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律,十个梁孝王也该被杀了。可是对这位宠爱他的皇帝来说,梁孝王一切都是对的,错都不在他身上。于是,领会圣意的办案人员到了梁国,“识大体”地把梁王谋反证据一律烧掉,回来后回复景帝说:“梁王没有参与此事,这只是他的喽罗某某某、某某某等人的所作所为,我们已经把他们杀了。”
景帝——韩非子研究对象中的病患之一——听后大松一口气,高兴地说:“我就知道是这样的。”而病患之二窦太后听说后也马上从病床上坐起来吃饭,创造了疾病治疗史上的奇迹。
史书上讲到这里时,语重心长地说:“所以说不通经术,不知古今之大体的人,不可以担任三公及左右近臣的职位。”——其实,他们以为自己在解剖社会,实际上他们只是在解读病患的思维模式而已。而这些,韩非子早就做过了。
大钻戒
一直不明白戴大钻戒的人的心理——这东西又累赘、又碍事,还容易招贼,以前还听说有人戴着大钻戒擦玻璃,不小心摔下来,钻戒挂在窗户上把手指都给挂掉了。要说是为了炫耀财富吧,这其中有些人家里其实又不是很有钱,那么他们戴这个,究竟有啥好处呢?
后来有一天,我忽然就明白了这里面的道理——原来这大钻戒不光是为了好看和拽,是有用处的。
刘邦当皇帝的时候,立自己和吕雉的儿子刘盈做太子。后来宠上了妃子戚夫人,就想废掉太子,改立和戚夫人生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吕雉听说后非常恐慌,就找来张良,逼着他给想办法。张良推辞不过去,就给她出了个主意,让她给刘盈戴大钻戒。
这大钻戒是什么呢?就是刘邦当做宝贝,却又一直得不到的四个老头,号称“商山四皓”。由于世间有传言说他们很有才气又有贤德,也就是公认为宝;而这四个人听说刘邦爱骂人,就不愿意归附,一气跑到深山里躲起来,不愿意做汉朝的臣子,也就是常人得不到。又好又得不到的,那不就跟大钻戒一样烁烁放光么?谁能拥有它,那当然身价也就与众不同了。
张良给刘盈出的主意,就是让他想办法得到这四个宝贝。于是太子“不吝惜金玉财宝布帛,写封信,措辞谦恭有礼,派出舒适安稳的车辆,加上能言善道的辩士,去诚心诚意地坚邀他们”,终于把他们请到了太子府供养起来。
这四个老头,有什么实际作用么?他们“辅佐”太子期间,没有教太子什么本事,也没帮太子解决什么问题,只在刘邦有一次要派太子去出危险的征时,出了个主意让吕雉去哭诉——这是人都会,算不得什么妙计。
他们唯一的也是决定性的作用,发生在一年多以后。一次宫中举行宴会,摆出酒席,太子侍候在旁,四个大钻戒跟着太子——为了这一天,他们都做好了准备。
这四个年龄都在80岁以上,胡须眉毛都是白色的,穿着打扮非常与众不同的老头太扎眼了,又是集体出现,全场全看他们了。刘邦自然也会注意到,并马上产生好奇心,就问他们是干吗的。这四个人上前报出了名字: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看看这名字起的,透着闪闪发光)。刘邦吓了一跳,问:“我找了诸位好多年,诸位一直在逃避我,现在为什么跟我儿子来往呢?”四个老头于是夸了一番刘盈。这个大钻戒的炫耀,到此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自己想要而得不到的宝贝,儿子竟然可以持有,刘邦立刻高看了儿子,废太子一事,从此也就不提了。
钻戒的作用,不光是满足虚荣心,还有提高身价的奇效,这对那些有价值却尚未得到别人认识的,或是没什么价值希望显得有价值的人来说,真是居家旅行的必备良药。
当然,也不一定非得是钻戒,从功效和特点推广开去,只要是持有大家都公认是好东西,却很难拥有的那些东西就可以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干活的人越多事情越难办
《史记》记载,朝鲜在先秦时期是燕国属地,朝鲜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是汉朝初年从中国逃过去的燕国流亡者,核心名叫“满”,姓氏不明。由于长期脱离中央,还不断接纳汉朝逃亡人员,杀汉朝使者,到汉武帝的时候,也就是朝鲜领导传到一个叫义渠的人手里时,中央决定派兵攻打朝鲜,夺回领导权。
本着人多力量大的原则,汉武帝派了一个楼船将军杨仆率领5万军队渡过渤海,左将军荀彘率领又一批人从辽东郡出发,两面夹攻。但两军的第一战都失利了,中央临时改变策略,派一名使者去和谈。谈得挺好,义渠答应带人投降汉朝,但在投降路上,却被左倾冒险主义者荀彘拦截,第一次和谈失败。
然后两个将军就继续围攻,一个在城南边,一个在西北边,连攻了好几个月都没有拿下。此时义渠也打疲了,又生降心,决定找一个好说话的进行和谈,他选了杨仆。
