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湘军-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湖南的驻军没有抵抗太平军,钦差大臣赛尚阿却不敢玩忽职守。他于7月17日移驻永州,集结两万多人的兵力,在道州围攻太平军。他还送出书面命令,让鲍起豹返回长沙布防。
  在清军逼迫下,太平军继续南下,于7月24日攻占江华,杀死知县刘兴桓。
  太平军经过江华时,未来的湘军名将王德榜还是个十五岁的监生。这个商人的儿子在江华的石排随哥哥王吉昌散发家财,编练乡勇,到宁远和道州一带与太平军作战。但是,这支乡勇兵力太少,无法阻止太平军的推进。
  洪秀全的部队从江华转向东北方向挺进,于7月29日攻占永明,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江永,又于8月13日占领嘉禾,并于第二天占领蓝山。
  8月15日,太平军攻占桂阳州,知州李启诏在逃跑中毙命。江忠源的楚军追赶太平军,前锋把总邢虎臣阵亡。江忠源麾军跟进,率先赶到州城下,抵抗太平军,获得小胜,但未能阻止太平军进入城内。
  不过,太平军无法在桂阳站住脚跟,弃城而去,军锋直指湘南重镇郴州,楚军继续尾随。
  8月17日,太平军攻占郴州,杀死知州孙恩保,焚烧学宫,毁掉孔子牌位。这里的许多煤矿工人加入了太平军,洪秀全以他们为基础成立了土营。
  郴州是通往广州的要冲,商贾辐辏,城中有几千匹驮货的骡马,为太平军提供了大批给养。
  江忠源率楚军与其他清军部队在城外扎营,堵住三座城门,与太平军相持一个多月。
  太平军进入湖南之后,清廷连失州县,皇帝震怒,下诏罢免骆秉章,任命江苏人张亮基为湖南巡抚。但是,张亮基接到任命时,还在云南永昌府任上,不能马上履行新职,骆秉章还得站好最后一班岗。清廷同时惩罚的还有弃守道州的浙江人余万清,下令将他逮捕治罪。
  在家乡丁忧的前任湖北巡抚罗绕典,正值除服,清廷命令他办理湖南军务。他于6月份来到长沙。当太平军杀进湖南以后,清廷叫这个五十九岁的安化人统领军队,在长沙指挥对太平军的防堵。
  罗绕典是个公认的清官,曾经深为林则徐器重,在湖北巡抚任上曾经拒绝盐商几万两银子的贿赂。
  他来到长沙以后,盘点绿营驻军,发现长沙城防兵力只有两千多人,外加三千多名乡勇。到那时为止,骆秉章还没有采取必要的城防措施,而总督程矞采则因为要部署衡州防务,不肯来长沙坐镇。 。。

1852年(咸丰二年)(6)
骆秉章被革职以后,倒是警醒了许多,连忙和罗绕典商议,但他们对于兵力的部署各执一端,决定下来的只有两件事:在南门修筑土城,北起白沙街,南到大椿桥。另一件事就是禁止谣言。
  江忠源率部抵达郴州城外以后,再次向上峰进言,说清军跟在太平军后面追得越急,太平军在前方攻陷的城市就会越多,还是应该集结兵力将太平军歼灭。但是,主持战局的清军统帅都听不进这个小官的良谋,致使太平军的势力日益壮大。
  太平军攻占郴州之后,一时没有决定向何处进军。直到8月25日,洪秀全才决定将位置向北移动一百里,进军永兴。
  楚军抵达郴州后,江忠源约总兵和春从石子岭暗出奇兵,拦在太平军前面,但和春的部队又未开到,无法拦截太平军北进。
  萧朝贵所部于8月28日开进永兴城,杀死知县温德宣。太平军留下一万兵力驻防郴州,大军全部移师永兴,接着按兵不动。
  14
  自古以来的军事评论家,无不强调地理位置和地形的重要性,以及财力的强弱对于军队战斗力的影响。在北方王者霸气的时代,处于洞庭湖南边的湖南,在地理上与逐鹿中原的军事行为毫不相干。到了清朝,湖南的财富,在全盛时期才抵得上江苏一带的一个大县,官府的财政收入,在直辖省份中居于下等。这样一个并不丰裕的省份,要蓄养大量的地方武装,不仅清廷不会允许,在财政上也是办不到的。
  因此,湖南自从设立郡县以来,在军事上从来未曾领先于全国,朝廷也未曾在这里驻扎重兵。唯独清朝有一个例外。清廷为了防止贵州的苗民起义,将行省迁移到长沙,恢复汉朝的制度,管辖十六个大城,同时在镇筸大量驻军。因此在镇筸一地,有不少精兵出征四方。
  所谓镇筸,就是湘西的凤凰。凤凰这个地名,出现于明朝隆庆年间。当时,在距今天的凤凰县城六十里处的凤凰山,朝廷设立了驻军的军营,沿用山名,称之为“凤凰营”。那时所建筑的城池,也并不叫“凤凰”,而是叫“镇筸”。
  镇筸城修筑于1554年。那一年,为了严防镇溪和筸子坪两地的“苗乱”,原本驻扎在五十里以外麻阳县的参将孙贤,移驻五寨司城。这个五寨司,相当于现在的县级政府,管辖的地区被简称为“镇筸”,也就是今天的凤凰县沱江镇。镇溪就是今天凤凰县的东北区域,而筸子坪,则是今天凤凰县的西北区域。
  参将到任,把镇筸土城改修为砖城,开了四扇城门,门上都有城楼。
