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湘军-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852年(咸丰二年)(12)
再说左宗棠,他架不住大家的劝说,告别隐居生活,到长沙辅佐新到任的巡抚。
  到这时为止,左宗棠和郭崑焘尚无一官半职。他们能够出来参与一省军政事务的决策,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太平军兵临湖南省会。
  湖南朝野的人才,逐渐向省城聚集。他们没有躲避战火,而是迎着战火而上。于是,太平军对长沙的攻坚战,遭到了强有力的抵抗。
  江忠源与和春做出的兵力部署,渐渐扩大了对守军有利的地势。向荣率领大队人马,驻扎在岳麓山下。
  洪秀全和杨秀清听说萧朝贵战死,悲痛万分,决定动用全部兵力攻打长沙,为这个在危急时刻最早把洪秀全推上神坛的壮族人报仇。
  在萧朝贵战死之前,洪秀全和杨秀清对于是否要在长沙与清军打一场硬仗,还没有拿定主意。但是,萧朝贵一死,他们便下定了决心。何况,他们在道州和郴州招募了当地天地会的五万人,其中有几千名矿工,兵力已经大大增加,攻打湖南的省会有了更大的胜算。
  他们的这个决定,避免了太平军在衡州与清军决战。当时文宗已在衡州布下重兵,打算一举聚歼太平军。他想让洪秀全做吴三桂第二,在衡州自取灭亡。但是,太平军从萧朝贵进军的道路向长沙推进,避开了文宗设下的陷阱。
  10月13日,洪秀全和杨秀清率领太平军主力从郴州开到长沙,开始攻城。
  太平军自从在蓑衣渡吃了败仗,对江忠源恨之入骨。新加入太平军的会党官兵,也熟知江忠源这个大对头的姓名。他们发誓要斩杀这个楚军统领。
  江忠源的二弟江忠济率部尾随太平军从郴州而来,约江忠源和秦定三率部夹击太平军。
  太平军为了除掉江忠源,诱敌深入阵地。楚军小胜之后,江忠源挥军追击,中了埋伏。虽然他身着便装,太平军还是认出了他。藏匿在坟茔草丛中的太平军,挺矛向江忠源刺去,江忠源小腿中矛,坠落马下。太平军正要挺矛再刺,楚军步卒滕加胜连忙用矛格开,将太平军刺死。其余太平军连忙撤走。楚军部属将江忠源扶上战马,护卫他回到军营,他才得免一死。
  清军在长沙的兵力增加,部署得当,挡住了太平军的攻势。攻守双方,胶着僵持。城外的太平军拼死向城内突进,城内的清军死守阵地,寸土不让,双方激烈搏杀。
  那些天,太平军天天用大炮轰击,守城官兵的喊杀声,日日在城内回荡。阵地始终没有移动分毫,太平军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太平军分兵驻扎在湘江西岸,兵力延伸到水陆洲,与向荣的绿营对抗。清军的阵地,则从天心阁蜿蜒到新开铺,都修筑了坚固的壁垒,军势颇为雄壮。
  清军镇筸标兵中有个十六岁的凤凰籍军士,名叫田兴恕。他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夜间乘小船渡过湘江,往西岸的太平军军营里投掷火球,惊扰太平军部队,然后安全返回自己的军营。
  清军将领为了嘉奖他的勇敢,将他提拔为哨官。田兴恕后来一路升迁,成为湘军的重要将领。
  10月19日,骆秉章解任,仍然留居长沙城。清廷考虑到长沙军情紧急,令他暂留湖南协助军务。张亮基、骆秉章与罗绕典都和江忠源素来投契,向江忠源就询守城方略。
  湘乡人曾国藩回到了家乡荷叶塘,虽然没有听到长沙城外轰隆的炮声,却已经知道了不远处正在进行的战争。他是一名沉毅而持重的京官,这种秉性使他不可能轻易地卷入这场战争。他目前要做的事情,就是观察和思考。
  曾国藩尽管不愿投身战争,但他作为文人,还是可以从文化上对参战的一方有所帮助。他撰写了一组《保守平安歌》,奉劝家乡人办团练自保。
  这组韵文分为三首,第一首题为《莫逃走》,号召士绅百姓不要逃跑,指出天下之大,只有家乡堪称桃源仙境。这首韵文最后的两句是:本乡本土总不离,立定主意不改移。地方公事齐心办,大家吃碗安乐饭。
  第二首题为《要齐心》,提倡乡人团结一心,互相帮助,写透了“团练”二字中的“团”字。起首的两句是:我境本是安乐乡,只要齐心不可当。一人不敌二人智,一家不及十家强。
  第三首题为《操武艺》,讲的是“团练”中的“练”字。曾国藩号召书生、农民、工匠、商人和雇工,学会用石头、石灰罐、叉子、耙子、长矛、弓箭以及铳和炮做武器,练好使用这些武器的本领。起始的两句是:要保一方好土地,大家学些好武艺。武艺果然学得精,纵然有事不受惊。 电子书 分享网站

1852年(咸丰二年)(13)
曾国藩擅长写一些通俗而贴近生活的韵文,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内容包含实用的知识和朴素的思想。他写的这组韵文,在湖南乡野广为流传,影响颇大。而且这组韵文也已表明,曾国藩虽然自称不懂军事,但他至少对于团练一事,其实颇有一番见解。
