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葱玉到了男大当婚的年龄时,媒婆就找上门来了。说来也巧,这个媒婆是他们南浔老乡,人称金妈。更巧的是,这个金妈是张葱玉的父母结婚时的媒婆,还是张葱玉的老丈人和丈母娘结婚时的媒婆。她常在上海和南浔的大宅门间走动,说媒的成功率很高,看来是个“超级媒婆”了。
可是她在为张家和顾家说合的时候,最初还是碰了壁的。那年顾湄小姐17岁,金妈觉得她跟张家公子挺般配,就在其中说合,叫顾湄小姐拍一张照片,金妈拿着去给张葱玉看。谁知张葱玉玩的是古画,思想倒很新派,根本不屑于媒婆介绍,他要自由恋爱。所以对金妈递过来的照片看也不看,一口回绝了。金妈只好很没趣地走开了。
好像是上苍的安排,一晃5年过去了,张葱玉24岁了,顾湄小姐也22岁了,两个人一个未娶,一个未嫁。金妈知道后又来劲了,决定再作一次尝试。这次不知金妈施了什么新招,张葱玉居然答应在兆丰公园(今中山公园)与女方见面了。还好,第一面感觉不错,接下来他们进入“自由恋爱”,两个星期以后,他那凡事速战速决的脾气又来了,就在静安寺一家德国餐馆请老丈人一家吃饭,算是把这件婚事初步“敲定”了。老丈人顾纯葆是苏州人,在沪主持一家保险事务所,思想很开放的。数月之后(1937年6月)他们正式订婚,准备择日办理终身大事。谁知两个月后“八。一三”沪战爆发。那天张葱玉开着汽车刚刚从大世界门口经过,身后就传来了大世界门口被炸的爆炸声。他备受惊吓,赶紧带着全家去香港避难了。第二年(1938年)1月12号回到上海,22日在大东饭店与顾湄小姐举行了婚礼。7
他在当天的日记中记下了那次难忘的盛典:“就婚于顾氏。阴雨连朝,忽然开朗,似觉精神一爽也。余今日就婚于顾氏,假礼堂于大东(酒楼),清晨即赴,来贺者自邓伯庸以下,凡百余人。因国难,极力事节省,只于至亲及知交中发柬而已。三时许行礼,证婚人虞洽卿,介绍人李祖夔、周恺(即周叔莲),男宾相俞时中(后来成了张静江的女婿),女宾相新妇慧珍之妹德珍。赞礼者严燕孙,奏琴者张次梅。夜设席凡二十一桌。散后至新寓欢饮,款之茅台,即余去岁游黔时携归者,味甚辛,故客皆扶醉而去,余未沉醉……”婚礼的主持人原定是张静江,但当时张静江不在上海,就由张静江的四弟,人称四老爷的张墨耕代替主持。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13。从公子哥儿到书画鉴定大师(6)
第二天他继续记道:“新妇名慧珍,丙辰十一月初六日生,年二十又二,吴县人也,甚婉淑。”婚后他们住在张家大房的地丰路公寓(即今乌鲁木齐北路的懿锝公寓),小日子过得很热闹,因为家中不仅张葱玉好客,新媳妇顾湄(原名顾慧珍,张葱玉为之改名顾湄)好客,连老婆婆邢定也是个非常好客的人,所以家里每天宾客盈门,顿顿有客人留饭,来人大多数都是年纪大的长辈,新婚夫妇都要叫公公、伯伯的。
俗话说“树大招风”,张葱玉的日子过得热火了,也曾招来了绑票,好在没被绑去。那天他们夫妇正在延平路老丈人家吃饭,家中的男佣人阿福匆匆赶来送信,说是家里来过不认识的人,还留下一封信。张葱玉边吃饭边拆信,想不到信中掉下一颗子弹,全家人吓了一跳,只见那信上写着:“……到府上请驾不遇,他日再访。”张葱玉知道大事不妙,那时上海市面上很乱,常有绑匪大白天闯入民宅。为防不测,老丈人当机立断,叫他们不要回家了,暂时避到旅馆里去,于是用自备车把他们夫妇送到了外滩的华懋饭店(今和平饭店),而葱玉的母亲和妹妹张微(邢定因没有女孩子,把妹妹的女孩过继过来)也不敢在家里住,住进了静安寺附近的钧园饭店。直到数周后,托人给万航渡路上的“76号”送了好几幅珍贵的名画,请他们出面干涉(其实明明知道,很可能就是“76号”的特务干的),才算把事情平息。
郑振铎冒着政治风险保护张葱玉
郑振铎的出现,是张葱玉一生中有关键意义的大事。据顾湄女士回忆说,张葱玉与郑振铎起码在1938年时就认识了。那时他们婚后不久,常见郑先生一大早就来到家里楼下的客厅,先独自翻看报纸,喝点茶,等待张葱玉下楼来。郑振铎那时是好几所大学里的教授,教中国文学史,但他学识广博,对中国古代艺术也充满了兴趣,有机会就来向张葱玉请教,有时带一些古书和字画请张葱玉过目。张的日记中几处提到:“郑振铎来,带来画卷、古董……”
抗战初的几年中,为了抢救沦陷区的古籍善本,郑振铎受重庆国民政府和###的委托,与徐森玉、张寿镛等一起在上海组成“文献保护同志会”,以租界为屏障,与前来搜刮的美国人、日本人展开角逐。这时张葱玉帮了他大忙,介绍了一些藏家,他自己的一批珍本也在当时经郑振铎卖给了中央图书馆,同时动员他的大伯张芹伯,最终将上千部善本(即“芹圃善本藏书”)售给了中央图书馆。8