  1700年,清廷将此处改设凤凰厅,名称变了,营变成了厅,但军营的实质没有改变,还是一座驻扎边防军的要塞,而且级别大为提高,一变而为内地一个大的军事特别防区,成了清朝在当时整个湘西的军政中心。
  此后,清廷陆续在这里设立辰沅靖道和辰沅永靖兵备道,都是湖南省直接派出的相当于副省级的政府机构。常驻官兵多达一万六千至二万七千人,驻军被称为“筸军”。
  这支军队,是湖南最有战斗力的军事力量。不过,它属于清廷的编制,湖南并没有一支威武的地方武装。
  因此,历朝以来,湖南都不是一个穷兵黩武的省份。湖南的不少地区民风尚武,但这种蕴藏于民间的武力,大多数只是为了自卫。
  湖南人的主流生活方式,是在耕读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湖南人惟耕与读,衣暖饭饱,知书达理,心系天下,过着平静而安分的田园生活。
  太平军进入湖南,打破了这片土地的平静,但也只是如同一股旋风,一扫而过。一些湖南人加入了太平军的行列,跟随起义部队继续北上。清军没有力量把太平军困在湖南,太平军也无意于在这块并不富裕的土地上扎根。因此,战火在湖南燃烧的时间并不很长。但是,无论是太平天国还是满清朝廷,都没有预料到,在短短几个月内从湘南烧向湘北的这股战火,已经点燃了许多湖南士人心中求取功名的火焰。他们效仿江忠源,陆续地开始准备投身于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而不管这场战争的持续,是在湖南还是在外省。
  太平军进入湖南还不到一个月,这种迹象就已经显现出来。
  15
  大约在太平军占领道州的前后,在距离道州七百里以外的湘乡,设馆授徒的理学先生罗泽南,已经无心于本业,而在侧耳倾听太平军进军的步伐。他认为广西的那些造反者极有可能打到他的家乡,于是提倡乡人举办团练,保卫家园。

1852年(咸丰二年)(7)
罗泽南并不是一个沉不住气的人。这个出身于贫寒之家的书生,历尽了人间凄苦,尝够了悲情别离,但他始终保持着平和的心态,清贫乐道,敦厚宽容。他心里只牵挂着一件事情,那就是在人世上走这一遭,一定要建功立业,否则无异于枉过一生。他说,他不担心家门多灾多难,唯恐学问不能脱俗入圣;他不担心没有本领养活自己,唯恐没有本领贡献于社会。
  因此,当他听说江忠源带兵抗击太平军,取得了功名,他就再也坐不住了。
  湘乡知县朱孙贻对这位布衣学者礼敬有加,而且十分赞同组建地方武装保境安民。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练武运动,在湘乡县拉开了帷幕。
  罗泽南对时局军情的热心,已经改变了他的命运。他日后注定要成为湘军的一员大将。无情的战神,将会用刀枪置换他手中所握的书本和笔杆。
  罗泽南不仅自己热衷于举办团练,还动员他的好友与门生一同参与。他的诸多弟子中,以时年二十八岁的王錱对兴办团练的热情最高,并且一上手就表现得非常内行。这固然是他熟读兵书的结果,但他具有过人的才智和军事天赋,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王錱给县令朱孙贻上书,请求编练民兵抵抗太平军。当时正值清廷下诏命令湖南和湖北举办团练,他的申请立刻得到了批准。
  朱孙贻不仅是个头脑清醒并且勤勉能干的知县,而且也是个团练迷。早在1850年,他出任湘乡知县以后,就曾召集刘蓉和王鑫等人,向他们鼓吹,想要保卫家乡,就非团练乡兵不可。从那时起,他就积极地开始建立地方武装。
  因此,现在他不仅首肯大规模举办团练,还给罗泽南和王錱提供积极的支持。他训斥那些不愿掏钱的乡绅,说他们是一群愚民,苟且偷安,忘了巨祸即将临头,犹如小孩有病,却害怕苦药,不肯服用。他甚至威胁那些抗捐闹事的乡绅,要对他们妨碍公务的行为处以重罚。他还抓了几个胆敢非议团练的人,给予轻度的惩处。
  朱孙贻代表官方下令设置保甲,要求练团练族,制定团练操习章程十二条。于是,湘乡的团练,得以顺利地组建。
  罗泽南和王錱在组建团练部队的初始,就仿效江忠源的做法,定下了一个原则:带兵的是读书人,而勇丁必须是朴实的山农。散兵游勇、老兵油子和市井无赖,一概不收。这个原则的确立,为湘军日后的纪律和战斗力提供了保障。
  什么叫团练?按照王錱的解释,团就是团拢一气,彼此相救,生死相顾。练就是练兵器,练武艺,练阵法,尤其要练胆,而练胆必须练心。胆有大有小,心则人同此心:人人都想保全身家性命。但是怎样才能自保?只有打击盗贼。而要打击盗贼,就必须操练。然而一个人的力量太小,而盗贼却是很多人聚在一起行动。百姓要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