人在中国建立了12所教会大学,这其中包括赫赫有名的燕京大学。教会医院则出现了协和医院,洛克菲勒基金会则资助了中国学者们的农村调查与考古行动。美国公众周期性的中国热,似乎在20世纪上半叶重又回潮。19世纪末的排华情绪消除了,对古老帝国的好奇心被传教士们与新闻记者的著作再次激发出来。司徒雷登用美国人的钱将燕京大学建立成中国古代园林的形式,甚至连自来水塔都设计成古典模样,反映了美国受教育阶层对于中国文化中细腻而优雅一面的热爱。而费正清一直记忆着北平的四合院。1919年的巴黎和会,书卷气十足的伍德罗·威尔逊总统甚至提议将青岛归还给中国。这项提议已足够使美国成为中国人心中的英雄,知识分子领袖蔡元培、胡适、陈独秀甚至到天安门广场上喊“威尔逊万岁”了。
  毫无疑问,中国对美国的亲近情感在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进入另一个高峰期,这不光因为留美派教授主宰北大、清华等著名大学,中国政界更以美国教育为自豪。在形容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婚姻时,上海当地一家报纸以“中美联姻”的双关语为标题。而出身哈佛的宋子文,则信誓旦旦地说,他要在中国建立华尔街那样的金融中心。
  关于“中国市场的神话”再度在美国商界流行,尽管30年代初美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不过亿美元。像今日赠送手机一样,当时的美国公司通过派发煤气灯来促销。在《围城》中,那么喜欢夹杂英文的花旗银行买办Jimmy Zhang显然对方鸿渐的欧洲背景不以为然——还是美国货可靠些。
  富兰克林·罗斯福1933年成为总统后,忙于应付大萧条;直到德国入侵波兰前,丘吉尔看来似乎要在英国政坛中消退了;斯大林在20年代的权力斗争中获胜,忙于一次次的大清洗;而毛泽东,当罗斯福患上腿疾时,他仍是湖南一位拥有少量听众的年轻革命梦想者。重新制定游戏规则的领袖们还未开始交锋。
  美国对中国的主要担心是怕她落入莫斯科的势力范围内。就像孙中山梦想着美国式的共和体制,李大钊、陈独秀则对俄国的十月革命一往情深。更年轻的、在苏联受教育的革命分子博古、王明借助共产国际的声望,想生硬地主导一场新式工人革命。对于日本侵入中国,美国人不喜欢而且也做了相应的抗议,但是她显然没有欲望做任何实质努力。美国对于中国的态度,正像七·七事变时的美国驻华记者们,他们在北京饭店的顶层喝酒、跳舞,卢沟桥的枪声让他们惋惜——优雅的古老文明正遭受侵蚀——但仅仅少许影响了他们的心情。
  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毛泽东喜欢重复的朴素外交理念,为珍珠港事件之后的中美关系做了最恰当的概括。据说在得知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当时的重庆沉浸在一片暗暗的喜悦之中。一种流传的说法是,面对日本不知所措的蒋介石松了一口气——这等于是停战宣言。
  曾经的黄金年代
  1941年之后的两年是中美关系的黄金年代。你可以想像当时重庆的气氛,美国驻华记者们与中国官员一片火热,他们与四川居民一同体验到被日军飞机轰炸的痛苦,然后将中国人民抗战的热情与决心展现在美国民众面前。罗斯福将美军中最杰出的指挥官之一——史迪威将军派遣来作为中国军队的参谋长。宋美龄1942年在参众两院发表了轰动一时的讲演,美国政客们纷纷为这位毕业于斯理女子学院的毕业生倾倒,甚至美国总统的候选人都要跑到重庆的大学发表美国式的竞选演说,仿佛中国人同样可以参与到大选投票中。。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中国与美国:217年的理解(5)
史迪威将军的困境,似乎正显示出中国与美国隐藏在和谐外表下的深深裂痕。这位西点军校最优秀的毕业生,发现中国军队的游戏规则和他想像的截然不同。蒋介石强调忠诚高于效率,他关心的事情不是如何打败日本,而是如何保存实力以对付共产党。
  《时代》杂志将蒋介石塑造成“自由、*斗士”,但是史迪威将军却发现这位斗士一直在阻挠他改革中国军队的努力,因为这种努力可能会破坏蒋的权力机构。罗斯福一心想提供美元与武器给中国,希望她拖住日本,以减轻美国的压力,蒋却希望利用这些美元与装备来对付日益成长的共产党。
