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湘军- 第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其实,自从太平天国建都天京以后,湖南东边的邻省江西,对于这个新兴的政权,和它立誓要推翻的清廷,就成了一个微妙的战略位置。
  太平天国在陌生的江苏省扎下了根,那些来自广西的官兵们,十分怀念故土。他们企图用武力打通与起义发源地的交通。他们有两条途径可供选择,一条是打回武昌,然后经湖南沟通广西。另一条路也要经过湖南,但是可以避开湖北,而从江西进入湘军的巢穴。
  太平军在1853年就开始了深入江西的军事行动。但是,他们在南昌遇到了江忠源部署的激烈抵抗以后,放弃了这个努力,开始集中兵力向武昌进军。
  由于太平军撤离了江西腹地,曾国藩在衡州训练湘军的时候,曾想让他的部队穿过江西,进军安徽和江苏。但是文宗后来又强调湘军增援湖北的迫切性,曾国藩不得不放弃这条进军路线。
  因此,太平军和湘军的将领们,事实上一直在打着江西的主意。
  但是,清廷却没大在意这个处在长江右方的行省,因为京城的谋士们,一味强调湖北和安徽在战略上的重要性,认为只要有水师从长江上游顺水东下,就能一路滔滔,无往不胜。直到江西拖住了湘军东进的步伐,这个省份在这场战争中的重要性,才令朝野上下刮目相看。
  湖南人却始终没有低估江西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因为这个省份与湖南唇齿相依。早在曾国藩的湘军大举出兵时,湖南的谋士们已经预言,湖南必须在毗邻江西的浏阳和醴陵驻扎重兵,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骆秉章的师爷左宗棠也赞同这种看法,只是认为湖南的军力一时还无法办到。
  事实证明了这种预言的正确性。1855年的中国内战,由于湘军无法从江西自拔,主要在湖北、江西和江苏三省进行。而战争双方在江西的绞杀,使这场清廷以为很快就可以结束的战争,朝着持久战的方向发展。
  这一年,太平军的势力席卷湖北和江西,湖南的清廷官府感到了来自北面和东面的压力,开始急切地操练后备湘军,倾尽全力从军事和经济上支援江西。后人总结这段历史,认为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而湖南巡抚骆秉章和他的师爷左宗棠的作用,就在这时凸显出来。
  80
  1854年年底,当湘军把太平军挤出湖北以后,湘军大部队终于踏上了江西的土地,面对着顽强的九江。
  九江是江西的一扇大门,北枕滚滚长江,南负秀丽匡庐,西通湖北四川,东接安徽浙江。九江的湖口,又是鄱阳湖的大门。这个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对于在东海之滨扎根的太平天国来说,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战略要地。
  湘军与太平军在江西的几年恶战,以九江的攻防战拉开序幕。
  九江周边的战斗,从1854年年底,延续到1855年。元旦那一天,塔齐布、罗泽南和彭玉麟的部队,向孔垅驿发起了攻击。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1855年,咸丰五年(2)
孔垅驿南通小池口,东临龙感湖。太平军在西面、南面和北面修筑了土城。塔齐布从西南路进攻,命令部队搭起人梯,跃入城内,大破守军。
  罗泽南分兵抄袭街口的太平军。太平军被迫返回壁垒。罗泽南步步进逼,攻破壁垒,太平军撤向小池口,分兵奔向湖口,与九江形成犄角,以图死守。
  这一仗,湘军以五千人击败两万太平军。
  李孟群和彭玉麟的水师于新年第二天在小池口将太平军击退,把洲上的太平军壁垒和船筏全部烧毁。湘军水师继续东进,进驻湖口城外,在梅家洲击败太平军。
  太平军将沿江各营全部撤走,渡江力保九江。
  湘军占领了长江北岸,形成了对九江的包围。石达开调集兵力保卫湖口,力图维护与九江形成的犄角态势。彭玉麟等人的水师扼守江面,与太平军相持。
  塔齐布率部渡过长江,来到九江城下。罗泽南率部进军盔山,遏止从湖口西援的太平军。
  湘军从孔垅驿开拔后,四十四岁的太平天国冬官丞相罗大纲从江西湖口率领一万人开来,重新占领孔垅驿。
  1月6日,时令小寒,罗大纲所部从孔垅驿向小池口反攻,被罗泽南所部击退,北撤濯港。李孟群的水师在湖口与太平军交战,获得胜利。
  1月10日夜间,湖口太平军点燃船只,放驶到外江,焚烧湘军战船。李孟群命令船队列阵等待,火船到来时,用钩子把它们拉开,火船无法接近湘军船队。
