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读史记 之秦始皇(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王立群读史记 之秦始皇(下)-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张良以重金收买了刺客,这位刺客是一位大力士,能远掷一百二十斤(相当于今六十斤)重的大铁锤,百发百中。秦始皇这次出游,张良带着他的刺客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结果,六十斤的大铁锤砸到秦始皇备用的副车上,把副车砸了个稀巴烂,不过秦始皇毫发无伤。秦始皇大为震惊,并怒不可遏,立即在全国展开了十天的“严打”,结果全国“严打”也没抓到张良。张良是高手,刺杀失败之后立即隐姓埋名,跑到江苏,躲过了这场大搜捕(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史记·留侯世家》)。唐代大诗人李白还写诗赞美过这件事情:“报韩虽不成,天地皆震动。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偶然之中有必然。张良行刺虽然只是一个偶然,但是,它反映了六国旧贵族对秦始皇的仇恨。秦始皇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对六国贵族进行了大杀戮、大迁徙,六国旧贵族从此失去了财产、地位和权力。秦始皇灭魏之时杀了投降的魏王假和他的儿子,魏王仅有一个儿子侥幸逃亡,秦始皇还重金悬赏;灭燕之时杀了太子丹,并对太子丹的门客进行大通缉;秦始皇骗降了齐王建,却将齐王建活活饿死。秦始皇的所作所为激起了六国旧贵族对秦始皇和大秦帝国的深仇大恨,这些人对大秦帝国的威胁极大。他们之中的不少人后来在秦末大起义中成为各路反秦武装的头领与骨干。秦始皇活着,这些残余势力还不停地折腾,如果一旦知道秦始皇归天,新皇帝未立,不知道还会折腾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来。这是李斯顾忌的第一点。
  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秦始皇换了便服,带了四名大内高手,夜晚在咸阳出行,竟然遇到强盗,当时情况非常危险,幸亏大内高手杀退了强盗。因为这事,秦始皇在关中进行了二十天的“严打”(始皇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见窘,武士击杀盗,关中大索二十日),追捕逃犯。秦始皇遇盗之处不是在六国,而是在秦国都城咸阳。虽然这次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但是,京城遇盗对秦始皇来说不能不算是一件大事。这说明六国余孽蠢蠢欲动,关中社会治安也不大妙。
  根据后来的历史记载,我们知道,张良在流亡的生涯里,依然苦苦寻觅反秦的良途,汲汲地奔赴在亡秦的道路上;而此时的刘邦在沛县正逍遥自在地做着他秦国的“亭长”;项羽在老家正在举鼎,练习着刀马武功;韩信也许刚刚受过垮下之辱;陈胜正在乡间劳作的田垄上大发“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感慨……一切都在蠢蠢欲动,大地的春种秋收依然井然有序,大秦帝国似乎正沉浸在无比荣耀之中。然而,秦始皇巡游途中意想不到的暴死,让李斯骤然意识到了井然有序背后形势的严峻与凶险。

三十三  秘不发丧(3)
这种严峻形势,李斯比别人更清楚。他不敢赌!尤其是非常时期,李斯更不敢赌,他赌不起,大秦帝国也赌不起。因为这不是一般的赌,而是豪赌,赌的是整个天下。这是李斯秘不发丧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说,秦始皇是在巡游途中突然病故的,本来,皇帝巡游,天下的中枢随同外移。如果在京城,整个朝廷班子俱在,有完备的制度,有众多的人手,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要大大强于路途之中。所以,发布皇帝升天的消息风险较小。现在是巡游在外,没有大量的官员、随从,如果此时走漏了消息,可能导致种种不测发生。所以,李斯也不敢造次。
  秦始皇虽然通过强权和武力控制了天下,建立了一个高度集权的大秦帝国,但是压迫有多大,反抗就有多强烈,秦始皇生前所统治的天下其实并不太平。为了不使秦始皇死亡的消息传扬出去而引起乱子,所以李斯决定秘不发丧。
  然而,让李斯担心的不止这些,他最担心的是,一旦公布秦始皇的死讯,很可能会造成秦朝王室的权力之争。因为秦始皇在世的时候既没有立皇后,又没有立太子,甚至连传位给扶苏的诏书都没有及时发出。这同样蕴藏着巨大的政治风险。让人不解的是,秦始皇生前为什么不立皇后、太子?
