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的非常之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刘伯承的非常之路-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军人不会使用武器,就等于剃头匠不会使用剃头刀。”
  在组织武工队这个问题上,不难看到刘伯承不但善于在关键时刻拿出切实可行的方针,并且善于组织力量实现方针,更值得重视的是他善于提出如何实现方针的主要方法(战术)。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就是“小道理自然要服从大道理,但大道理要充实,不然,也会是空道理。”
  战略家预见1942年8月,刘伯承集中精力完成了《太行军区一九四二年夏季反“扫荡”的军事总结》。
  这是一篇12万字的重要文章,理论的深刻性和系统性,同他为抗战两周年写的《对目前战术的考察》一样,都是刘伯承军事学术具有代表性的力作,正如戎伍胜(当时任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副主席)所说:“他写出的东西非常精深,有人说他今年(1942年)写的《五月反‘扫荡’总结》是太行山的《论持久战》,实非过誉。”
  苦战出佳作,是常人不易做到的。
  同年9月,刘伯承在太行军分区参谋长会议上作了夏季反“扫荡”总结中的敌情估计、我军对策以及八项具体工作的报告。
  报告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辉,如:“游与击必须有机地巧为配合。”
  “我们作战不但要军事,而且特别要政治,不但是军队,而且特别要有群众武装斗争。”
  “我们军队不但要帮助地方工作,而且要帮助地方党军事化。
  同样,地方党也要教军队做地方工作,发扬我军传统。”
  提高干部素质,从来就是刘伯承十分关注、并为之尽力的一个基本问题。
  1942年8月,为了使干部注意“世界军事的进度与趋势”,刘伯承在完成了苏联斯米尔洛夫的《合同战术》中译本的“校正任务”之后,又写出了一版序言。
  他仍然同30年代初一样,在每一篇序跋中都要求读者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地消化外国经验。
  刘伯承希望干部能从《合同战术》(第一部)中“窥见人民红军的战术全部的精神与实质”,同时要求注意“我们处的物质条件完全不同,而且干部也多半不是从学校转到实际中去,相反的,是在实际斗争中的在职学习。
  因此之故,我们只有更艰苦些,更紧张些,才能使实际与理论联系起来,争取战争的胜利。”
  4年之后,学习合同战术的现实意义大为增强,刘伯承“于上爱国自卫战争前线时带了这本《合同战术》(包括新译的第二部)及其译稿,才真正开始校正与补译。”
  刘伯承的一片苦心,目的是使干部以“知己知彼”为出发点,要懂得“我们在现代战术进程之中,必须知道各兵种弱点当中,寻求所以防御的办法,在缴获了敌人现代化武器之时,即可以迅速使用它们的办法——这就是我之所以急于将此书出版以贡献于我们干部的一点薄意。”
  解放战争,刘邓大军所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战绩,为刘伯承在最艰苦的1942年游击战争环境里,从事校译《合同战术》作了最好的诠释,体现了他的战略家预见。
   txt小说上传分享

运用形象化语言展示深刻内涵(1)
刘伯承在语言艺术上的运用,有很高的成就,尽管他是军事指挥员,可是各界人士对他形象化语言的深刻涵义印象至深。
  抗大政治理论教员、文学家徐懋庸的感受很有代表性,他回忆当年太行抗战的情景时,写道:“我对刘伯承同志的敬爱,是由于多次听过他关于反“扫荡”战役的总结,内容丰富,军事理论联系战斗实际十分自然,语言又非常生动幽默,无论知识分子干部或工农干部,都听得津津有味,很受启发。”
  为了帮助干部理解战术原则和掌握使用兵器,刘伯承经常运用形象的比喻来表达他的见解。
  刘伯承在1939年7月写道:“游击战,与运动战在战术上连贯的一环,就是趋利避害的机动。
  这是我们必须掌握着的。
  正如俗话所说的:‘不管黄猫黑猫,咬到老鼠才算好猫’”。
  过了一年零两个月,刘伯承在《参加百团大战第一战役的总结报告》中,又说:“炮兵不要为工事所限制。
  ‘黄猫黑猫捕到老鼠就是好猫’,在敌情允许时可尽量接近。
  在苏联的炮兵中有这种抵近射击的说法。”
  这种形象化的语言,对于大多数出身于农民的军队干部,尤其深受欢迎,因为容易消化。
  1940年5月,在白晋铁路大破击的战术总结中,刘伯承说:“敌军现在企图对我们大块根据地,用据点的铁路公路构成网状,把抗战军民紧缠起来。
  作一个比喻来说,敌人要用铁路作柱子,公路作链子,据点作锁子,来造成一个囚笼,把我们军民装进里边去,凌迟处死。”
