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湘军- 第1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张乐行是捻军最大的头领,他死后,侄儿张宗禹率部与陈大喜(三点水加一个喜)部会合,在捻军中有“小阎王”之称。
  对于张乐行的死,苗沛霖和李世忠都感到震撼。两人分别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李世忠动了退隐的念头。为他撑腰的胜保被抓到了京城,他便请曾国藩上奏清廷,说他愿意用自己的官位来赎救胜保。清廷见李世忠玩这种有失体统的把戏,下了一道严旨,加以斥责。
  李世忠虽有意退隐,仍然舍不得放弃既得的利益。他的部将杨玉珍,控制了西坝的所有栈盐,在高良涧设卡,苛收盐税,军民都很愤慨。唐训方派族叔李衔华去劝阻,李世忠不听,唐训方便上疏弹劾李世忠。李世忠照样垄断不误。

1863年,同治二年(8)
李世忠还继续与苗沛霖争夺利益。他们的部属争夺盐船,在洪泽湖开战。李世忠派遣将领到高良涧助战,又担心苗沛霖攻击他设的关卡,领兵驻扎北边的五河。
  天京的太平军于3月下旬渡到江北,攻克了李世忠在九洑洲、江浦、浦口和桥林的左右营垒。李世忠不想离开五河,也不领兵去救,主动请求罢官离营。曾国藩上了一道密疏为他求情,清廷撤掉他的帮办职务和勇号,不予罢官,令他仍然坚守滁州与六合。
  苗沛霖却在玩着另一套把戏。他自从声称投靠清廷以后,表面上宣布解散团练,让勇丁们回家务农,暗中却将部队隐藏在涡河南北,蚕食百姓的圩寨,增葺怀远城,添加兵力驻防。巡抚的粮船在涡河上往来,便会被他扣留。
  苗沛霖的机会也在3月下旬到来。由于太平军和莘县的捻军又渡过漳河,攻打大名,代理提督宝山和成保都因畏葸避战而被清廷罢免。僧格林沁移师山东,抵达济南以东的淄川,攻打起义军。又分出骑兵,派恒龄率领,协助防守大名。
  漕运总督吴棠派部队攻打捻军,沂州、兖州、亳州和汝州的捻军合并在一起,南奔麻城、蕲州和黄州。
  苗沛霖趁着僧格林沁的部队离开安徽,煽动和胁迫各个圩寨,指责僧格林沁杀死投降的捻军首领姜太凌是不义之举。他说,人家向你投降了,还被你杀害,谁还愿意投降呢?
  苗沛霖以此为理由,发兵攻打寿州,捣毁正阳关卡,抢夺民船,从怀远东袭蚌埠,并在蚌埠驻兵。又派兵向西北方推进,把按察使马新贻包围在蒙城。同时从寿州出兵,攻占颍上,杀死知县濮炜。
  苗沛霖的此举,立刻导致连锁反应,捻军各部势力迅速扩张。
  僧格林沁正在攻打淄川,还未得手,清廷屡次催促他攻击苗沛霖的团练,他无法马上起程,只派了一千人南下增援。他对自己的影响非常自信,以为苗沛霖看在他的面子上,还会归顺清廷。他还想争取清廷让他腾出手来以后再去安抚苗沛霖,不过苗沛霖再也不给他机会了。
  4月下旬,凤台知县蔡锷到下蔡劝说苗沛霖投降,被苗沛霖的团练杀害,弃尸于河水之中。苗沛霖增兵防守正阳关,命令藩垲占据三河尖,出兵攻打六安。于是寿州、颍州与霍邱的形势,顿时紧张起来。而舒城和六安一带,又开来大批太平军,与苗沛霖的团练联合起来。苗沛霖号称拥有百万兵力,派人去劝说李世忠,要用正阳关和怀远跟他交换五河。
  李世忠不愿跟苗沛霖做交易,向他的使者讲了一番做人的大道理。苗沛霖便联合太平军和捻军,从六安向东北方长驱直进,攻打定远和凤阳,威胁到李世忠的地盘。
  僧格林沁的部队攻克了淄川,南下邹县,攻击白莲池的文贤教起义军。山东的起义军攻击直隶的深州,袭击广平,刘长佑亲自率部从衡水抗击,起义军返回山东。僧格林沁派苏克金的部队在平原击败起义军,起义军分为五旗,袭击京畿以南。刘长佑又率部在曲周将起义军击败,起义军首领杨鹏岭投降,部众一千人解散。
  5月下旬,唐训方命令秦荣与克蒙额增援凤阳,苗沛霖等各路部队一起返回定远。欧阳胜美率部从庐州赶来增援,苗沛霖等部南下。
  蒋凝学率部增援寿州,轻敌冒进,作战受挫,撤退到九里沟驻扎,然后攻打牛尾冈,攻破三座壁垒。毛有铭率部赶到,两军一起扎营。颍州知府英翰只能遥为声援而已。
  苗沛霖联合捻军从六安攻打定远,欧阳胜美从庐州赶来增援,捻军南撤。
  曾国藩必须兼顾安徽西部和东部。他派遣成大吉转移到三河尖扎营,又令周宽世部转移到六安扎营,为蒋凝学声援。颍州知府英翰领兵攻克了穆圩、张圩和蔡圩。
  安徽东部的湘军攻克了巢县、和州与含山,太平军渡到长江以南,天长与六合平静下来。
  清廷命令刘长佑掌管直隶、山东与河南三省边界对起义军的作战。济南以西的东昌到处都是起义军的根据地,山东巡抚安坐省城,不闻不问。刘长佑便派直隶臬司王榕吉领兵赶赴东昌作战。
  李朝斌和江福山率领太湖水师顺流东下,于6月下旬和其他湘军部队一起攻克浦口与江浦,曾国藩调萧庆衍的部队前去驻防,从此浦口与江浦不再由李世忠的部队戍守。 。。