  当与重庆政府度过了“蜜月期”的美国记者们开始揭露国民党的贪污、腐化时,美国公众开始有某种被欺骗感,这种感觉在1949年国民党政府逃往台湾时到达了高潮。美国媒体自觉地将蒋介石描绘成信仰基督教的现代国家领袖形象,而史迪威将军则感觉到他是一个如此纵容*、不思进取的旧国王。
  尽管美国不希望中国内战,但是在丘吉尔“铁幕”言论的影响下,还是下意识地帮助了蒋介石打内战。美国人用空军运送国民党军队接收主要城市,美式装备则使国民党官员极度自信。但是,国民党还是打败了。
  如同洋务运动与共和制度一样,美式训练与装备是浮在中国表层的漂亮的一层膜。它甚至阻碍了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中国基层社会是对这些外来品持有强烈的抵触态度的。生于湖南乡村的毛泽东比孙中山、蒋介石更知道中国的关键问题在农村——农业文明的习惯对于西方所代表的城市文明之间的冲突是剧烈的。土改政策比轰炸机与吉普车更有战斗力,占领城市的国民党与在农村中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共产党之间的胜负其实早已注定。
  “谁丢失了中国”,这个问题在1949年后着实困扰了美国政府与部分公众。此时的美国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世界领袖,就像威廉·曼彻斯特在《光荣与梦想》中所说,当1939年丘吉尔向罗斯福寻求租借法案的帮助时,世界权力的中心已经由伦敦转移到美国。而由于对日本的顽强抗击和欧洲老牌帝国在二战中的衰落,拥有4亿人口的战胜国中国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世界重要力量的一支。丢失了中国的美国,意味着要与以苏联和中国为代表的广大区域进行斗争。
  之后的几十年间,不同的意识形态分别主宰着中国与美国。美国人忙于在尼克松、麦卡锡的领导下肃清共产主义影响,而中国人民则坚信“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惨烈的朝鲜战争极大地加剧了这种对立。对此,没有人比费正清表达得更俏皮而有力的了——“从1950年到1971年,华盛顿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国的人还多,虽然后者离我们更近,人丁兴旺,旅途也更为安全。”
  再一次,因为共同的对手苏联,中国与美国走到一起。*先锋尼克松在中南海见到了毛泽东,在此之前,美国的乒乓球运动员登上长城,在此之后,一个来自美国圣莫尼卡、留着披肩长发、穿着紫色喇叭裤的小青年突然出现在北京,向周恩来问道“你对嬉皮士有何看法”。
  “解冻”,苏联作家爱伦堡这一著名词汇同样适合于接下来的中国与中美关系。1979年,当*在得克萨斯州乘坐马车、戴上牛仔帽时,中美关系再度迎来一个“蜜月期”。政策的制定是迅速的,它只取决于政治人物的能力,中美签署了《上海联合公报》,中国进入了联合国,然后中美两国正式建交;而在文化与心理层面的理解却是缓慢与艰难的,《纽约时报》无可匹敌的政治专栏作家詹姆斯·莱斯顿不理解为何毛泽东不接受他的专访——这种要求从未被拒绝过。中国重又开始将自己置身于世界体系中,吸收外来文明的努力重又开始,她充满了一个多世纪前的新奇与无知。在湖南师范学院学生梁衡的记忆里,1979年春,他听说外语系的美国教师准备表演舞蹈,这是他第一次看到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人,并被她洒脱的舞姿所倾倒。同年秋天,他写了一篇英文论文,决定找这位美国教师修改,但是他最好的朋友最初劝他不要去,因为“去找一个外国人会引起怀疑”,最后好朋友决定陪梁衡一起去,这样可以证明他的清白。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中国与美国:217年的理解(6)
几乎像好莱坞电影,梁衡与这个叫朱迪斯·夏皮罗的美国教师相爱了,遭遇上的极端差异与思想上的相似使他们彼此吸引。当他们决定结婚时,大学领导劝梁衡“你要热爱祖国,要内外有别”。最终朱迪斯·夏皮罗给*写了一封信,由中国最高领导人批准了这桩婚姻。
  美国的80年代与中国的80年代同样充满喧嚣。前者在电影明星罗纳德·里根的带领下,进入瞠目结舌的浮华世界。放任自由的经济政策成为主流,华尔街天才们成为最大的明星,星球大战计划则拖垮了苏联。
  而中国的80年代则充满了吸纳新知识的狂喜与混乱,已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