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自珍的风雨人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贺自珍的风雨人生-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紧急会议一开完,毛泽东马上走到贺自珍的跟前,说:“军委决定不打这一仗,立即撤到大柏地。我这就要去作部署,你身体不便,先走一步吧,不要等我了。”
  贺自珍有些犹豫,毛泽东又催了一句:“你快走吧!”说完,转身匆匆地走了。
  贺自珍不愿增加毛泽东的忧虑,把手枪往腰间一插,翻身上了马。由于情况来得突然,她来不及套上马鞍,用双腿紧紧夹住马肚子,向大柏地方向奔去。
  正在城外运动的敌军,远远看见一匹马飞奔而过,知是有人突围,就喊叫起来。一股敌人撒开腿追过来,他们一面跑,一面喊,一面打枪。有两个敌人也上了马,追踪而来。子弹嗖嗖地从贺自珍的耳边、身边飞过。她把头低低地贴在马背上,用双腿紧紧地夹住马肚,策马飞奔。
  走出一段路,她听得后面的马蹄声越来越响,回头一看,两个骑马的敌人已经跟了上来。贺自珍拔出了手枪,打开了保险,从左边转过身去,举起枪,瞄准,扣动扳机。随着一声枪响,跑在前面的敌人从马背上栽了下去。接着,她又从右边转过身去,反着手,瞄准后面的敌人放了一枪。这个敌人又滚下了马。跟在后面跑的敌人惊慌了,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贺自珍的马撒开蹄子跑出了老远,敌人再也追不上了。
  贺自珍骑着马,一口气跑出了四十多里路,到达大柏地时,全身都湿透了。她看到,军部已经有人先期到达,在这里接应转移出来的同志。
  当天,红四军全部安全转移出来。当毛泽东跟着殿后的队伍来到大柏地时,看到贺自珍平安无事,打趣地说:“你没有死呀!”
  贺自珍笑着回答:“死不了,可肚子真饿了。没吃饭就跑,路上一直没停过呢!”
  大柏地在瑞金的北边,东西两边峰岭连绵,树木茂盛,中间是一片凹形的狭长地带,很像一个口袋,只有一条石阶小路通往外面。这是一个打埋伏的天然好战场。毛泽东决定利用这里有利的地形,给刘士毅的军队一个歼灭性的打击。红军队伍悄悄地在这里驻扎下来,以逸待劳地等待敌人。
  这天是农历的大年三十。刘士毅的两个团果然钻到大柏地的口袋里来了。红四军早作好了准备,分别埋伏在东西两边的山顶上。
  为了打好这一仗,毛泽东亲自作了战前动员。全军上下不论男女老少,能背枪的全都背枪上阵。贺自珍和战友们一起,修筑了工事,严阵以待。毛泽东自己也背着一支枪,参加了战斗。
  这场战斗进行了一天。最后红军战士高呼着“消灭刘士毅,杀敌贺新年”的口号,像猛虎下山,扑向刘士毅的阵地,全歼了敌人。
  这是红四军下山后的第一个大胜仗,活捉了八百多敌人,缴获了八百多支枪,战果辉煌。这次胜利,使红四军转危为安,从此扭转了下山以来的被动局面,打出了红四军的军威,为开辟赣南新的根据地,打下了基础。
  红四军大获全胜,又适逢佳节,全军上下,喜气洋洋。大柏地的乡亲们,也欢天喜地,他们拿出准备过年的年货,慰劳红军。
  胜利的喜悦使毛泽东心情豁然开朗。只有这时候,毛泽东才有闲暇陪着贺自珍在大柏地的山坡上散步。两个人并肩而行,看着弹痕累累的山坡,不由得回忆起这一段紧张的战斗生活。毛泽东赞赏地对贺自珍说:
  “我原来没想到,你是这样刚强和勇敢。”
  贺自珍摇了摇头,淡淡地说:
  “我有什么,在那个时候,哪一个共产党员都会这样做的。”
  

朱、陈与毛泽东意见分歧(1)
毛泽东的女儿,也得寄养
  1929年3月,转战到闽西的红四军解放了长汀县,接着,回师赣南,在于都、兴国、宁都一带,开辟了赣南革命根据地。5月,红军又回到闽西,三次打开龙岩,歼灭了陈国辉的一个旅,在龙岩、上杭、永定、连城和长汀等地,建立起闽西革命根据地。
  1930年4月在龙岩时,贺自珍分娩了,生下一个女孩。
  龙岩是福建省的一个中等县城,在龙川江的左岸,是闽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比较富裕,生意人比较多。红军入城后,在这里建立革命政权,组织工农赤卫队。这样,贺自珍就在县城住下休息。她自从跟随队伍离开井冈山后,连续作战,居无定所,能够在这样好的条件下分娩,这已经是出乎她的意料了。
  毛泽东很喜欢这个女孩子,说:“她倒会挑日子,找了一个好地方才出生呢!”一句话把贺自珍逗乐了。
  贺自珍太年轻了,过早地做母亲,并非她之所愿。但是,孩子生下后,看着那稚嫩的脸庞,一种怜惜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这大概就是母爱吧!特别是,眼看着她一天天在变样,这种感情在她的心中更加强烈。她不由得想到,要是这个孩子能在她的怀里长大,那该有多好!但她知道,这是不可能的。红军要行军打仗,无法带孩子,也不允许带孩子。这个女儿待在她身边的日子是有限的,只要部队一开拔,她们就得分开。在那个年代,所有在红军中出生的孩子,不是送回老家,就是寄养在老百姓家里,等到以后环境好一些,再设法接回来。毛泽东的女儿当然也不能例外。