  无后无储丞相犯难 瞻前顾后二者不立
  李斯秘不发丧的第三个原因是秦始皇生前既没有立皇后,也没有立太子。
  太子是国之储君,国之根本;太子不立,哪位公子都有权利继承皇位。皇后不但要母仪天下,而且在拥立太子、处理最高权力交接之时拥有特殊的地位和权力。秦始皇既没有立皇后,也没有立太子,这就为大秦帝国的第一次最高权力的交接留下了许多空白,留下了太多的悬念,因此,有太多的文章可做。
  秦国历代国君都立有王后。历史文献中唯独没有秦始皇册立皇后的记载,秦始皇死后继嗣的混乱也证明秦始皇在位之时确实没有册立皇后。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不外乎这些:一是多不胜选;二是怨母仇女;三是求仙至上;四是条件甚高。
  先说多不胜选。《史记·秦始皇本纪》有一条重要记载:
  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
  这条记载说,秦始皇兼并山东六国之时,每攻灭一国,都要仿照这个诸侯国王宫的规模和数量在秦国都城咸阳的北面建立同样的宫殿。从咸阳到渭水,从雍门到泾水,到处都是秦国仿效六国修建的宫殿。这等于是把六国的宫殿原封不动地搬到秦国都城咸阳来了。这些宫殿有多少呢?一共二百七十多座。秦始皇修建这么多宫殿干什么?文献记载得非常明确,他是把从六国俘获的后宫佳丽,全部金屋藏娇,置于咸阳新建的这些宫殿之中。看来,秦始皇兼并六国之后,把六国国君的佳丽照单全收了。如此一来,秦始皇拥有的天下佳丽等于是战国七雄美女的总和。这个数字有多大,《史记正义》引《三辅旧事》记载:“后宫列女万余人。”
  我们可以做个类比。
  晋武帝司马炎夺了曹魏政权建立西晋王朝之后,先把魏国王宫的佳丽照单全收,后又灭了蜀国和吴国。然后,司马炎把这两个国家的佳丽也照单全收了。据《晋书·后妃传》记载,司马炎灭吴之后,把吴国亡国之君孙皓后宫佳丽数千人移到西晋的都城洛阳。结果,司马炎后宫佳丽有近万人之多。由于佳丽太多,得宠的佳丽也太多,司马炎晚上就寝之时不知道该到哪位佳丽的寝宫中去。于是,他想了一个无奈之举。他坐了一辆羊拉的车,这种车一是安全,二是舒适,慢悠悠的。司马炎上车之后,也不赶车,而是任意而行。羊车停到哪座宫殿,他就在哪座宫殿留宿。时间一长,宫中的佳丽们就知道了这个消息。一些聪慧的佳丽,每到傍晚,就把新鲜的竹叶插在门前,把盐汁撒在地上,拉车的羊闻到竹叶的清香,便停留不前。这样一来,这位美人得宠的几率便大大提升(时帝多内宠,平吴之后复纳孙皓宫人数千。自此掖庭殆将万人,而并宠者甚众。帝莫知所适,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便宴寝。宫人乃取竹叶插户,以盐汁洒地,而引帝车——《晋书·后妃传》)。

三十三  秘不发丧(4)
我讲这个故事,是想说明一点,秦始皇灭六国之后将六国国君的佳丽全部据为己有,导致秦始皇咸阳后宫的佳丽空前增多。比起秦始皇的先祖们,秦国后宫的佳丽应当增加了六七倍之多。众多佳丽,给秦始皇带来众多的子女。
  既然如此,秦始皇为什么不在众多佳丽中选一个立为皇后呢?难!少了无法选,多了不胜选。万中选一,实在是太难决断的事情。
  选择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选择的困难缘于有太多的选择。所以,有时候,没有选择是令人痛苦的,但有太多的选择也不见得就是好事。
  哈姆雷特说:“生,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在生和死的根本问题之间,秦始皇自然选择了生,并且想要长生不死。而在后宫佳丽万余人中,他却不能集万千宠爱于一人,原因就在于选项太多。
  秦始皇未立皇后的第二个原因也许是他怨母仇女的性格。
  秦始皇特殊的人生经历,造成了他独特的女性观。我们可以从三件事中来看:一是赵姬之乱,二是巡游刻石,三是寡妇清事件。
  赵姬之乱使秦始皇怨母仇女。赵姬是秦始皇的亲生母亲,嫪毐秽乱后宫,与之还生了两个儿子。这给嬴政带来了终生难忘的伤痕。嬴政知道此事后,立即将亲生母亲赵姬流放到雍地。后来,还是茅焦循循善诱,对嬴政讲,流放生母妨碍兼并六国,嬴政才将母后接回京城。在茅焦之前,嬴政曾杀了二十三位前来劝谏之人。多大的心结,多大的仇气啊。嬴政为什么有如此大的仇气?一是嫪毐专权,二是母后失节。嬴政尽管自己有上万嫔妃,但是,对于年轻守寡的母后却要求极严。这倒不是秦国国君历来如此,秦始皇的曾祖父昭襄王母宣太后,与义渠戎王私通三十年,还和臣下魏丑夫私通,昭襄王也没有什么反应。最终还借着这场私通杀了义渠戎王,灭了西戎,扩充了三个郡。如何看待母后的私生活隐私纯粹是个人行为。秦昭襄王并没有把母亲的私生活看得多重,也没有严惩母后。
  但秦始皇不同。他巡游刻石提倡贞节,其女性观可以从中得以窥测。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10),秦始皇第五次大巡游。这一次巡游他到达了会稽山,祭奠大禹,并且刻石立碑。这次碑刻之上,特意写下了这么几句话:
  饰省宣义,有子而嫁,背死不贞。
  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絜诚。
  前三句是不许寡妇改嫁。“背”,背叛。“背死不贞”指背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