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故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最后的故事-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对于捕获的野兽,当年的鄂温克猎民恪守的传统分配法则是“先人后己”。慷慨,是公认的美德。就连必须的交换,猎民也是以无言的方式进行背靠背的交换。他们耻于经商,不喜欢谈价。猎物的肉按户平均分配,皮子要给没打中的猎手。如果“乌力愣”中的四名猎手出猎,一个人打到了三个野兽,皮子也没有他自己的份,必须等到第四个,也就是最后一张皮子才属于自己。如果同一个“乌力愣”的四个人一起出猎,一名猎手打到一头鹿,他要把皮、茸、尾给丙,肉由“乌力愣”按户均分,鹿头由甲吃。如乙打到了要给丁,丁打到了给甲。丙打到了给乙。如果连续打到了三头鹿,自己不能要,先给乙、丙、丁,打到第四个才是自己的。如果一个“乌力愣”的两个人打到熊,打死熊的人不要熊头和熊皮,头和皮给未打中者,自己要前半身。全“乌力愣”的人,都来吃熊的后半身,然后再吃前半身。玛利亚·索的丈夫是神射手,他猎杀的动物很多,拿回家的很少。玛利亚·索认为,那是当然。
   txt小说上传分享

最后的酋长(3)
玛利亚·索等鄂温克猎民多喜欢占卜、原梦。出猎前,他们手拿鱼的下颌骨向上一扔,同时说“新昆都”。牙如向上时说“都普斯”,同时用拳打,连续扔三次,都是如此,认为能打到野兽。否则,认为不好。早晨生火时,见到昨天烧的木炭立起时,便认为有客人要来。但如果是晚间,立起的木炭,就表明鬼要来了,要打掉这木炭。晨起,如痰中有泡,断定必能打到野兽。发现自己的刀子无意中刃向上时,便认为一定能剥到兽皮。取刀时家人要说:“剥、剥、剥。”
  玛利亚·索的先民,把熊作为自己的图腾,认定熊是自己的“祖先”。她的丈夫曾经猎杀过熊。但是,直到吃熊以前,任何人都绝对不能说熊是被谁打死的,要说熊“睡觉了”。在剥熊皮时,必须首先割掉睾丸,把它挂在树上,然后动手剥皮,割皮时不能割断动脉,而必须把血挤进心脏里去。熊的脖子也不能随便割断,而是先把小肠取出,绕熊头三周后才能割断。剥皮用的刀子不能叫刀子,而叫“刻尔根基”,意思是什么也切不断的钝刀,打熊的枪不能叫枪,而叫“呼翁基”(意思是什么都打不死的器具)。吃熊肉前,年岁最大的老人坐在“撮罗子”的神位上,其余的人围着篝火坐成一个圆圈。他用小羹匙舀满熬好的熊油,然后倒进火里祭火神。油“滋啦”一冒火苗,大家喊“火笑了,火笑了!”然后齐声学乌鸦叫。老人说:“是乌鸦吃你的肉,不是鄂温克猎民吃你的肉!”说完把熊油分给每人一份,喝了以后才开始吃肉。而熊的心、头、食道、眼睛、肺、肝等都要进行风葬。对于杀死过猎民的熊,只留下皮子,也就没有风葬的待遇了。
  当年猎民狩猎时,总有威风凛凛的猎犬跑前跑后。那猎犬比普通家犬凶悍而灵敏。玛丽娅·索说,要调教出一条像样的猎犬,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在它刚满一岁时,就先训练它逮松鼠等小东西。要让它饿着肚子到森林里,让它主动寻找猎物。捕到猎物时,要立即把肉给它。使它对猎物的气味敏感,也对捕捉猎物有强烈的欲望。当它成年后,开始训练捕捉“四不象”等大兽。先故意把野兽打伤放掉,然后让猎犬寻着血迹追杀。猎物到手后,要立即把猎物的内脏给它吃。经过几年的磨砺,才能训练出一条优秀的猎犬。绝大多数的鹿和“四不象”,都害怕猎犬咬肛门,只要猎犬追击,就停止奔跑,低着头,用角与猎犬对峙。这样,猎人的机会就来了。熊是森林的霸王,尤其是伤熊,更加凶暴。当它扑咬猎人时,猎犬就要不惜牺牲自己,扯住它的后腿,为猎民开枪或逃生争取时间。当猎民被扑倒生命危急时,猎犬就要舍命相救。在鄂乡,至今还流传名叫“岁离阔”的猎犬两次救主的故事。
  玛利亚·索等猎民,把祖先神称之为“舍卧刻”。为了表示对舍卧刻的崇敬,他们还连同其他东西也一起供奉,称之为“玛鲁”神。“玛鲁”的神位一般在“撮罗子”的东北或西北角。严禁妇女到“玛鲁”神的附近,更不许越过“玛鲁”神位到“撮罗子”北边区。如果来了尊贵的客人,必须让到“撮罗子”的北侧。进入“撮罗子”只能从门而入,男子可随便坐,一般坐右首,但要从哪边入,从哪边出,不可绕圈子。玛利亚·索等猎民认为绕圈子,猎民狩猎时就要迷路。我进入玛利亚·索家时,自然也尊重着他们的习俗。
