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件事发生在永徽元年十月。时任中书令的褚遂良被御史大夫(掌管宪法刑法典章的官员,正三品)李干佑和监察御史(检察院的检察官,正八品)韦思谦弹劾。罪名是“抑买别人土地”。抑买也就是强买,强行征买土地,这是无良房地产商的惯用伎俩。这宗罪,依律是要判刑的,情节严重者可以判绞刑,但因为褚遂良是长孙无忌的心腹,所以他仅被贬为同州(今陕西大荔县)刺史。
褚遂良被贬后,还同长孙无忌保持着密切联系,他想早点官复原职。很快,他如愿以偿。永徽三年正月,在长孙无忌的努力下,褚遂良竟以同州刺史的身份,兼职吏部尚书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从此行使宰相职权。为了报恩,他就更加依附、巴结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一些小动作,李治看得真真切切,他是一个决心推行“贞观之治”的有为皇帝,注重政治明清,吏治廉洁,看不惯以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为代表的拉拢、徇私、贿赂等丑恶行为,于是便质问长孙无忌:“通过目前的很多案子,我发现我们很多官员在审理这些案子时,互相看脸色行事,多失公平(互观颜面,多不尽公)啊,这是为何?”
李治这样问,是想让作为首席宰相的长孙无忌给他一个明确的交代,没想到长孙无忌却轻描淡写地说:“脸面的事是私事,每个人都要脸面,从古至今,谁都不能避免。”李治听了很不爽,不料长孙无忌又反驳他:“恐怕连陛下你都不能避免!”
长孙无忌这样回答李治,就是不让他插手“互观颜面,多尽不公”的事情,想把他架空。这可把李治气坏了,他本来是想通过“互观颜面,多不尽公”这种现象,来问责孙长孙无忌,却被长孙无忌杵了一脸灰,实在窝火!可除了窝火之外,李治别无他法,因为他奈何不了长孙无忌,也只有窝火的份儿。
这两件事情都充分说明了李治唯长孙无忌是从而不敢抗拒的事实。
一个令皇帝都不敢抗拒的人,他的势力该有多强大啊。他简直就是想把皇帝架空,然后操纵整个朝政。因此,在武则天看来,如果能得到这样一个人的支持,甚至让他成为自己的亲信,还有什么事干不成啊?
收买长孙失败
这是武则天的如意算盘。我们知道,武则天出身低微,来历不明,长孙无忌讨厌她,不接受她,从骨子里瞧不起她,她怎么可能得到长孙无忌的支持呢?又怎么可能让他成为自己的亲信呢?
但是一切的不可能,在武则天面前,都会变成可能。因为武则天是敢想敢为之人。长孙无忌虽然位高盖主,甚至站在了她的对立面,但她是这样考虑问题的:在这个世界上,敌人不会永远是敌人,朋友也不会永远是朋友。敌人在某些时候,是可以转变成朋友的。只要你投其所好,满足其利欲,是可以把敌人争取为朋友的。
武则天之所以这样看待敌人和朋友的辩证关系,是因为她看清了当时朝臣拉拢、贿赂等不正之风,而这些不正之风,正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发起的。既然你长孙无忌也搞拉拢、贿赂,我拉拢、贿赂你一下又有何妨呢?你现在是站在我的对立面,但不一定永远站在我的对立面,要知道有钱就能使鬼推磨啊,再说谁会跟钱和利益过不去呢?。 最好的txt下载网
收买顶级大臣(3)
想到这里,武则天就果断地作出决定:由李治出面,拉拢、贿赂长孙无忌,收买这位当朝顶级重臣,帮助我夺取后位。只要他站出来,替我说一句话,或振臂一呼,我的后位就能唾手可得了。
武则天为什么决定由李治出面拉拢、贿赂长孙无忌呢?首先,李治此时废王立武决心坚定,他和武则天站在同一个战壕,目标一致,他要帮助武则天夺位。其次,李治是皇帝,长孙无忌的实权再大,也只不过是李治的臣子,李治拉拢、贿赂他,他总不至于驳李治的面子。如果是武则天出面拉拢、贿赂长孙无忌,估计她连面都见不着人家。
武则天的这个想法,得到了李治的大力肯定和支持,夫妻俩经过一番准备,就专程赶到了长孙无忌的府中。
李治这次带武则天是来拉拢、贿赂长孙无忌的,长孙无忌心知肚明,他好生款待这夫妻俩。席间,当李治得知长孙无忌和他的一个姬妾所生的三个儿子还没有体面的工作时,就当即封他的三个儿子为朝散大夫。朝散大夫是没有实际职权的散官,散官共分九品,朝散大夫官居从五品,相当于地级市干部,还享受同等实权干部的各项待遇。三个没有正式体面工作的人,就因为他们是长孙无忌的儿子,就因为李治有事相求于他们的老爸,他们就一步登天,成为国家中高层干部。
依据当时的法律,即使中了进士的学子,也只能从最低的从九品官级干起,即使世袭国公爵位的勋官,也只能从正六品官级干起,长孙无忌的这三个儿子,他们既不是进士,也不是国公,却在转瞬之间官居从五品,实在不可思议!
