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读史记 之秦始皇(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王立群读史记 之秦始皇(下)-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没有停止对六国的不断打击,这些进攻都是在吕不韦的主持下完成的。比如东郡的建立就是在吕不韦主政期间完成的,而东郡是切断六国合纵的一把利剑,也是一把刺向齐国腹地的利剑。
  继吕不韦之后,嬴政身边最重要的文臣是李斯。李斯提出了率先灭韩的统一总方略,揭开了秦灭六国的序幕。
  战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一直奉行比较开放的人才政策,所以一些时代精英纷纷到秦国谋求发展,嬴政身边的人才数以千计。面对这些人才,嬴政的态度是什么呢?《战国策》中记载了一位叫顿弱的特别的人与嬴政的一次见面,从中能看出嬴政对待人才的态度。
  这位非常特别的人究竟特别在什么地方呢?他见到君王不下拜(有些学者认为,顿弱即是尉缭)。顿弱扬言,我做人的原则是不向称王者下拜,如果能满足我这个条件我就见;否则,不客气,老子不伺候。这话传到了嬴政那里,嬴政并没有火冒三丈,而是同意顿弱不拜而见(秦王欲见顿弱,顿弱曰:臣之义不参拜,王能使臣无拜,即可矣;不,即不见也。秦王许之——《战国策·秦策四》)。
  一见嬴政,顿弱开口就说,天下有三种人,不知大王知不知道。第一种人有其实而无其名,第二种人无其实而有其名,第三种人是既无其名又无其实。
  嬴政听了顿弱这番没头没脑的话,不知道他要说什么,只好老老实实地回答,你说的我不明白。
  顿弱说,有其实而无其名的是商人,他们不用拿着农具辛勤劳作,但是,他们却有吃不完的粮食。无其实而有其名的是农民,他们冬夏劳作,辛辛苦苦,却没有粮食吃。既无其名又无其实的是君王,身为万乘之国的君王却没有孝母之名,以千里之地落了一个不孝之实。嬴政一听,气得浑身哆嗦。顿弱说,山东1六国如此强大都没有损伤大王的名声,但是,大王软禁自己的母亲却毁掉了自己的名声。
  顿弱谏嬴政一事当发生在嬴政处理嫪毐事件之后。此时顿弱进谏,还坚持不拜嬴政,而嬴政居然能够接受顿弱的不拜,还最终听取了顿弱的批评。
  上部在《赵姬之乱》中讲到茅焦谏止嬴政,嬴政从大局考虑,迎回母后。现在我们知道当时劝嬴政收回成命、迎回母后的人还有顿弱。茅焦是在嬴政气头上冒死进谏(文死谏),顿弱则是事后为嬴政分析利害。嬴政能不拘于礼数接见顿弱,表现了此时的嬴政虚心纳谏的勇气与胸怀大局的气度。
  嬴政不但知人善任,而且对待大臣相当宽厚。
  举两个例子。
  先说前文讲过的李信。李信攻楚,大败而归,但是,嬴政并没有因此而处死李信。灭燕之时王贲和李信一起平定燕地、齐地(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最终,李信功封陇西侯(《新唐书·宗室世系表》)。
  再说王翦。王翦功高盖世,完全可以和韩信相比。但是,嬴政并没有像汉高祖刘邦猜忌、杀戮韩信那般对待王翦。当然,这不只是嬴政一方面的原因,王翦虽为名将但也深谙君王之道。王翦以自己的智慧说明了自己毫无政治野心,这也是嬴政与王翦关系融洽的原因之一。但是,嬴政在对待功臣方面,确实比汉高祖刘邦做得更好。
  总之,嬴政能够仅用十年时间就拿下六国,这不仅得益于他身边的文臣武将,还得益于他的识人之明和用人之智。在秦国内部,嬴政组织了一个文武齐全、搭配得当、配合融洽的超强队伍,所以才能在灭六国之战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然而,仅仅有这些因素,嬴政就能吞并天下、独霸九州吗?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二十六 六世余烈(1)
嬴政从公元前 230年发动统一战争,历时十年兼并了六国。其实,在战国后期七雄之中,任何一国都有统一天下的可能与机会,然而最终却由秦始皇以气吞万里之势,横扫六合。所有的历史课本谈到秦灭六国,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统一天下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但是,人们似乎都忽略了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由秦国统一天下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呢?这是历史的必然,还是一时的偶然?