1863年,同治二年(9)
李世忠发誓要守住五河,抗拒苗沛霖的进攻。苗沛霖加紧对蒙城的围攻,各路捻军协助他作战,涡河南北沿岸,都属于苗沛霖团练和捻军的势力范围,蒙城和亳州之间断绝了音信。
  临淮一带,军粮匮乏,唐训方身为巡抚,主食只能吃到半菽半米,与士卒同甘共苦。
  捻军首领苏老梦和相盘等人率部袭击河南东北角上的永城,西攻安徽亳州,程四坎等人的起义军则攻击河南东部的固始。
  清廷下诏,令李世忠到陈州募集大米,令吴棠从清淮运粮到临淮接济。唐训方得到报告,说淮河南岸的圩寨勒索粮食支助苗沛霖等军,而不顾湘军饥困,便派张得胜和刘明典领兵前去攻击。又派克额蒙率部击退定远的捻军。
  张得胜逼近黑窑扎营,普承尧等部分别驻扎在下洪和李家嘴,以隔断各个与苗沛霖相通的圩寨。
  正在这时,僧格林沁部将讷木津率领骑兵到达宿州,唐训方命令这支部队与英翰所部巡逻龙山与雉河,为张得胜等人的部队声援。
  曾国藩解送二万两银子接济唐训方,袁甲三在亳州与太和募集一千石大米接济湘军,临淮才得以保全下来。
  262
  有人把满族正白旗人多隆阿看成和满洲镶黄旗人塔齐布一样,也是湘军的一员大将。这是因为,他自从1855年6月率领打败了太平天国北伐军的得胜之师南援湖北时起,就一直和湘军并肩作战,对湘军骑兵的创建颇有建树。而且,他一直听从湘军统帅胡林翼和曾国藩的指挥。此外,他的部队中有许多湖南勇丁,也是人们把他列入湘军体系的一个原因。
  多隆阿不仅是一名有勇有谋的军事指挥员,而且是一名能够与士卒同甘共苦的将领。他先后统领一万到两万人,身上却没有珍贵的裘服和华贵的葛衣,家乡没盖房子,儿子也只能穿上旧衣破鞋。他的勤勉、朴素和勇敢,令部属非常敬服。
  当多隆阿率部摧毁回民起义军的根据地羌白镇和王阁村以后,他自己罹患疮痛,不能骑马。部将王万年和傅开德都受了枪伤。他想到省城防御迫在眉睫,命令曹克忠率领乌拉骑兵,兼统瑛棨的七营湘军,驻扎在长安和户县交界处,以保护运粮通道的畅通。他的主力仍然留在西安以东作战。
  5月4日,多隆阿坐着轿子视察前线部队。他见回民起义军的长濠从庞谷庄向东延伸到沙窝,向北延伸到雷化,向西延伸到乔午,绵亘三十里,还有小沟和木城作为辅助工事,知道起义军是决定固守了。
  5月5日到5月7日,多隆阿命令部队拔营进逼起义军营垒。5月8日,多隆阿军逼近濠边,起义军已经在长濠外排列好队伍。两军交手,鏖战不休。多隆阿军夺取沙梁,扎稳脚跟,立下四座营垒,开炮轰击庞谷。
  5月9日,多隆阿亲自指挥各路部队攻击北濠,进取雷化,于5月10日占领雷化。
  5月11日,多隆阿的部队攻拔了木城,突破东濠,以十二营兵力攻击乔午。多隆阿亲自上阵,率领六营亲兵进攻。在攻克庞谷之后,其余部队便顺利地攻占了乔午和孝义镇。这时天已黄昏,多隆阿命令赵希发和陶茂林的部队转移到长濠内侧扎营。部队修筑成壁垒时,已经到了三更时分。
  5月12日,多隆阿的部队已有八个营驻扎在长濠内侧,于是同州一带起义军的势力大为受挫。
  在西安以西,雷正绾的部队也屡战屡胜。多隆阿军所到之处,起义军都遭到沉重的打击。
  5月18日,多隆阿军进攻仓渡。部队修筑炮台,开炮轰击起义军的壁垒。起义军抢修月城抵御。
  5月19日四更时分,多隆阿命令部队带上干粮,与将领们立下军令状:“今天不攻下仓渡,人和马都不要返回!”
  将领们督促部队奋力攻击,血战一整天,终于登上城墙,烧毁营垒,将起义军向北追出二十里。起义军残部被渭水阻拦,许多人在河水中淹死。
  多隆阿留下七营部队戍守仓渡,命令潼关道建造浮桥供部队通过,指望与省城西安连通一气。
  陕甘总督熙麟派部队增援甘肃平凉,中途被起义军击败,知府和英等人战死。清廷责成多隆阿兼顾甘肃的省防。
  多隆阿的部队尽管以骑兵作战为特色,但他的作战风格是稳扎稳打,而不喜欢东奔西突,长驱往返。他的近期目标,仍然是肃清西安周边的起义军。于是他再次调兵遣将。

1863年,同治二年(10)
6月22日夏至,陶茂林和蓝斯明等将领率部渡过渭河,在渭河两岸扎营。苏伦保和常兴阿的骑兵随后跟进。赵希发和朱希广的部队分别在仓渡和高陵扎营,金顺和温德勒克西的骑兵担任护卫。
  6月23日,多隆阿又令金顺的骑兵渡到渭河以南,于6月27日在零口击败起义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