李治的这个贿赂是个大手笔。他的这种行为,也印证了长孙无忌此前反驳他的话:“互观颜面,多尽不公,恐怕连陛下都不能避免!”不知李治回想起这句话时,会作何感想?
李治以为他的这个大手笔,能把长孙无忌砸晕,就开口道明来意:“舅舅,皇后不能生育,不便再当皇后了,现在武昭仪都生两个儿子了,您看……”
李治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就是希望长孙无忌接着茬,表明一下支持武则天当皇后的态度,谁知长孙无忌故意打了一个岔,没接他的茬。李治和武则天面面相觑,不欢而散。
夫妻俩并不气馁。不久,李治命画师描摹了一幅长孙无忌的*图画,并亲自在图画上题词赞美,但当他再次向长孙无忌提出废王立武的请求时,长孙无忌仍不表态。
李治和武则天都很窝火,但为了成就大事,他们决定出点血本,于是秘密赐给长孙无忌4车金银宝器,10车绫锦绸缎。这些财物价值连城,夫妻俩满以为这样能打动长孙无忌,没想到这老家伙还是咬定青山不放松!
恨从这时起
李治哪里受过这种窝囊气?但这事很不光彩,他不好发作。不过,他因此跟长孙无忌产生了一道难以愈合的裂痕,加上长孙无忌以前屡屡不给他面子,他开始憎恨长孙无忌了。这个舅舅太不近人情了,他是那么的独断专横和不可一世,我将来该怎么驾驭他啊?
武则天更是气愤交加,她开始仇恨长孙无忌了。她甚至觉得,阻挡自己通往皇后之路的人不是王皇后,而是这个长孙无忌。
挡我者死啊,长孙无忌,等着,早晚有一天,我会让你死得很难看!
还有,记住你干的事:得了我的很多好处,却不给我办事,你这是黑吃黑啊!记着,早晚有一天,我让你吃进去多少,就吐出来多少,直到把你的老骨头都吐出来!
武则天虽然仇恨长孙无忌,但她依然有求于他,目前还不能把他怎么样,只好暂且忍下这口恶气。前几次收买长孙无忌失败,太伤李治和武则天的自尊了,他们不好再出面了。过了一段时间,武则天又安排她的母亲杨氏去求长孙无忌,结果依然是无功而返。这件事情,武则天办得有点糊涂。试想,皇帝出面长孙无忌都不买账,你老妈算老几啊?
总之,武则天收买长孙无忌的计划和行动失败了。通过这件事,她深刻地意识到,像长孙无忌这样的顶级重臣,以及像他那样的一帮*重臣,不是靠金钱就能轻易收买的。而且,这帮老家伙是不可以收买的,因为他们都是李世民的宠臣,自然遵守李世民的遗训,保护他的好儿媳王皇后。另外,这帮老家伙观念守旧,思想顽固,特别是爱搞身份歧视,自然会站在王皇后一边。
既然长孙无忌等*重臣不可以收买,那就不收买他们好了,再说这帮老家伙活不了几天,早晚会随着生命的消逝,永远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总之,他们快要死了,就让他们去吧。
但是,武则天还要把后宫斗争进行下去,皇后之位她还要努力争取。她心想:要想夺取皇后之位,就必须有一干人支持我,这干人必须是得力的和好使的,必须是能办事的和能办大事的。只有这样,我才能取得成功。无论他是什么样的人,只要他符合这个要求,我就拉拢他、重用他。眼下,正是急需用人的特殊时期,我就得不拘一格,特事特办,就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总之,这是形势所迫,请大家理解。
于是,武则天又要出招了。不过,她得转移目标。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拉拢不齿下属(1)
李义府上门力挺
就在武则天准备转移目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之人时,一个可以团结的人找她来了。这个人就是李义府。
李义府出生于隋大业十年(614年),瀛洲饶阳(今河北饶阳县)人,小姓门户。他的那个李,跟李世民那个李不是一回事。但李义府很有才,后来被举荐为门下省典仪,不久升任监察御史(正八品),又拜太子舍人(正六品),在东宫跟随李治前后。当时,李义府同太子司议郎来济都以文才知名,被人称为“来李”,可以说是红极一时。
李治即位后,李义府升为中书舍人(掌管拟草诏旨的秘书,正五品)。李义府是个笑面虎,貌似善良忠厚,待人和颜悦色,却笑里藏刀,凡是有人稍不顺他的意愿,他就想办法陷害报复,是个十足的不齿小人。由于他表面温柔,内心狠毒,人们便给他起了一个绰号“李猫”,形容他是猫一样的人物,很形象,也很搞笑。
这样一个人,很不招人待见,人品坏,人缘不好,口碑也很差,升职自然慢得多。要不然,人家来济都混成当朝宰相中书令了,他还是个五品中书舍人。
升职慢且不要紧,要紧的是,李义府令长孙无忌讨厌。这下,他可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