  萨满教是玛利亚·索等猎民的信仰。萨满教认为萨满是人和神的使者。在猎民的心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萨满是世袭的,每个氏族都有氏族的萨满,老萨满去世后,由他的亲弟弟亲妹妹或亲生儿女来继承。如没有后代,由萨满提前在自己的氏族内选择继承者。部落的头人或酋长一般都由萨满来担任。男女都可以当萨满但男萨满必须装成女萨满的样子,胸前挂上象征妇女乳房的东西,也要在衣服上缝制一些女式兜,而且要戴上妇女的头发,平时一定要穿妇女的衣服。萨满跳神时穿着奇异的神衣,头顶鹿角帽子,面带假面具,双目半开半闭,使自己陷于昏昏沉沉的状态,口中念念有词,做和鬼神说话的样子。使鹿鄂温克最后一位萨满叫妞拉,她活了100多岁。她离开时,也把使鹿鄂温克的萨满教带走了。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最后的酋长(4)
到了1985年前后,鄂乡的猎物急剧减少,驯鹿的饲养成为了主业。玛利亚·索等人,也很少狩猎了。如今的使鹿鄂温克猎民共有230多名,他们大部分是定居后的第二、三代猎民,绝大部分已经转行了。他们必须手拿人民币,算计自己的生活。他们的孩子,已经把玛丽亚·索等老人们讲诉的“岁离阔”的故事,包括猎物分配的法则,当成了遥远的神话来听。
  解放以来,在政府组织下,使鹿鄂温克猎民经历了3次定居:1957年从散居到定居于额尔古纳河畔的奇乾乡;1965年9月1日又从奇乾乡定居到敖鲁古雅乡。这两次都没有改变他们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2002年8月11日中午,一个悲剧的发生,改变了猎民的历史。那天,使鹿鄂温克猎民的第一个女大学生,也是第一个走进大城市的使鹿鄂温克人,柳霞的姐姐,年仅42岁的柳芭,酗酒后溺亡于不到膝盖深的哈乌河里。许多猎民都流了眼泪,玛丽亚·索也躲到一边偷偷地哭泣。2000年秋天,柳芭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一家美术出版社工作,这足以让猎民骄傲不已。但有一天她突然辞职回到了鄂乡,她说自己无法适应城市的生活。但她在大森林中也只快活了不到三个月,又焦躁不安起来,鄂乡的生活,她也已经不习惯了。她终日泡在酒里,渴望找到自己的归宿。
  柳芭的死让猎民达玛娜坚定了一个想法。早在2000年,她就提出了生态移民的建议。她和乡长热妮认定,走出大山林才是使鹿鄂温克人的惟一出路。
  2003年8月10日,生态移民正式启动。世代居住在大兴安岭密林深处的162名猎民搬迁到260多公里外的根河市西郊新址配有现代装备的砖瓦房里。但是,依然有多名猎民拒绝下山。玛利亚·索老人还是属于坚决留在大山林中的一个,她也是在生态移民表决时惟一投弃权票的人。她共生有3男4女,早已当了奶奶,她的鹿群已达200余头。何英军说,大山林中有妈妈的一切,妈妈的幸福在大山林中,就连树叶一样密集的苍蝇和蚊子,也已经变成她生活的一部分。和老猎民不同的是,许多中青年猎民向往都市的生活,但他们也担心,走出大山林,生活将难以维持。
  2004年11月,猎民的枪支,被当地林业公安民警收缴了。玛丽亚·索等猎民急了:狩猎是使鹿鄂温克人的民族习惯,猎民的枪怎么可以收呢?没有枪的猎民还叫什么猎民?民警告诉他们,民族习惯也要遵守国家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收枪的原因还是因为酒。一个猎民酒后携枪闯入了当地森林管护站索要白酒,遭到拒绝后,他就操起猎枪要打死工作人员,所幸被及时制止。据当地猎民说,自从1957年猎民定居以来,已经有100多猎民死于酗酒,而目前猎民的总数才230多人。酒的伤害,玛丽亚·索老人体会得透彻骨髓:她5个子女中的两个,都死于醉酒。
  随着下山人数的增加,截至2004年11月,玛丽亚·索“部落”的猎民仅剩维佳、柳霞和毛榭,这是原来的一半。维佳和大姐柳芭一样,也曾是一个大学生。因为酗酒斗殴,被开除了。他也不喜欢城市的高楼汽车,尤其是像霓虹灯一样扑朔迷离的人际关系。与大姐柳芭不同的是,他还在继续酗酒,而他的大姐早已结束了一切。
  维佳的二姐柳霞也喝酒,喝多了就眼神迷茫地思念远在南方的儿子雨果。她的丈夫是个南方人,几年前去世了,政府把雨果送到了南方。柳霞知道南方一定很遥远,骑驯鹿,肯定要走一个多月。
  (参考书目:《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作者:孔繁志)
  关键词
  地主、富农、老长工
   txt小说上传分享

地道战的老民兵
2004年10月,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处的清苑县冉庄一农户家中。
  一位头扎白毛巾,腿缠绑腿的老汉,正蹬梯子上房。冉庄地道战遗址管理委员会的同志说,他就是地道战老民兵刘大雨。
  表明意图,老人连说自己活计很多,显然他没有什么兴趣。经再三劝说,他才让记者拍摄。请他回忆过去,他问,谁还记得过去,想过去还有啥用?旁边的人也相劝,他终于开了口。
  刘大雨,1924年出生于冉庄,十几岁就参加了民兵,与日伪军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