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玄武门之变-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是秦公府的亲随。一个空着手,另一个手上捧着一套衣服。空手的脱下李靖的手镣脚铐,然后服侍李靖把衣服换了。
  往后的事实证明,李靖的确不愧是逐鹿高手。破荆州、降萧铣,下江南、擒辅公袥,以及南平岭南,那都是李靖一人的功劳。简言之,李渊之所以能把天下打下来,李靖之功十居其五。不过,这些功劳都与玄武门之变无关。他在玄武门之变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说来也许令人吃惊——他竟然是局外人。
  怎么可能?这么个能人李世民怎么会不用?不是李世民不想用,是李靖不想为李世民用。李世民先后遣房玄龄、侯君集、温大雅作说客,请他参与机密。什么机密?三人都不曾明说,李靖也不曾问,两边心照不宣。可虽有这般默契,却并不等于李靖愿意参与,他一概谢绝了。
  “你得灵活点儿,别这么死心眼儿。” 红拂不以为然。“太子建成与秦王世民早晚是个你死我活的结局。你想中立,办得到么?别到时候两边都不讨好,谁赢了都要你的命。”
  “那依你说,咱该站哪边?”李靖反问,“你有本事看得准谁赢?”
  “怎么这么不自信?你站哪边,不就哪边赢么?”
  “你不知道,‘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话你没听说过?
  我看你在杨素身边也白待了那么久!你以为你帮人家赢了这种勾当还能有什么好下场?”
  李靖最佩服的人是韩信。韩信落得个什么下场?不是让人一刀砍了么?何况韩信还没帮人家搞什么阴谋,不过正大光明地帮人家打天下而已。如今已经有人把他李靖比做当今的韩信了,他还能往这种事里掺和?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玄武门之变 第七章(14)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红拂撇撇嘴,鼻子里没好气地哼了一声。
  李靖无言以对。的确如此。而且这“早知如此”也的确是早该知道。他不是没读过《史记》,伍子胥、李斯、韩信等等的下场,昭然纸上。可看别人的时候,总是会想:咎由自取。等到轮到自己了,才知道原来竟是人在朝廷,身不由己。
  不过,李靖虽然并未参与玄武门之变,却不能说李靖与玄武门之变毫无干系。如果李靖接受李世民之请,成为李世民的心腹,玄武门之变还会发生么?也许不会。此话怎讲?
  这要得从房玄龄为李世民谋划的三条计策讲起。计策之一,破坏太子建成的名誉,令李渊主动更换秦王世民为太子。计策之二,据东都洛阳为基地,造成分庭抗礼之势,一旦皇上驾崩,立即起兵造反。计策之三,先下手为强,杀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造成非立秦王世民为太子的既成事实。
  “三策之中,何为上策?何为中策?何为下策?”李世民问房玄龄。
  “如晦兄的意思呢?”房玄龄转问杜如晦,他自以为“谋”,不在杜之下;“断”,则不如杜。
  杜如晦先说了几句不相干的客气话,然后话锋一转,不怎么客气地切入正题。
  “以杜某之见,上策根本不存在。破坏太子的名誉,这是重袭隋炀帝的故伎。故伎未尝不可重袭。比如,曹孟德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故伎,咱就重袭得很好。不过,隋炀帝这计策,虽然隋炀帝行之有效,在如今恐怕不成。”
  “为什么不成?”李世民打断杜如晦的话。
  “原因有二。其一,太子为人方正,有目共睹。不像隋太子勇,确有把柄在别人手中。其二,今上英明,不像隋文帝那么多疑。所以,窃料换太子之计必定不能成功。不过,这计策也不是绝对不可施行,抹黑人家对自己总会有些好处,只是行事一定要机密慎重,否则,穿帮露馅,那就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据东都分庭抗礼之计呢?难道也不成么?”李世民又问。
  “这计策只能算是中策,因无必胜的把握。再说,人才难得。”
  “什么意思?难道我天策上将府属不如太子的手下?”
  “天策上将府属目前只有两种人才,一种如玄龄兄、侯君集,以及杜某本人,都是运筹帷幄之才。一种如长孙顺德、刘弘基、段志玄、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都是爪牙之才。起兵造反,这两种人才固然重要,无奈没有将才,如何能稳操胜券?以杜某之见,当今大将之才,只有两人。一是李靖,一是李世勣。如果咱能把这两人争取到手,那么,先据东都分庭抗礼、然后起兵造反之计未尝就不是上策。可惜的是,窃料二李都不会上咱这条船。”
  “那么,第三计呢?”问这话的是房玄龄。
  “第三计显然是下策,因为搞不好就不仅仅是杀太子、杀齐王这么简单了。”
  杜如晦说到这儿,把话打住。除去杀太子与齐王,还得杀谁?他不敢点明,也没有必要点明,李世民与房玄龄都不是傻冒,都知道搞不好就得犯下弑父、弑君之罪,连李渊一起杀掉。
  “他说得有道理么?”李世民问房玄龄。李世民所谓的“他”,是这时候已经走了的杜如晦。
  “他说得不错。不过,咱当然不能束手就擒、坐以待毙。”
  “那咱该怎么办?”