  这个“囚笼政策”专用术语产生后,不久就为全军采用。
  与此相应的“交通破袭战”也被列为我军的主要战术。
  1942年,日本侵略军残暴疯狂达到了极点。
  刘伯承在总结《太行军区二月反“扫荡”的军事经验教训》中指出:日本侵略军“扫荡”的目标是摧毁抗战军民的生存条件。
  抗战区不能像敌占区听日寇自由地掠夺、奴役,故日寇曾在抗战区采取“三光”政策。
  这个概括,不但激起当时的全国军民对日本侵略军残酷本性的愤恨,而且现代的历史学家也采用“三光政策”这一专用名词。
  如日本岩波书店出版的《昭和光》和《中国革命思想》等书中,记载有“冈村宁次大将率领的华北方面军一九四一年、一九四二年进行大规模扫荡战,施行中国方面称为三光政策的残酷战术——烧光、杀光、抢光。”
  1947年夏季,蒋介石把主力集中在陕北、山东两翼,对我进行重点进攻。
  刘伯承仅用三言两语指出:“蒋介石凭借黄河天险只以少数兵力实施防御。
  这种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其中央部分就成了要害和薄弱部分。”
  这里不但点破了敌方的意图,更重要的是使我军指战员懂得自己担负中央突破的战略意义,动员起来为打断这个哑铃“把”而奋战。
  善于袭击敌人而又能有效地防止被敌人所袭击,是刘伯承战术思想中很突出的一点。
  袭击和反袭击,在他的军事论著中都有切实的阐述。
  在为晋冀鲁豫军区《人民的军队》报写的发刊词中,他明确地提出:要防止“反民主力量使用各种手段(不止是单一的武装袭击)阴谋破坏和平民主事业。”
  括弧里的十个字,是报纸即将发排时,根据刘伯承的意思临时加进去的。
  1941年1月27日上午,他向一二九师直属队党员干部传达中央指示时,在讲解提高警惕性时,刘伯承说:“刚才天亮前,有个部队受袭击,死了干部,可惜!受袭击可耻!真是死猪不怕开水烫!”后面这句土话,经他一运用,就成为提高警惕防止袭击的警句了。
  刘伯承为了教育干部懂得大机动大歼灭,中机动中歼灭,小机动小歼灭的道理,在蒋介石向解放军发动全面进攻的前一天(1946年6月25日),刘伯承在邯郸下达的战术指标中写道:“要以我们的重点对付敌人的弱点。
  

运用形象化语言展示深刻内涵(2)
牛抵角的战术是非常糟糕的。
  马的战术比牛的战术高明。
  狼的战术又比马的战术高明。”
  正式的军事指导文件,写得如此生动活泼,没有一句官话套话,实属罕见。
  将近两年后,1948年4月17日,在中原,刘伯承对干部讲解了:“狼的战术——成都有一个坡路,狼就在坡路上静坐等着,一个推车的人走到半坡时,狼就照准他的屁股吃一块肉,推车人放也放不下,走也走不掉乖乖地让狼吃去一块肉。”
  刘伯承的结语是:“狼的战术是高明的。
  我们是人,总比狼聪明些。”
  他常常要求指挥员注意:“如果?##本酰档赜泊酉旅娑放#卦馕薮鄣南摹薄?/p》他总结上党战役和平汉战役之所以能把敌人消灭得干干净净是“因为我们攻势是钳形的,袋形的,假若和敌人牛抵角,最多也不过是把敌人打退而已。”
  刘伯承特别讲究教学的方法和效果。
  他要求学习者从最扼要的语句中得到切切实实的知识,这在他的论著中也是屡见不鲜的。
  刘伯承认为指挥员下决心的依据,也就是基础,必须依靠弄清任务、敌情、我情、地点和时间。
  为了使干部便于熟记这个致胜要素,他利用旧辞汇发展为“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的新成语,很快为部队上上下下所接受。
  本来是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却演变成为作战指挥守则的五行,真是神来之笔!利用民间成语来加强干部的思想认识,这是刘伯承有特色也有成效的一个教学方法。
  在《参加百团大战第一战役的总结报告》中,刘伯承写着:“侦察是战役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如没有侦察或侦察不详,就好像狗戴砂锅乱碰一阵。”
  抗战时期,刘伯承师长还兼太行军区司令员,他不仅关于军区的建设方针和作战指挥做了许多具体工作,而且在训练民兵方面也有独到的方法和成就。
  要使农民(民兵)真正懂得高级指挥员的指示,不是一件容易做得到的事情,可是大军事家刘伯承却有这种本领。
  1942年10月10日,《在人民武装干部测验大会上的讲话》中,他教民兵怎样打仗时说:“我们要发扬各种武器,利用敌人的一切漏洞和机会消灭它,逐渐强化我们的武器。
  但是无论新旧武器,有了以后还要熟练才行。
  将技术练成如用筷子吃饭的样子。
  咱们用筷子吃饭是‘百发百中’的,要吃哪一块就夹哪一块。
  大家不要以为懂了以后就算可以啦,还要时时练习,只有时常练习,才能熟练,只有熟练方能生巧。
  筷子是‘百发百中’的,我们用枪也要‘百发百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