  张亮基和潘铎这两个在任的大员,身处被战火包围的省会,却没有曾国藩的那种从容。他们身系一城的安危,必须为军队服务。他们不懂军事,但慰劳军队,却是拿手好戏。他们每天带着酒肉饼粥,去犒劳守卫城墙的军士们,还悬赏鼓励他们出城作战,每斩杀一名太平军,就奖励五十两银子。
  这两个官员的鼓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城内的居民,个个奋勇,青壮年都拿起了武器,老人小孩则送饭送水,夜晚点着灯坐在家门口,防备有人为太平军做内应。每当太平军攻城时,阵地上的士兵发出喊叫,市民们也跟着呼喊,连湘江水也为之震荡。
  事实说明,在这场攻防战中,湖南文化人所做的工作,大大鼓舞了防守一方的斗志。
  19
  左宗棠在长沙炮火连天的日子里,于10月8日攀绳登上城墙,进入城内,张亮基大喜过望,将省城的防务全部托付给他。左宗棠不负厚望,昼夜调拨军粮,处理文书,部署防守兵力。他的各种建议,巡抚无不采纳,下令付诸实施。
  在军饷告缺时,左宗棠建议,向城内的殷实人家借银供给军饷,张亮基立刻采纳,黄冕则积极活动,借到了四万两银子,解决了燃眉之急。
  左宗棠为清军防守长沙贡献了智力,一生的功名也就从此开始。
  这个起点,其实是左宗棠期盼已久的。
  1852年以前,科场失意的左宗棠,不能踏着科班正途进入社会上层,进而实现他的志向。他三次参加会试,都名落孙山,已经对科场绝望,打算一生务农。
  但他是一个有文化的农民。左宗棠在二十三岁那年,就在自己结婚新房的对联上,写下了自己的抱负: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他所读的书大大超出了儒学经典的范围,包括被当时的正统学派视为旁门左道的科学著作和知识读本。
  左宗棠恃才傲物,自视甚高,不少人认为他过于狂妄,唯独友人胡林翼极力称赞,说他横览九州,才智超群,必成大器。
  胡林翼没有看错人,左宗棠的确有两样值得他本人骄傲的资本:满腹经世致用的学问,以及刚正清高的品格。
  因此,他虽然一身布衣,却能得到一些大人物的赏识。
  1830年,年仅十八岁的左宗棠到长沙拜访著名务实派官员和经世致用学者贺熙龄,就得到了国士的待遇。
  1837年春天,位高望重的两江总督陶澍回乡省亲,途经醴陵。走进县里的公馆,迎面看到一幅山水画,上面有两句小诗:一县好山为公立,两度绿水俟君清。
  已过花甲之年的陶澍暗暗吃惊:小小醴陵,居然有老夫的知己!他说这里的山山水水,都是老夫一腔正气的见证。陶澍这一激动,自然要见见诗文的作者。
  二十五岁的左宗棠走到了陶澍眼前。年迈的总督与这个素昧平生的年轻人彻夜长谈,共议时政。左宗棠要拜总督为师,毕生仿效。陶公爱才,欣然应允。
  第二年,左宗棠第三次考试落第,断了考功名的念头,前往金陵,谒见陶澍。左宗棠在这里再次开阔了眼界,并与陶澍定下了儿女的亲事。
  陶澍去世后,左宗棠受贺熙龄的重托,从1840年到1847年,在安化陶澍家中任塾师,教育未来的女婿陶桄。
  八年教书生涯,左宗棠博观纵览,从陶澍的往来书信中,了解了林则徐其人。他注意观察社会,重视时务,努力寻找挽救大清国衰败的途径。鸦片战争期间;他感愤时事,多次上书贺熙龄,议论战守机宜,力主抗战。
  1849年,赫赫有名的禁烟大臣林则徐经过长沙时,派人把左宗棠从湘阴叫到船上,举行了著名的“湘江夜话”。左宗棠在夜间匆匆赶来,一脚踏上船板,扑通一声跌进江水。等到他爬上船以后,林则徐笑道:“这就是你的见面礼?”一句话化解了尴尬,也消除了左宗棠的紧张心理。
  二人神交已久,初次对面,如见故人。他们在江上饮酒畅谈,无所不论,直到天明。左宗棠精通舆地和兵法,林则徐早有所闻,谈论中特别提到西北问题。

1852年(咸丰二年)(14)
林则徐将在发配新疆期间搜集的材料和他制定的战守计划,以及沙俄在中国边疆的政治军事动态,全部交给左宗棠。临行前,林则徐写了一副对联相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他又注视着左宗棠的眼睛说:“东南洋夷,或许有别人能够抵御,而日后西定新疆,非君莫属!”
  林则徐回到福建后,身染重病,知道来日不多,命次子林聪彝代写遗书,向咸丰皇帝一再推荐左宗棠,称他为“绝世奇才”、“非凡之才”。
  从此,左宗棠这个名字,引起了清廷的注意。
  1852年,当和左宗棠一样科场不得志的穷书生洪秀全指挥的军队攻打长沙时,左宗棠终于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命运没有辜负他的苦读。由于名声在外,在清廷急需人才对付太平军起义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