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传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宋太祖传奇- 第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内城虽不甚坚厚,百姓却纷纷撤屋运砖,随破随补,因而在两万余强敌围攻之下,二十余日坚守不屈。又报说:吴越军队分作三个大营,吴程主营在东南,驻武进,约一万人;罗晟一军在城东,驻江阴,约七千人;鲍脩让一军围常州,亦七千人众;三营相距各二十余里,为犄角之势,兵势甚盛云云。柴克宏大集众将议取攻战之策,请弘冀居上坐了。克宏开言道:“今日之战,是只能胜不能败的,设若一败,则宣、润无兵可守,无险可守。宣、润一失,金陵门户洞开,淮南我军闻根本动摇,必军心大乱。若此,则北周、吴越合势攻我,国将不国矣。是以会集众位将军,共谋攻守之善策,凭燕王裁决。万望诸君竭心竭智,以策万全。”说罢,眼光望向陆孟俊,盼其发言。陆孟俊脾气虽躁,却老于行伍,洞晓军势,不是鲁莽之辈。且深知这一战关系至巨,见柴克宏眼光射将过来,便言道:“大王,柴将军之言是也,此役甚是凶险。吴越军水陆共两万余人,为我军一倍有余;且装备精良。今分屯三处,我攻吴程,则罗晟、鲍脩让拊我之背;我攻罗晟,则吴、鲍必左右来援,三路合击,如何抵挡?而我军装备简陋,老弱居多,大半不曾打过仗。双方强弱相较,何止倍余?以弱攻强,不智之甚也。依小将之见,不如返兵据守润州,徐俟援兵来集,亦待敌攻城之疲,未知当否?”弘冀蹙眉道:“依将军之见,是不救常州的了?只是不知常州还能支撑得几时?亦不知吴越军攻下常州后,疲也不疲?”陆孟俊听得弘冀之言颇有责备之意,不禁羞得满面通红,低下头来,不敢作答。柴克宏笑道:“陆将军老于行伍,处处谨慎,未谋胜,先谋败,本来是不错的;其剖析双方军势、军力,也是不错的,柴某很是佩服。但今日形势,与常势却又有所不同。彼军若是合兵一处,则诚不可攻也。今一分为三,分则力弱,我若集全力攻其一处,则我强彼弱矣。彼将相不和,吴程无能,一路军破,两路丧胆,如何不胜?况今番我军来援,甚是隐蔽,敌全不知,设若猝然攻其一路,其他两路未必能立时知晓,待其醒觉,二十里地须一个时辰才能赶至,已经来不及了,故小将之见,不可坐失战机,明日一战,决可胜也,不知大王以为当否?陆将军以为如何?”陆孟俊见柴克宏言语之间对自己甚是尊重,心中甚慰;复听他分析形势,极中肯綮,更是钦佩,当下表示赞同。弘冀听了克宏之言,烦恼尽去,当下拍案而起,大声道:“好!便是这样。”解下所佩宝剑,递与柴克宏道:“有不服指挥者,斩!”散了会议。 。 想看书来

第十八回 时艰势危 江南奋起柴将军(5)
前面说到:在吴越背盟来攻之前,南唐曾派中书舍人乔匡业出使吴越,谋续和约,共抗北周,此后吴越出兵,故乔匡业阻隔未归。这日,柴克宏选了数十艘大船,密密藏了四千名精选士卒于船舱内,亲自帅了,船头竖一杆大旗,上书:“迎乔匡业归国使船。”沿运河越常州径趋武进。这常州处于运河东岸,柴克宏的船却是贴西岸南下。吴越逻卒隔岸遥遥见了,只见舱面上空荡荡的并无一人,复见船上写明是使船,两军对垒,使者往来乃常事,况又丝毫未闻唐援军逼近讯息,是以更无猜疑,不来啰嗦。风急船速,况又顺流,不一时已抵武进。那吴程以为前有鲍脩让一军为屏障,又怎料唐兵越过常州突然来攻?正自倚红偎翠,征歌逐舞呢!待得发觉,唐兵已一涌上岸,拨开鹿角,攻入寨子,人人奋勇,个个争先,大砍大杀,顿时全军大乱,刹时已尸横遍地,被斩杀两千余人,余军大溃,跑得及的,奔向罗晟、鲍脩让营去;跑不及的,纷纷放下刀枪投降。那吴程由几十个亲信簇拥了,狼狈逃归钱塘。这一战自交锋至大胜,前后不到两个时辰。罗晟和鲍脩让初时闻报,还当是少数南唐民兵骚扰,不以为意,觉得让吴程稍稍吃些惊恐也好,何况吴程拥有万众,谅必支撑得住,故未发兵来援。稍后,见败兵逃卒不断涌来,始知大事不妙。待得点起人马,出兵南援时,忽闻鼓声大震,唐兵在陆孟俊、弘冀率领下攻来。忙回头接战,却又有柴克宏引得胜之师回攻而来,喊杀声震天动地。常州守城军民一见援兵大至,欢声雷动,开城涌出,个个含愤带怒,如狼似虎,奋不顾身。三路人马夹攻。吴越兵丧败之余,焉有斗志?鲍脩让见势头不好,拨马先遁。冲动罗晟一军,悉皆溃败。是役也,《资治通鉴》云:“斩首万级。”《十国春秋》更云:“获其将佐数千人。”实是南唐有国以来,第一次以少敌众,前所未有之大捷。举军欢腾,举国欢腾,不在话下。次日,朱匡业奉旨来替柴克宏,恰恰来到润州,待赶至常州时,则柴克宏已大破敌军。此时,替他不是,不替他也不是,甚是尴尬。