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崛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崛起-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重镇,称为“成周”。这里地处天下之中,是伊、洛、瀍、涧四水流经之地,土地平旷,沃野千里,东边又有伊阙之险隘,进可攻、退可守。这样,东西两京就连成了一片,西起周原,东至雒邑,即渭、泾、河、洛千里之域,皆为周的王畿之地。又以纣王庶兄微子继承殷朝,在宋建国,史称宋国,管理殷商之后。封武王的弟弟康叔于纣都,成立卫国,赐以殷民七族;封周公的儿子伯禽以奄国旧地,成立鲁国,赐以殷民六族。这样,殷商余民遂被分而治之,天下局势遂告太平。
  周公功成身退,还政于成王。
  成王、康王时期是西周王朝稳定发展时期,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刑错四十年不用”,开创了被后世誉为盛世的“成康之治”。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敬天保民

  西周以百里小邦打败了赫赫大国,这在西周贵族的思想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响,使他们震惊与反思。《尚书·召诰》云:“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夏、商王朝灭亡的原因是西周贵族经常讨论的话题。他们认为,周的天子是天帝派到人间的王,而殷商国王也是天帝派来的王,殷商为什么会灭亡呢?
  西周统治者在吸取夏、商两朝特别是商纣的兴亡教训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眀德慎刑”、“敬天保民”的理论。周人认为夏商的灭亡是由于“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强调“天命”的归属转移是以帝王能否“保民”为依据的。
  西周贵族因此认为,天选择敬天有德者做天子,付给他土地和人民,要天子代天保民;如果天子不能保民,天就会降灾,就会易“天命”。断绝天禄,也就是换替天子。只有敬德保民,才能使王权巩固和稳定,受天永命。这反映了周人朴素的民本思想。《尚书·召诰》为此就记有警语:古先民之王夏禹能敬德,天道从而保佑夏王朝的平安执政;桀弃禹之法所以而坠天命;殷王朝亦如夏桀背弃了天命,所以皇天不佑;只有我们少年睿智的成王,敬德保民,故天予以永命。
  西周初年的文书诰命中,就贯串了西周贵族这种保民思想。如《尚书·泰誓》中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鉴,当于民鉴。”
  周人憧憬“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重民思想在这时已具雏形了。
  周公在建成东都洛邑后,也谆谆告诫康叔及侯、甸、男邦、采卫等四方诸侯,希望他们不要贪图安逸,对民宽宥,不杀无辜,这样天帝才能保佑周王朝。
  周公教诲的宗旨在于敬德保民,在于维护周的王权。
  西周王朝对德的重视,也表现在历代周王的谥号上。王有美德,则有美谥;有不令德,则用恶谥。如果说夏、商国王的名号皆以天干命名,如夏朝的孔甲、履癸,商朝的盘庚、小辛、祖甲、廪辛、武丁、雍己、祖辛等,反映出夏商时期天文历法的发展。西周国王则以德行为王的谥号,如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恭王、懿王、孝王等。这些皆为西周王朝有美谥的国王。西周王朝还有厉王、幽王等不令德之王,《谥法解》云:“杀戮无辜曰厉,动祭乱常曰幽。”
  西周王朝以德行为王谥,开我国后代帝王以德为谥的先河。
  西周时期是保存典籍最多的时期,主要有《尚书》、《周易》、《诗经》等,其诸多典籍对后世影响很大,是中华文化的源头。
  西周很早就重视史书的记录、整理和保存,很早就设有史官。铜器铭文中就有“太史”的记录。在史官系统中,西周王朝还有“史”、“内史”、“右史”、“左史”、“御史”、“中史”、“省史”、“书史”等。西周的史官有名可考的有史佚、史伯、史墙等,另外,各诸侯国皆有自己的史官。史官负责王室的文书起草,策命官员、编订史册,记载国家大事,管理天文、历史、祭祀、图书典籍等。随着文字的发展,书写工具的进步,史官成为西周王朝非常活跃而且地位很高的职官。这些史官是世袭的,他们可以利用职务去记载、积累大量的史料,并进行整理。
  西周时期留下了许多较为有据的信史。对后世影响很大的《周礼》、《礼记》等,虽然成书于战国时期,但所记载的是西周的部分史实,这就与重视史官和保存典籍有关。
  另外,周部族从我国西部兴起,是我国古代最早使用铁器的部族,因此,西周的农业生产相当发达。《诗经》中就有许多这方面的记载。如“丰年多黍多粟,亦有高廪,万亿及秭”;“黍稷茂止,获之挃,积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栉。”这就是说,当时就有万亿兆的高廪,有堆积如城,排比如栉的露积。这些记载反映出当时农业的丰收景象了。
  农业的发展,自然带来了手工业的进步和繁荣。其中以青铜铸造最为发达。与商代相比,西周铜器的突出特点是式样新颖,精美庄重。其中以礼器为重。因为夏、商、周时期人们相信万物有灵,崇拜多神,每食必祭,每事必祭;年年、月月、日日都有祭祀活动。史书记载,周代有四时之祭。而祭祀的方法和仪式也是多种多样,甚至达到十分繁杂的境地。西周王权相对殷商王权,进一步被神化。周王把自己神化为天的儿子,即周天子。是皇天上帝在人间的代表,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治理就是代天行命,从而为周代王权罩上了神秘的色彩。而要把王权进一步神化,具体就体现在祭祀上。是以周人特别重礼,青铜礼器遂成为社交和赏赐的重器,因此,周王室和诸侯公室,乃至一般贵族大多以拥有大小不等的铸铜作坊和铸铜工匠为荣。一些铜器铭文,记载了西周初期军事、诉讼、册命、赏赐等方面的内容,与史书可相互参正,对研究西周历史、政治制度、社会风俗、经济状况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由于周王朝初期实行较为宽松的政策,对周边的民族也能宽容地对待。因此,在周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统治的125年间,周人继承先祖文王的仁德之政,其威名远播到燕山以北,长江以南,许多边远地区的民族纷纷前来臣服朝见。甚至远在东北的肃慎(满族的祖先)也来朝见,其强盛和繁荣可想而知了。
  西周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朝代。
  