  1月11日,湘军攻打濯港。当晚,罗大纲派兵袭击罗泽南大营,湘军训字营将领唐训方巡营惊觉,叫醒部队,起而抵抗,将太平军击退。
  1月12日,湘军再度进攻孔垅驿,四十六岁的唐训方率领猛士,搭人梯登上高墙,各路部队趁机掩杀,烧毁太平军壁垒。
  湘军水师乘胜直逼九江,在城下扎营,缩小了包围圈。江上城内,两军隔墙相闻,太平军在城内活动发出的声响,传到了湘军的战船上。
  这时的湘军,由于屡战屡胜,部队贪战,陆师仿效水师,军士们自夸敢于冒着炮弹冲锋,对着利刃猛扑。塔齐布身为大将,竟然频频独身陷阵,被石头砸伤。
  湘军水师总在太平军的营垒之间穿梭,炮弹落在船舱内,军士们就把炮弹扫到江里,毫无退却的意思。
  塔齐布率领的陆师南渡以后,驻扎在九江的南门,每天仰攻城墙,军士伤亡不断。
  罗泽南所部从白水南渡,把太平军追逐到九华山,烧毁两座壁垒。
  1月14日,湘军进攻九江西门,三次攻击都被太平军打退,伤亡惨重。
  1月18日,曾国藩亲自指挥部队对九江发起全面进攻。塔齐布进攻西门,罗泽南和李续宾进攻东门,彭玉麟和邓翼知的水师从桃花渡登陆,攻打九华门。杨载福和李孟群封锁长江江面,拦截从下游赶来增援的太平军,并堵住北门。
  东门外的太平军出战,与湘军稍一接触,便佯装败退。罗泽南的部队被引诱到火炮的射程范围内。城墙上火炮齐发,木石纷落,湘军将士成片倒地,屡次抢登城墙,都不能得手。罗泽南无奈,只好下令退兵。
  猛将塔齐布在西门也遭到了顽强的抵抗,部队伤亡惨重。太平军为了报田家镇之仇,仗着九江城墙异常坚固,发挥强大火力,用重火器狠狠地射杀湘军。参将童添云攀上城堞,中炮身亡,军士伤亡两百多人。
  在此之前,湘军从未遇到太平军如此顽强的抵抗,士兵们不顾塔齐布挥刀斩杀,只顾抱头鼠窜,卷旗逃命。
  彭玉麟和杨载福的两路水师,也遭到猛烈的抵抗,无功而返。
  各路将领向曾国藩报告:无法突破太平军的坚强防线。他们建议用一部分兵力继续攻城,大队人马绕过九江,进攻湖口县城及长江中的梅家洲,扫清太平军在九江外围的壁垒,将九江城孤立起来,再作打算。
  曾国藩决定采纳这个提议,暂时不攻最坚强的城防,而去攻打太平军防守的薄弱部。他留下塔齐布的部队继续围攻九江,派罗泽南和李续宾等人率部进攻梅家洲。
  81
  曾国藩定下攻打梅家洲的决策时,胡林翼已经率部从瑞昌来到九江城外。曾国藩决定让他的部队参加梅家洲战役。
  湘军兵分两路,胡林翼和罗泽南带领六千名湘军和两千名湖北绿营兵,从陆路进攻梅家洲,彭玉麟和杨载福率领水师攻打湖口。

1855年,咸丰五年(3)
陆师于1月23日向梅花洲发起攻击,获得小胜,但付出了死伤几百人的代价。彭玉麟的水师战果更大,击毁了太平军设在鄱阳湖口的木栅。
  梅家洲是一个狭长的沙洲,长约四十里,宽约五里。长江的主航道在它的南面,它的北边江面狭窄,大船无法通过。石达开为了防止湘军水师从南面的主航道进攻,早有防备,派罗大纲率一万人过江驻守梅家洲,在洲上修筑碉堡,架设火炮,封锁江面,还将上一年在吴城一战中缴获的清军江西水师的几百艘战船,装上沙石,沉在鄱阳湖口,堵塞了江路。
  罗大纲在湖口城外修建了两座木城,高度与城墙相当,上面有三层炮眼,周围密排枪眼。营外十多丈的范围,埋了木桩和竹签,工事比武昌和田家镇更为坚固。此外还挖掘了几道壕沟,安设了地雷,壕沟上面用粗木横斜搭架,木头上还钉了铁蒺藜。
  石达开还不放心。当他得知湘军已对梅花洲发起攻击,便派白晖怀率领三千人埋伏在湖口县城西面五里处的盔山,等待湘军再次到来,钻入罗网。
  1月24日,彭玉麟等人率部攻击湖口太平军的筏子,在付出大量伤亡的代价之后,达到了攻击目的。
  太平军拼死抵抗。他们的筏上修建了木楼,军士们凭楼开炮,木楼坍塌,有的飞到了江水里。太平军泅水撤离,表现得坚强勇悍。
  1月27日,罗泽南和胡林翼再次攻打梅花洲。
  罗泽南在九江城吃了败仗,此时求胜心切,催促部队开炮轰击,架设云梯登城。
  湘军远道而来,部队疲惫,太平军以逸待劳,在力量上就占了优势。他们出城迎敌,分两路围住攻城的湘军,罗泽南只好将部队分成两路应战。激战犹酣时,埋伏在盔山的三千名太平军突然杀到,湘军猝不及防,大败而逃。
  此后,太平军频频主动出击。每到夜色降临,湘军就要提防太平军偷袭。罗泽南连续几天彻夜难眠,大家听了,都为他感到心寒。
  文宗早就担忧湘军孤军深入,会遭不测,屡次下诏,命令杨霈和陈启迈,把臬司、都统、副将等军官及安徽各路兵马,都调归曾国藩差遣。湖北和江西的部队已不够用,安徽的部队也无法与湘军会合。湘军孤军深入后,才谋划取胜的良策,似乎已经晚了。
  长江上的水战也开始对湘军不利。彭玉麟的水师冲进了罗大纲精心设置的圈套,陷入了梅家洲北面的浅水道。太平军在洲头用几百条战船拦截,洲尾有上百门大炮封锁,湘军水师腹背受敌,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