杨仆是一个久在外面吃苦卖力干重活的人,之前刚被派到南边打南越,人马马上又拉来打朝鲜,士兵辛苦非常,伤亡很多,杨仆自己心里也很愧疚,所以早有议和的想法,于是和义渠一拍即合。但皇上派来打仗的是俩人,他一人毕竟不能独自做这样大的决定,因此一面谈条件,一面准备材料好向上汇报。此时,左将军荀彘——皇上面前的红人,怀着打胜仗的美好心愿,不断催促杨仆约定日期共同进攻,杨仆只好拖着。
一个想战,一个想和,两个一把手的分歧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只能以一个打倒另一个来解决。这场路线斗争中,离中央近的荀彘成了胜者。当中央派特派员公孙遂来指导工作时,荀彘马上找到他进行了一番秘密谈话,指出了杨仆右倾投降主义的严重错误,并表达了对杨仆可能是叛徒的怀疑,焦急地说:“同志,到了这种地步还不制止他,恐怕会变成大祸啊,革命队伍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特派员公孙遂深表赞同,马上用天子所颁的符节召杨仆来开会,杨仆一进大营就被逮捕,全部军队由荀彘接管。
荀彘接管部队领导权后,发起了猛烈进攻,朝鲜领导人义渠和谈不成,只好拼死抵抗。过了一段时间,处于战争劣势的朝鲜领导层发生分化,一名领导人刺杀了义渠来投降,而另一名领导人接过义渠的革命火种继续与汉朝官兵斗争。又打了很久,抵抗不了的朝奸杀了义渠的接班人,投降了汉朝,朝鲜终于被平定,成为汉朝的一部分。
本来该在一年前结束的战争,由于两名领导人的路线斗争,平白多拖了一年,无论敌我,死伤都多了很多。中央也意识到了这个错误,在战争结束后,一一进行了清算。特派员公孙遂指导不利,诛杀;荀彘作战时争功、嫉妒、思虑乖戾,弃市;杨仆在路线斗争之前未能与荀彘友好协商共同作战,导致士兵伤亡过多,死罪可免活罪难饶,剥夺财产成为平民。
所以怪不得常委也要排座次,因为没有核心时,就是容易出现路线斗争啊。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老庄哲学观是这样炼成的
西汉时期著名的盛世——“文景之治”,指的是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经济增长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的情形。这段广受赞誉的时期政府奉行黄老哲学,崇尚无为自静、顺其自然的思想,这种思想来自于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她爱读《道德经》,“不喜儒术”,她的儿媳窦太后也是如此,两个母亲影响了两个孝顺儿子,使杀伐多年的汉朝终于有了一段清静的日子。
两个太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哲学思想?纵观她们俩的一生,不得不得出这样的结论:都是命苦造成的啊。
薄太后生于秦朝,母亲是前魏国王室成员,父亲是秦朝王宫内的织造小吏,她是他们的私生女,长大后嫁给了另一名前魏国王室成员魏豹。秦末时候天下大乱,诸侯纷纷割据自立,魏豹也自立为魏王,跟着刘邦一起打天下。有一天有个知名半仙给薄太后——那时还叫薄姬——算命,说她以后会生天子,是太后的命。魏豹一听大喜,以为他自己顺理成章地是天子的爸爸,就摆脱刘邦自己单干,却被愤怒的刘邦给灭了。
魏豹被灭,他的姬妾都被送进了刘邦宫里做纺织女工,薄姬也在此列。一日之间从贵妇到民工,还没等她接受这个不幸的命运,好运又来了。刘邦视察纺织车间,挑选了一些姿色不错的进了自己的后宫,薄姬就是其中之一。
可惜的是,进了后宫并不等于上了天堂。后宫佳丽那么多,薄姬连见一面的机会都捞不着。过了很久,两个受了宠的姬妾在背后议论薄姬,并且嘲笑她,被刘邦听到了。刘邦一时同情心大发,当晚就临幸了薄姬一次——这也是薄姬此生最后一次性生活。也不知道怎么就那么寸,这一夜,她就怀了孕,生了儿子刘恒。
没有性生活是件不幸的事,谁想到这个不幸竟也能转为幸事。刘邦死了以后,所有受宠的姬妾都受到了刘邦大老婆吕雉无情的报复,杀的杀关的关,最得宠的那个干脆被砍掉手脚、挖去眼睛、熏聋耳朵、灌下哑药做成了“人彘”——令人发指啊!他们所生的儿子,也先后被吕雉弄死了好几个。而薄姬因为没招刘邦待见,得以逃脱吕雉的嫉恨,跟着她的儿子被送出宫,到边疆代国做王爷和王太后。远离*的薄姬虽然没有性生活,但儿子孝顺,又受当地人民爱戴,过得还算快乐。
若干年后吕雉也死了,刘邦儿子死得差不多了,需要立新君的时候,文武百官都想起了这个不招人不惹人的皇族,就把刘恒找来当了皇帝,薄姬也因此成了太后。
前前后后起起落落,富贵悲惨转瞬变幻,换谁不得问苍天啊?不得感慨点背不能怨社会命苦不能怨政府啊?再积极奋进天天向上的人,都得信仰老庄,认为人生如梦世事无常了。
她的儿媳窦太后就更别说了,她本是侍奉吕雉的一个宫女,后来一干宫女被遣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