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故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最后的故事-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前后,已经发展到了四五十头。而此时中国的人口,早已增加到了9.4亿,按当时的说法就是“十亿人民十亿兵”。
  1993年,相伴她近半个世纪的丈夫去世了,她悲痛万分。但老人擦干眼泪,又继续操持家务,她的儿女还多未婚嫁。
  如今,杰斯老人的10个儿子5个女儿已经长大成人,她的牛群,还有后来养殖的羊群,都成了草原上的大帮儿。而此时的草原,已经严重退化。风吹草低见牛羊,已经成为历史。杰斯老人清楚地记得,在1959年她刚来呼伦贝尔草原的时候,寻常年景的牧草也在1米多高;而近十几年,尤其是近五六年,牧草能超过一尺高,就算好年景了。好年景的草原,不用风吹,连大老鼠都看得一清二楚,还说什么见牛羊呢。尤其是在1999年和2001年,草原连遭两次白灾,致使四、五万牧民受灾数十几万牛羊死亡。没有读过书的她知道为什么。她说,当年她和丈夫两口人,现在就变成了几十口人,当年她有一头牛,现在她家就有百十头牛,还有几百只羊。人多牛多羊多,嘴就多,草原怎能受得了啃?她还说,看起来我们吃的是手把肉,其实吃的就是草原。她担心,随着人和牛羊的继续增加草原的继续退化,再过几十年,她的儿孙们也会像自己出生地的许多蒙古人一样,永远地失去草原。她告诉儿女,生育一个孩子,就够了,不论男女。尽管按政策可以多生。
  

生养15个孩子的杰斯阿妈(2)
2005年1月6日,中国的报纸电视和网络,都在报道这样一则消息:“中国的人口已高达13亿。”比照历史,中国人口从建国初期的不足5.5亿,到目前的13亿,仅仅用了56年的时间。
  

富农(1)
2001年冬,内蒙古阿荣旗那吉屯农场某连的一农工家中。
  张守武和老伴,正围坐火盆旁。他们的身边懒洋洋地卧着一只大肥猫。
  1919年,张守武出生于辽宁省庄河县的一个大户人家。他7岁那年,张家变卖了家产,投奔“北大荒”的大地主刘少依,举家来到了内蒙古莫力达瓦旗的长安红胜安家。
  据说刘少依当年的发迹非常传奇。一年春天,一胡子头儿绑架了一个国民党中央大员。国民党方面想尽了办法,但收效甚微。他们求到了大地主刘少依。他能言善辩,与匪盗交往甚密,江湖绰号“刘大花舌子”。刘少依权衡再三,出马了。也不知道他用了啥法子,真的就把那大员毫发未损地领了回来。那大员感激不尽。给他金银,他不要。问他要啥,他说要土地。后来那大员大笔一挥,黑龙江省甘南县老边壕(古代金人为了抵御蒙古人的入侵而修建的工事)以北的大片土地,就都姓了刘。刘少依的老家在辽宁庄河,与张家是同乡,还有亲戚。刘少依得到大片土地之后,就给庄河老家捎信低价出卖土地。张家是北上购买土地的第一户。
  张守武的爸爸,是张家的公子,不会干活。活计主要靠张守武的妈妈姐姐和哥哥。当时的张家不种苞米麦子,只种季米。肥沃的土地撒下种子秋天就打粮食,粮食也不值钱。卖炭是主要的经济收入。木炭要用马车拉到齐齐哈尔,往返得6天6夜。张守武干不了重活,就放牧10头猪。当时正是张家创业的时期,直到11岁,张守武也没有念上书。12岁的时候,就和大自己两岁的哥哥下地种田了。
  当年的北大荒,黄羊野鸡兔子狐狸狼遍地都是。冬天,雪特别大,齐腰深,狍子、兔子跑不动。碰上人,只有瞪着惊恐哀怜的眼睛等死。村民想吃肉,拎个棒子,出门三五百米,就准能打几只回来。那时的狼很多也很野,吃人也吃猪,一到晚上,有的村子就被狼嚎声包围了。一人高的猪圈,也不知道狼咋就能把200来斤的猪弄出去。有人说看见狼背着猪跳出去就跑了。
  随着垦荒人的增多,野兽越来越少。一天上午10点多,张守武被窗外的场面吓傻了。只见铺天盖地的狼,潮水般向北方漫去。没有嚎叫和撕咬,只有狼蹄磨地的沙沙声。这种声音让张守武以及屋里所有的人头皮发麻大气不敢出。大家知道只要狼群发动攻击,所有的人,所有的牛羊,用不了多久,就会变成白骨。过了好一阵儿,大家才想起来地里还有干活的亲人,也为他们捏着汗。说也奇怪,平日嗜血成性的狼,竟然没有伤害全村任何一个人任何一头家畜。在村边的草甸子上,一个拣蘑菇的村民正好被狼群裹住了。他孤岛一样地立在狼群中,而狼就像没看见他一样。直到下午两三点钟,狼群才消逝。打那以后,人们再也见不到成群的狼了。
  民国末期,张家想大干一场,雇佣了8个人、拴了2挂骡马车,还用2副洋犁杖开地。那时,下荒(指辽宁,大荒指黑龙江和内蒙古东部)人祸连连,扑奔张家的人越来越多,油和盐也就越来越困难。当地没有盐可买,需要去齐齐哈尔。夏天不通车,只有等冬天。直到“满洲国”时,日本人抓劳工修建了这段公路。当时甘南县地区只有一些蒙古族人,在放牧牛羊。他们一看见汉人就跑,听说军阀吴大舌头(吴佩孚)杀过许多蒙古人。
  由于缺医少药,当地的“克山病”十分猖獗,一家子一家子地死人,要是谁家两天烟筒不冒烟,过去一看,肯定一炕死尸。张守武的妈妈、弟媳妇、妻子、孩子都死了。很多人被吓得跑回了下荒老家。
  1947年,“土改”。张家有土地30多垧,正房子5间,厢房3间,牛马30多头(匹),雇佣长工1人还有2个“半拉子”。张守武的爸爸哥哥被定为地主,他被定为富农。他不服。一年后纠偏,轮到他时,鸡已叫过头遍,工作组打着哈欠说等以后再说吧。他一等就是31年。
   txt小说上传分享