  “第一计虽然未见得奏效,还是得付诸实行,我看杜如晦也是这个意思。据我所知,张婕妤、尹德妃都挺巴结太子,咱可趁便放出谣言,就说太子蒸于张、尹二妃。这种事儿,向来难以申辩,最容易把人搞臭。如果皇上信了,肯定得撤换太子。那咱就是兵不血刃了。如果不信,至少会令皇上将信将疑。秦王于是趁便提出据东都分庭抗礼的建议,皇上点头的机会就会高得多了。”
  “嗯!不错。说得好!”
  其实,除去传播流言蜚语之外,李世民心里还有别的谋划。不过,那牵涉到一个绝密的人物,所以,他不曾对房玄龄提起。那人是谁?——久违了的无名道人王晊。这时的王晊,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被安插为太子率更丞。率更丞虽然只是个从七品的卑职,却得以接近太子,是个刺探消息、搞点儿小动作的绝好职位。王晊刺探到什么消息?又搞了点儿什么小动作?那是后话,姑且按下。
  且说房玄龄得了李世民的鼓励,于是继续说道:“杜如晦不曾提到杜淹,因他们叔侄不和,他不便开口。杜淹这人诡计多端,如果成为太子的谋臣,于咱绝对不利。”
  “他有投靠太子的意思吗?”
  “好像有。”
  “你听谁说的?”
  “封德彝。”
  封德彝是当时的吏部尚书,想调换工作的,都少不得向他透漏意思,他的消息绝对可靠。于是,李世民说:“杜淹是个人才,这我早知道。没怎么搭理他,是怕杜如晦多心。我这就去见封德彝,叫他把杜淹拨到天策上将府来。至于杜如晦那儿嘛,还得你去疏通疏通。”
  “行,没问题。”
  “杜如晦说李靖、李世勣两人都不会上咱这条船,你信吗?”
  “他也许猜得不错。不过,咱总得去试试吧?”
  李世民点头,结束了这场密谈。于是有游说李靖之举。如果李靖同意上李世民这条船呢?
  李世民还会走杜如晦视为下策之计么?很可能不会。既然不会,玄武门之变也就根本不会发生了。
  

玄武门之变 第八章(1)
李靖不肯为李世民用,不是还有李世勣么?不错。
  “谁合适去游说李世勣?”李世民问。
  其实,李世民既然提出这问题,本身已经说明没有合适的人选。果不其然。在场的人都保持沉默。当时都有谁在场?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侯君集,外加新近进入李世民幕府核心的温大雅。房玄龄的死党温大有呢?怎么不在其中?不幸短命死矣!否则,自然是少不了他,温大雅其实就是他的替身。
  李世勣有什么特别?以至于令这帮耳聪目明、能说会道的才子们一个个犯难?因为他的出身、背景、经历,一概与众不同。李世勣本姓徐,祖籍曹州。曹州徐姓既非名门望族,亦非官宦人家。不过,据史册记载,徐家多仆僮,积粟数千钟,父子二人皆乐善好施,拯济贫乏,不问亲疏。可见徐世勣也绝非社会底层的小民百姓,大概也不是无知暴发的土财主。倘若天下太平,徐世勣极可能会以穷人眼中的善人、腐儒眼中的乡绅而终老一生。这样的善人或者乡绅成千上万,自然是不会留名史册的了。可在徐世勣十七岁的那一年,他们家门口的世界突然变得不怎么太平了。
  三月初十一大清早,管家打开庄门,赫然发现门上钉着一封书信。不是普通的钉,是一把匕首。也不是普通的信,是一块白麻布,上面写着:“本月十五,留钱不留人,留人不留钱”。末了署名“瓦岗大王翟”。
  “咱不该从曹州搬来卫南,这地方离瓦岗太近,瓦岗是强人藏身的风水宝地。既与盗贼为邻,怎得安生!”这是徐世勣的老爸徐盖的看法。清平世界,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哪儿来盗贼?世界不太平在先,然后才有强人出没。这是徐世勣的观点。争这些有什么用?关键在于想出应付的法子。说这话的是徐世勣的大姐。
  “先回曹州老家去躲一躲?”徐盖这么提议。
  “曹州比这儿安全吗?”徐世勣的大姐问。
  “爹跟你去也许还行。”徐世勣摇头,“我是不敢去,你没看见那边的男丁都往咱这儿逃么?据说藏身瓦岗的,就有不少是从那边逃来的良民,只因怕被抓去征高丽,所以才上瓦岗为贼。”
  “那依你说该怎么办?”老实的徐盖顿时没了主意。
  “俗话说:‘财退人安乐’。强人无非是要钱,咱把家财散尽了,看他们来抢什么!”
  “说得轻易!把财散尽了,一家大小都喝西北风?”
  “大不了我也去做强盗。”
  “你可千万别乱来!”
  “怎么叫乱来?爹可知道这自称‘瓦岗大王翟’的人是谁吗?原本就是咱东郡的法司翟让,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