柴克宏率全军将士,恭谨出迎,执下属见长官之礼,即日交割印绶,退居属将之列,一无怨怒,二无骄色。弘冀看在眼里,心下更是钦服。当下大设宴席,一则为诸将庆功,二则迎接新统军。推朱匡业坐了首席,自坐主位相陪。此时人人心情舒畅,杯到酒干。正畅饮间,中军报道:“俘获吴越将佐,皆已解到,该当如何处置,敬候大王教令!”弘冀呵呵大笑,立起身来说道:“咱们出去瞧瞧!”左手挽了朱匡业,右手挽了柴克宏步出帐外,诸将跟在背后。只见大校场上黑压压坐了一地俘虏,个个五花大绑,神情沮丧。弘冀斜睨着朱匡业道:“将军以为当如何处置方妥?”匡业道:“是当献俘金陵,也好教皇上欢喜。”弘冀不答,又回头问柴克宏道:“将军以为如何?”柴克宏不言,只举起右拳,自上而下一挥,为劈斩之势。弘冀大笑,朗声道:“是极,是极!给我悉数斩了。”匡业大惊,忙道:“大王,且慢!杀俘不祥。皇上仁慈,素来崇信佛教,有好生之德,若知大王如此滥杀,定然不喜。”弘冀大声道:“方今时势艰危,国计窘困,养着这几千俘虏作甚?吴越背盟,侵我疆域,残我百姓,杀了这批人正好立威,难道放虎归山,又让他们再来犯我?杀了他们,教吴越数年之内,无力再来。中军听者:所俘将佐士卒,统统杀了,一个不留。”中军领令下去,顿时斩下五千多首级来。
  席散后,朱匡业左思右想,深知柴克宏在军中恩威已立,替之不智,当即向弘冀言明,辞归金陵。弘冀也不挽留。托他携了得胜捷报及立功将士功劳簿上奏中主。柴克宏更托他代呈,请求率将士驰援淮北的请缨书。弘冀复送了他大大一笔财物,朱匡业欢喜去了。
  过得数日,圣旨到,旨中褒奖备至,以柴克宏为奉化军节度使,并允即日与陆孟俊率得胜之师渡江作战。圣旨中又严辞切责弘冀专杀太过残忍,大违我唐祥和仁爱之风云云。
  看官,有道是天意忌满,英雄命短。柴克宏率领大军出发,未过长江,得了急病,一命呜呼了,许多事情是很难说的:假设柴克宏死得早几个月,南唐会不会有常州大捷呢?世上人又怎知柴克宏是个英雄?话说回来,设若柴克宏不死,则渡江而战结果又会如何呢?《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说:“人有身死而名全者,柴克宏是也。克宏敌吴越可以胜,使遇周师,未必能尔。”——其实这也未必,谁敢断言他必定打不过周兵呢?然而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英雄人物虽则不能逆转历史潮流,却也不是毫无作用的,他可以延缓历史进程,也可以加速历史进程——恩格斯这个观点是半点不错的。
  因此,读史至此,每兴浩然之叹。
  【注】①柴克宏常州之战,见《资治通鉴》卷293第十二。
  ②柴克宏母为子保奏事,见《十国春秋·列传》。
  ③李徵古百般刁难柴克宏,及柴克宏斩李徵古使者事,见《资治通鉴》卷293之十。
  ④吴越将相不和事,见《资治通鉴》卷292第七。
  

第十九回 六合鏖战 二千破敌三万兵(1)
话说周世宗一怒之下,斩了孙晟,于是写了一封给南唐中主的信,交给副使王崇质,让他带回江南,那信的意思译作白话文,大意是说:“……我亲提大军,征服了滁州、扬州,已经斩了你的爪牙、折了你的翅膀、扼住了你的喉咙,形势如此,你还有不亡的么?如果叫我就此收手,考虑收兵班师,那简直就形同儿戏了,这又怎能满足朝士、军人、百姓的心愿呢?因此,除非你把淮南土地全献给我,并且一心尊事我大周为宗主,那么,我才可以考虑不逼你陷入绝境。只要淮南诸郡全部献来,我马上就下令班师。话就说到这里,别的就不用说了。如果你不同意我提的条件,那么就不必再派人来。”这信写得十分明白、坚决,简直没有还价的余地。
  遣返使者以后,他立刻亲自指挥,全力进攻寿州。这次他是下了决心,尽了全力的,比起当日李谷攻城,那猛烈程度,何止超过十倍、百倍?他调集了淮北的陈、宋、亳、颍、徐、宿、许、蔡八州的民夫数十万人集聚在寿州城下助攻;他东移正阳浮桥五十里至下蔡,使之接近战场,转运更为便捷;他决了寿州周边城壕中的水,使之干涸,便于徒涉;他命人砍伐了数十万根巨竹,扎成数千个活动高台,高与城齐,台顶上盖了木板,可以挡箭石,名之曰“竹笼”,带了甲士逼城而攻;他又用数百条大船,带来可以发射大石的巨炮,自淝水上发石攻城……周世宗亲披甲胄,立于城下,督众攻城。数十昼夜不停地进攻,其声威之浩大,人力之雄厚,耗费物力、经费之多,的确是自古以来攻城史上从所未有。寿州城中巨石满空飞降,毁屋伤人无数;火头四起,百姓哭喊声不绝;那竹笼逼近来,又被长杆顶开去;众周军蚁附上城,歼了一批又来一批;刘仁瞻数十昼夜一步也不下城,随机设法,哪里危急他便出现在哪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