  

秦人西迁

  秦人祖先原是居于东方的古老部落,是华夏族的一支,传为皋陶长子伯益的后代。伯益就是夏禹要传位后又被夏启夺去帝位的人。
  伯益在舜帝时封食于赢地,为嬴氏。可见嬴氏一族,古老悠久。在大禹时因治水有功,封于费国,所以伯益也称大费。伯益生子大廉,其子孙在夏代已分布于国中和夷地;进入商代,大廉的直系后人中衍为第十代商王太戊驾车。中衍之后,其子孙辅佐商王,世代有功,“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
  商末王室衰微,戎狄不来贡,诸侯不来朝。商王对戎狄或亲自征伐,或命周侯征讨,或派“赢侯”去镇抚。大约在帝乙或帝辛时,商王命中衍之玄孙中涌,迁居于西部戎族地区,即今甘肃东南一带,保卫西北边境,号“赢秦”。并委以“军政统辖”的身份。中涌一支到达西陲后,依据商末衰微的政治形势,审时度势地对戎人采取了怀柔抚和政策,西界得宁。中涌遂定居在西犬丘。
  可见赢秦由东方逐渐西迁,早期是随夏商势力进入中原及西部的。
  中涌生子蜚廉,善奔跑。蜚廉生子恶来、季胜,皆勇力超群,都是殷纣王的宠臣。
  对于商王朝来说,西戎问题虽然圆满解决了,但与以周为首的众多诸侯国的矛盾却激化了。为了充实朝中实力及加强自身安全,纣王便将远在西陲戍边的蜚廉、恶来、季胜召回内地,为其效力;而中涌及恶来之子女妨仍留守西陲。
  不久,商周之战爆发,牧野一役,商朝灭亡,周室代之。助纣为虐的恶来被姬发亲自射杀,蜚廉则自殉报商。显赫一时的赢秦一族彻底衰落,原保西陲的中涌及女妨,因政治地位的丧失和生活处境的逆转,不但被沦为周人的下层平民,并且举族被迁徙到甘肃东部的天水地区,和当地戎人一起生活。忍辱负重,服役纳贡于周室,替周人看守西部边陲和陇山通道。在此后西周早中期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期里,赢人几同戎人,历经艰难曲折,直到公元前890年,赢秦才获得了一次发展机遇。
  恶来死后,其幼子女防为周戍边,女防生子旁皋,旁皋又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非子是赢秦一族兴旺的标志性人物。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周孝王时,非子牧马有功,因此获封了一块土地,地名秦(甘肃清水县),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重新延续嬴氏的祭祀,完全恢复了伯益以来的嬴姓、秦的封邑及宗庙祭祀,称为秦赢。在秦早期发展史上,一直号称“赢秦”,至此方称“秦赢”。
  “邑之秦”,虽是秦赢建立的第一处都邑,但这是一次关键性的转折,衰落了数百年的赢秦在非子手里重新开始崛起。
  周宣王时,非子曾孙秦仲及昆弟五人,奉宣王命,率兵大破西戎,被封为“西陲大夫”。秦仲在位23年,后在攻西戎时战死,但后世子孙无不戮力攻戎。周王室对秦人也愈加信赖和支持。秦仲有五个儿子,长子叫庄公,被周宣王任为大夫。庄公在位44年,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叫世父。世父说:“西戎杀死了我祖父秦仲,我不杀死戎王就不敢进城安居。”于是带兵攻打西戎,把职位让给弟弟襄公。襄公七年(前770年),周幽王宠信褒姒而天下大乱,西戎中的犬戎与申侯攻打周朝,周幽王被杀于骊山之下,周平王立。秦襄公率兵护卫平王东迁洛邑,立下首功,被平王封为诸侯,并赐以西岐之地(西周故地),让他建国立庙。秦这时才开始成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