  孩子刚生下,毛泽东就托人为孩子找到一个可以寄托的人家。他对贺自珍说:
  “把孩子寄养出去,今天我们只能这样做。我们以后会回来的。等到革命胜利了,我们再把她接到身边。”
  贺自珍隐忍着心中的巨大痛苦点点头,没有说什么。她是个刚强的人,不愿意让毛泽东为这些事情多操心。
  红军这次打下龙岩,没停留几天,又主动撤出,为的是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由于红军很快会打回来,毛泽东没让贺自珍跟着队伍走,把她们母女俩隐蔽在城外一位老百姓家里,为的是让贺自珍产后能多休息几天。这样,贺自珍在龙岩一共休息了二十天。
  但是同孩子分别的一天总是要到来的。这一天,贺自珍用被子把婴儿裹好,自己把她抱到联系好的那户大嫂家里去。她没有什么衣物给孩子留下,只把事先准备好的二十块银元,放到大嫂的手里,说:
  “麻烦你把孩子抚养大,日后我们会回来接她的。”
  送走孩子以后,她心里有些难过,觉得周围零零落落,极其冷清,但她没有落泪。当时,她还有个乐观的想法,以为红军常在这一带活动,见面是不困难的。毛泽东回来后见孩子不在了,问起这件事。贺自珍回答得很爽快:
  “我送走了。”
  毛泽东点了点头,拍了一下贺自珍的肩膀,没有说什么。
  也许那时他们夫妻俩都认为,同女儿的分离是暂时的,不久又会见面。他们哪里想得到,那一次竟是同亲生女儿的永别。
  1932年4月,红军再次打开龙岩,贺自珍回到这个县城。她忙着为军队筹粮筹款,也没忘记要去看望自己的女儿。毛泽东的弟弟毛泽民,按照贺自珍的讲述,找到旧日寄养孩子的大嫂,打听孩子的下落。可是得到的答复是:孩子已经不在人世了。
  乍一听到这个消息,贺自珍半天没有说出话来,愣愣地坐在那里。她这个仅仅做了二十天的母亲,不禁产生了惆怅之情。她觉得对不起孩子,如果不是自己忙于革命,这个孩子能夭折吗?毛泽民的爱人钱希均劝慰她说:
  “不要太难过,为了革命,我们只能这样,又有什么办法呢?”
  事实上,贺自珍也没有更多的时间沉浸在儿女之情中。有多少工作等待着她去做呀,几千人的队伍的筹粮筹款工作,发动群众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这都是红军政治工作人员的任务。红军的政治工作人员不多,一个都要顶几个用。艰苦的环境,复杂的斗争,占去了她全部的精力,她无暇为女儿的事多伤感。她很快把这件事丢开了。
  许多代表不投毛泽东的票
  红四军创建了赣南和闽西的根据地,军队有了新的落脚地,生活安定了一点,不再过那样前无住所、后有追兵的日子,但是,新的矛盾又发生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朱、陈与毛泽东意见分歧(2)
红军经常走州过府,世面见得多了。军队筹粮比过去容易,战士的生活也比在井冈山时好过多了。另外,一批国民党的俘虏兵加入红军的队伍里来,他们壮大了红军的力量,同时也带来了旧军队的旧作风。红军原来的队伍,主要是翻身后获得土地的农民,他们一部分是带着浓厚的小资产阶级思想来到革命队伍的。当时,红军还处在初创时期,虽然按照毛泽东的意见,军队设有党代表,建立了党支部,抓军队的政治思想工作,但是,这方面的工作仍然比较弱。毛泽东说过,红军发展了,思想问题也发展了。在红军的队伍里,享乐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绝对平均主义、军阀作风等等,不断蔓延滋长。这些错误思想,削弱了党的领导,反映到红军一部分领导干部身上,表现为军事方针政策上的分歧。
  这时,党内第一次“左”倾路线已经形成。中央在3月给红四军前委来了一封信,无视敌人还很强大的现实,作出了革命已经走向高潮的错误判断。他们认为,实现边界的武装割据,是保守观念,是失败主义的表现,红军应着眼于全国的胜利,在全国胜利的前提下,夺取一省、数省的胜利。他们要求红四军,把队伍拉到广东、广西去配合那里的武装,建立以广东为中心的胜利区域。由于敌人的封锁,交通不便,中央这封信到达时,已经是6月了。这封信成了导火线,把毛泽东和前委一些同志的不同意见,表面化和尖锐化了。
  当时,毛泽东正在长汀生病,病得很厉害。他原来就有恶性疟疾的根子,这次不仅是疟疾发作,还可能有其他病,根据地医疗条件很差,诊断不出来。他开始发高烧,烧退以后,只觉浑身酸痛,两腿无力,行动困难,连大小便都要贺自珍搀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