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血路:太平天国往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通天血路:太平天国往事-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穴地攻城,即以地道攻打坚固的城池,自古已有此法,中国最早系统论述城市攻防战术的是墨子,墨子总结攻城战法为临、钩、冲、梯、堙、水、穴、突、空洞、蚁傅、车贲■及轩车等十二种。其中穴,指以地道作业破坏城墙,为攻城部队开辟通道的战法。但墨子时代的穴地攻城,是开挖地道潜入城中,极容易为敌所制,应用并不广泛。到了明清时代,火药得到大规模使用,穴地攻城战术演变成挖掘地道至城墙下,掩埋地雷炸城,“掀翻钜城,如揭片纸”。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总兵杨芳攻陷天理教叛军据守的河南滑县城,便是用此法。但使用仍不普遍,攻城军主要还是倚靠炮火和云梯。太平军缺乏重炮的火力支援,又不能制造大型攻城器械,所幸部队中矿工不少,擅长土工作业,才开始普遍地使用地道攻城。由于太平军穴地攻城的广泛实践,这项战术得到广泛运用,到了战争中后期,湘军也几乎全靠穴地攻城,直至李鸿章淮军改用西洋开花大炮轰垮城墙的战术,穴地攻城才退出历史舞台。
  地道攻城的方法,通常是在城几里之外选择隐蔽地形,在敌方肉眼所不能及的地方,挖掘巨洞以为入口,开挖地道。地道开掘需要非常有经验的矿工,使得地道能够精确地挖到城墙根,然后在城墙根下挖一大洞,埋上炸药并引爆,将城墙炸垮。攻城部队从缺口冲入,攻克城市。或者将城墙炸塌一角,引敌人尽数前往缺口围堵,攻城部队则从防御薄弱其他地段登城。还有一种双层穴地攻城战术,是为了对付名将江忠源而创设的,地道开挖两层,先引爆第一层,清军蜂拥前来,围堵缺口,这时再引爆第二层,庐州即被此种战术攻克。穴地攻城极为有效,不过在长沙围城时,左宗棠想出了破解穴地攻城的妙招。湘军围天京,李秀成又想出了另一克制穴地攻城的绝活,但很快被曾国荃想到了改进的办法。这些绝招后文将有提及。
  又说太平军在桂林实施穴地攻城,挖了一个多月,才猛然省悟桂林是喀斯特地貌,无法实施穴地攻城战术。太平军开挖地道,经常挖到地下河流或者地下湖泊,士兵淹死不少。好不容易挖到城墙根,却绝望地发现桂林城墙下都是巨石块,怎么也挖不动,只得作罢。“桂林城根多坚石”,“掘之累旬不能入”(《武昌纪事》)。
  太平军在桂林多日,始终不能破城而入。又听城内百姓说“仓库空虚,粮草匮乏”,打进去也捞不到什么,于是杨秀清下令放弃攻城,咸丰二年四月,桂林围解。
  太平军在“湍急的丽江边扎营,一边修整部队,一边抓捕大量船只,以补充他们撤离永安时在■江舍弃的大量舰船。在围攻桂林期间,太平军发展战略和后勤补给技艺,使自己成为一支水上和陆上力量都很强大的武装。几个星期里太平军搜集到了四十多艘大船。他们将储藏的军需、粮食、洗劫来的金银珠宝财物及无战斗能力的妇女儿童统统安排在这些船只上”(史景迁《洪秀全与太平天国》)。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血染天堂路(3)
在水面负责阻击的清军是张钊所部“大头妖”。张钊原来是天地会的“艇匪”,一度投奔过太平军,最后被清廷招安,成为广西清军水上最主要的战斗力。张钊并不打算认真消灭太平军,保留洪秀全的存在,他将拥有更多升官发财的机会。因此,太平军虽然布置强大的火力对付张钊的“大头妖”,但终于两军无战事。太平军以金银财物贿赂张钊,于是张钊放纵太平军大队人马安全离开。
  太平军水陆并发,沿湘江而下,约在四月十五日抵达全州。太平军无意攻取全州,打算和平过境,迅速摆脱追兵,全州守军也不敢出城挑衅。太平军前队已过多时,不料全州一炮兵看见后队有一黄轿,知道是太平天国的巨头,忍不住放了一炮。这个炮兵确实是一个神炮手,仅一炮即命中黄轿,重伤轿内的南王冯云山。太平军全军愤恨,已过境的前队纷纷开回,定要血洗全州。太平军在城外江西会馆内开掘地道,炸塌城墙二丈有余,冲入城内,将城内官兵尽杀。
  据清人的记载,太平军曾在全州屠城:“全州破,贼屠之,男女死者六千四百余人”,“积尸塞途,三日不尽”。如此赤裸裸的污蔑,自然又待我国历史学家来拆穿其谎言。据考证,清廷对太平军的污蔑最大的破绽在于,战前清军已经开城让百姓逃出,城内百姓只剩下一千多人。守城清军才四百,先前出城的百姓肯定都已安然无恙地从太平军严密设防的阵地穿行离开,怎么会有六千人遭到屠杀呢?足见屠城一说,纯属污蔑,何况当地的地方志中节烈人物名单里也没有多少人是被屠杀的。郦纯先生又进一步论证说,清军战后只点齐一千多具尸体,其中有七八百人是清军士兵,可见没有多少非战斗人员被杀,而且那些没有出逃的人,“是反动透顶与太平军为敌到底的反革命分子,即太平天国所谓‘妖’的一种,依太平天国法令在格杀之列”。因此全州并无屠城事件,对于清廷无耻的污蔑,我们不可不辨。