他自己出让给中央图书馆的珍贵藏书有:宋版《春秋注疏》十行本30册、宋版《孟子注疏》十行本14册、宋版《毛诗正义》十行本24册、宋刊明补本《仪礼》16册、元刊本《礼书》32册、影钞唐卷子本《左传》30册、影钞唐卷子本《周易尚书》7册、元刊本《过于补音》3册、宋刊本《仪礼集说》10册、元刊本《左氏春秋》30册、元刊本《广韵》5册、宋茶磨司刊本、元明修《新五代史》20册等等,至于明刊清刻,更是洋洋大观,总共261种,计1611册。9除此之外,还有从明代到抗战为止的历代历书200多部。这个藏书目录即便拿到现在,也足以令人瞠目结舌。
在这前后,张葱玉的钱袋有时还能为郑振铎经济上活络活络。郑先生联系的社会面非常广,有时需要接济一下什么人,就请张葱玉帮忙,张葱玉总是“OK”,没有话说的。每逢这个时候,他只是淡淡地对妻子说:“他那头有人来,要用钱 。”或者说:“他要接济一个人,这个人很重要。”至于接济什么人,并不详说,也许他自己也不清楚是什么人,但他相信郑振铎。至于后来钱有没有还来,恐怕也是一笔糊涂账,张葱玉夫妇并不认真当回事。
对于数额较大的款项,张葱玉还是记了一笔,如他在1941年12月24日的日记中就记着:“金华来替郑振铎借款三千元。”金华叫杨金华,是一家旧书店的员工,与郑振铎是很好的朋友。那时太平洋战争刚刚爆发不久,日本人进入了租界,郑振铎等在沦陷区抢救珍贵典籍的工作一下子陷入停顿,他们这些为重庆方面工作的人员即刻面临极大的危险,必须转入地下,这就是郑振铎在日记中讲的“蛰居”时代。这个时候他与重庆失去了联系,正在困难时期,急需用钱是很自然的,张葱玉二话没说,马上办理。但三千元在当时不是个小数目,因为那时一担米也只值10元钱。一个六口之家,再加上佣人,每天吃鱼吃肉,一天的菜金也只需两元钱。
13。从公子哥儿到书画鉴定大师(7)
后来他们一直保持着联系。1947年,郑振铎也为张葱玉做了一件大好事,即把张的70幅唐宋以来的名画影印成册,这使后人明白了,张葱玉起码收藏过这么多好东西,因为他自己除了藏书,没有留下任何藏品目录。
到了解放初,张葱玉已经濒临经济破产了。因为种种因素,他任董事长的东南信托公司早就易主了,其他事业经营得也都不理想,手里的字画越来越少了,也不是他的至精之品,而他是一家之长,一家六口人(包括他的母亲邢定)总要吃饭呀!
俗话说“旁观者清”。张葱玉身边那多如牛毛的朋友,在郑振铎看来,有的是朋友,有的根本不是朋友,只会带来麻烦。他在上海呆的时间越久就必定越没钱,因为找他吃酒打牌的朋友太多了,久之必然要毁了这个人才。郑振铎是真朋友、好朋友,他在关键时刻要帮朋友一把。恰好此时国家要筹备开放故宫博物院,还要建设国家历史博物馆,他就毅然把张葱玉调到了北京,当国家文物局的文物处副处长,兼文物出版社的副总编辑,充分发挥他的特长,让他专心致志地为国家服务,跟那些酒肉朋友永远告别。
自然,当时北京的生活条件是很艰苦的,这对于在上海的租界里生活惯了的小开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最初他先一个人去工作,一年后全家才搬去。尤其难能的是,他的老母亲邢定女士也跟他一起搬到了北京。 全家从上海的花园洋房一下子住到了北京的胡同里,煤气灶变成了煤球炉子,抽水马桶变成了院子里的“蹲坑”,一切都很不方便,加上气候干燥,冬天寒冷,他那本来就单薄的身板就常生病。但是张葱玉的精神生活一下子充实了很多,他觉得把自己的经验和本领贡献给国家,这比什么都重要。何况那时的首要工作是要恢复、充实故宫绘画馆,意义重大,必须全力以赴。因为故宫里原先的古代珍贵字画一部分被末代皇帝溥仪带到了东北,还有一大批被国民党政府带去了台湾,到解放时,故宫绘画馆已经是个空壳子了,眼前急需从民间充实藏品,以便对公众展出,这个征集工作中就有很重要的鉴定任务。张葱玉干这行真是得心应手,因为他一生都泡在字画中,20岁时就已经进出故宫参与鉴定工作了。过眼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中国最重要的书画藏品,很多他都亲眼看过。
他的夫人顾湄女士至今还记得一件事。1940年代初有一次他们夫妇到了北京,当天晚上朋友请客看戏,他们坐定后就听见后排有两个老人在聊天。其中一个人说:“听说上海的张葱玉来北京了。”另一个则说:“这位张先生对古画如此精通,肯定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