富农(2)
他28岁时和同乡的蔡桂莲结婚,生有2个儿子4个女儿。孩子个顶个学习都不错,女儿还跳级。但因为“家庭成分”,不能参加高考。1978年,他富农的帽子被摘掉。他的老儿子幸运地上了大学。每年他红光满面地从城里回来过年,都是张家非常热闹的时候,也是其他几个兄弟姐妹非常伤感的时候。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蒋介石的警卫(1)
2003年夏,又一个把北京变成撒哈拉的季节。蝉儿,燥鸣不休,西城区的胡同在滚涌的热浪中,上下跳动。
  老且破的自行车,灰头土脸泥水流淌,脖挂两架砖头般沉重的尼康相机,我在胡同中奔走。无意间转到一不起眼的小院。一中年妇女正在作针线,就与其攀谈,了解胡同的前世和今生。这时,从葡萄架里走出一蹒跚老妇,聊过之后,她搀出一矍铄老翁。再后,我就紧随他们,走进了一间只有十八、九平米的房子里。那是他们的家。
  老翁叫谢军,1917年,出生于四川省绵阳县。他的父亲是当地的县长,他在温暖的书香环境中成长。1936年,他已经19岁,那是谈到青春理想凌云壮志就热血沸腾两眼放光的年龄。那年,他报考了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原名“陆军军官学校”,孙中山在1924年6月16日创立。因校址坐落在广州黄埔长洲岛,故称黄埔军校。在国共第一次携手期间,两党都选派了精英到校任职。孙中山曾亲自兼任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熊雄先后担任军校政治部主任。大批国共两党的优秀将领,从军校大门昂扬走出。在国民党方面,被授予上将军衔的黄埔师生近40人;在共产党方面,十大元帅中有5人出身黄埔、十大将中黄埔出身者占了3位。他们多自信能救民出水火挽大厦于将倾,多把治国平天下当作鸿鹄之志。后来,谢军真的被录取了。他虔诚如教徒,怀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志向,迈入了黄埔军校。
  1938年,谢军也踏着学友学长们的足迹,跨出了校门。从一名学生,变成了军官,而且是负责蒋介石安全的警卫团八连政治指导员。那年月正是黄埔籍将领带领中国军人浴血抗战的年月。
  抗战前期,蒋介石主持制定了持久消耗的战略方针,还亲任陆海空三军大元帅,并一度兼任第一、第三、第五、第八战区司令长官,指挥杜聿明、薛岳、白崇僖、黄维、赵登禹、邱清泉、卫立煌、关麟征、张自忠、张治中、傅作义、宋哲元、宋希濂、郝梦龄、冯治安、鹿钟麟、何基沣、孙立人、王耀武、张灵甫、戴安澜等将军,带领中国军队在正面及敌后战场抗击日军,先后进行了平津、淞沪、太原、徐州以及武汉保卫战等战役,让日军在尸横遍野之后终于明白了想3个月灭亡中国只能是幻想。1943年1月,蒋介石被同盟军推举为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全面指挥东方战场。在八年抗战中,究竟有多少黄埔籍将领殉国,谢军没有统计,也不知道是否有人统计。但他清楚,仅喜峰口战役,中华民国第29军为国捐躯的黄埔将领,就达80多人。
  蒋介石的警卫,就像走马灯似地更换。1943年,谢军去浙江接新兵。他与连长同行。当时,四川物资匮乏,物价飞涨。连长用公款贩卖物资到了四川,案发被查处谢军被牵连。他被下放到电影放映队。
  1945年8月14日,日军终于在累累尸骨上举起了白旗。接着,日军大规模向中华民国军队投降。谢军先后到南京和北京受降。到处是市民的欢呼,他流泪了,战死的校友和同学,在他眼前闪现。他似乎看到,他们也热泪盈眶。
  1949年初,国民党军队在中国各大战区节节败退。1月21日,蒋介石宣告“引退”;6个月后,再度出山任国民党中央非常委员会主席。
  1949年10月1日,应该是蒋介石平生最难过的一天。他正在广州东山梅花村32号陈济棠公馆。收音机里传来毛泽东湘味十足的讲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