  太平军在全州修整,打造征集船只二百有余,水师实力增强,陆军也因天地会部队来投,得到极大的补充。太平军积极准备进攻长沙,此时志得意满的他们还不知道,最可怕的敌人江忠源正在蓑衣渡严阵以待。
  

喋血蓑衣渡(1)
蓑衣渡是湘江上的一个渡口,在全州城东北,行陆路才十里,行水路则有十二里。过蓑衣渡五十里,即可经黄沙河水路进入湖南。蓑衣渡口大树参天,无数灌木错落其间,东岸重山叠嶂,仅有羊肠小道通行;西岸有沙滩突出河面,河床极为狭窄,兼之湘水在此急转向东,因此水不深,水流却甚是湍急,行船十分危险,更是兵家必争之地。
  太平军如能偷越蓑衣渡,就会立刻进入湖南境内,江忠源自然要竭力阻止兵火在家乡蔓延。江忠源先向上级提供其精心设计的歼灭战计划,被清军统帅部认为不切合实际而遭到拒绝。清军与太平军血战年余,损兵折将,心里早把太平军当成不可战胜的敌人,对于太平军向湖南的挺进,不过尽人事听天命,消极应付差事,完全不信江忠源可以主动出击,一举全歼太平军。
  “最妙敌人渡江去,诸君犹作枕中眠”,湘、桂边境的两万清军,均是久战疲弱,胆战心寒之辈,举措茫然而麻木,如数万行尸走肉。江忠源满腹韬略,奈何手无权柄,数万大军皆不为其所用,只得对着湘水用邵阳话骂一声,“烦操!”
  江忠源再到蓑衣渡查探地形,发现时已值初夏,江水暴涨,水势更见湍急,伏击极易成功,一时间雄心万丈,决定甩开清军自己单干。江忠源自永安告病回家,已将其统率的楚勇扩充至八百人,加上听其调唤的刘长佑军,约有千余兵力。楚勇经江忠源调教,技艺精熟、奋勇敢战,虽仅千人,隐隐有数万人之功。江忠源将蓑衣渡沿岸大树伐倒堵塞江流,赶制大量木桩钉入河底,阻断蓑衣渡水路,又将楚勇尽伏于西岸。江忠源兵力甚少,无法顾及东岸,请兵于和春,不许。江忠源心知诸将皆不敢孤军悬于东岸,挡太平军兵锋,于是改请求调拨数百兵勇,由自己统率驻扎东岸,西岸楚勇交弟江忠■统率,和春等人也不许。江忠源又期待猛将张国梁赶到设防东岸,张国梁军却迟迟不至,万般无奈,江忠源只得专心在西岸伏击,心里暗自把和春等人祖宗十八代问候了个遍。
  冯云山先其大军查探沿途地形,也发现蓑衣渡附近江流湍急,两岸树木参天,容易被清军伏击,提议步兵于湘水两岸先行开道,其余部队、家眷和辎重则装在舟船内跟进。洪秀全否决了冯云山的提议,认为步兵先行太耗费时间,会延误攻打长沙,决定全军都乘船顺湘水而下。将所有的部队装进没有自卫能力的民船运输,没有岸基步兵和战船的保护,遇到敌人袭击无异于自杀,洪秀全的这项作战方针和二战时苏联人把坦克装在火车上坐待德国人的炮火轰炸一样愚蠢。
  咸丰二年四月十八,太平军全军万余人,乘数百条船到达蓑衣渡,被江忠源设下的大树、木桩阻住去路。未及登岸,江忠源督楚勇以火炮袭击船队,炮子、火箭如雨纷下,船队大乱,进又不能,退又不得,自相撞击、沉没、被焚不少,将士溺死、烧死、轰死无数。洪秀全急令步兵登西岸还击,被楚勇一路赶杀,重又压回江中。激战间,先已在全州受伤的南王冯云山又中楚勇一炮,魂归天堂。楚勇阻击太平军长达两昼夜,太平军中最精锐的部队数千人被歼,辎重粮草全部丧失。江忠源在西岸酣战二日,清军竟无一人赶到增援,东岸空无一人,太平军残部得以从东岸撤退,逃脱全军覆没的命运。
  蓑衣渡大战,江忠源以楚勇千人敌太平天国全国之兵,夺船三百艘,太平军军中精锐,来自广西最早的老兄弟,大部被杀。如果江忠源手里有更多的兵,或者和春肯从江忠源计,在东岸也设一伏兵,太平军将全军覆没。太平军本意过蓑衣渡攻打长沙,其时长沙守备空虚,如太平军万人及时杀到,清军势必救援不及,长沙必为太平军所破。故湘军诸统帅均以江忠源“蓑衣渡一战为保全湖南首功”。笔者更以为,蓑衣渡一战,是清廷战胜太平天国,苟延残喘的关键之战,“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如无蓑衣渡之战,长沙陷落,湖南尽入太平军之手,丁忧的曾国藩必不能回乡募勇甚至会为太平军所俘,曾、胡、左、李诸中兴名臣永无出头之日,历史上将不再有湘军这一支武装。太平天国尽收湖南精兵,顺江而下,国无大将,清朝必亡。湘军统帅叙战功,有“润克鄂省,迪克九江,沅克安庆,少泉克苏州,季高克杭州”,曾国荃再克金陵之说,而江忠源保全湖南,于清廷存亡,其功犹在其上。
  。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