  奋六世之余烈 亡六国之诸侯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先讲清楚什么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就是指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向。这个基本动向是由两个层面共同作用的:一是历史的必然性,一是历史的偶然性。
  有人认为,秦始皇兼并六国是历史使然,即历史把统一的重任交给了秦国。这是因为秦始皇继承了祖辈的基业,所以才最终完成了统一的使命。
  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让我们先追溯一下秦国的历史,秦国从立国到嬴政执政,历经六百多年,一共有三十多位君王。而与兼并六国关系最密切的是秦国后期的七代国君,他们分别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王嬴政。
  秦国统一天下的必然性首先表现为秦国七代国君无一庸主,个个都为秦国统一天下完成了自己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那么这七位国君对兼并六国各自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第一位,秦孝公。
  秦国的崛起可追溯到秦孝公变法。秦国立国较晚,又偏处关中一隅,在战国中后期仍然是综合国力较弱的一个诸侯国。如果不能变法图强,秦国兼并六国无异痴人说梦。秦孝公看到了这一关键点,起用并重用商鞅,施行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发展,国富兵强,由此奠定了秦灭六国的经济基础与军事基础。秦孝公出色地完成了历史赋予他的重任,变法图强为秦国以后的快速持续发展夯实了根基。
  第二位,秦惠文王。
  秦孝公下世,继位的秦惠文王虽然车裂了商鞅,但商鞅的法令却没被废止。因此,秦国的崛起并未因秦孝公和商鞅之死而中断。秦惠文王不因人废法,实为过人之举。
  秦惠文王即位后,随着商鞅变法后秦国的迅速崛起,六国有识之士意识
  到秦国的强大对他们构成了潜在的威胁,于是积极寻找对策,开始用联合(合纵)的办法对付秦国。这是秦国崛起之后面临的新的重大课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六国联军将会重创秦国,秦国的强盛也会因此夭折。虽然,此时东方六国中的任何一国都不足以对强秦构成重大威胁,但是,若六国联合成功,以六国之力攻打一秦,即使秦国已经很强大,仍然是无法承受的。在这种情况下,秦惠文王审时度势,重用纵横家张仪。张仪根据新的形势与发展势态,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连横策略,对六国一一瓦解,逐个击破,最终化解了六国的合纵之谋与军事行动。秦惠文王也为秦国统一大业的继续发展做出了自己的杰出贡献。
  第三位,秦武王。
  在秦国的崛起史上,秦武王似乎并不重要,原因是他在位时间极短,只有三年。但是,即使是这么一位如流星般的国君,他对秦始皇最后统一中国也功不可没。
  秦武王有一句名言:“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史记·秦本纪》)。”“三川”原指黄河、洛河、伊河三条河,这里指含有这三条河的地区,辖境是今天河南灵宝县以东至洛阳的这片土地。在位仅仅三年的秦武王一心向往的是能够坐车到达洛阳,看看周天子的王城。秦武王的“窥周室”并不是他喜欢旅游观光,想参观一下周天子的都城而已,他实际上是想取周而代之,一统天下。一句“死不恨矣”,可以看出他是多么渴望实现由秦统一天下的远大目标。 。 想看书来

二十六 六世余烈(2)
秦武王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呢?因为商鞅变法之后秦国迅速强大起来,加之六国的合纵之谋被瓦解,此时摆在秦国国君面前的历史使命是不失时机地东进中原。秦武王的“通三川,窥周室”,正是他作为秦国国君所要承担的历史使命。此时的秦国已经具备了东进中原的实力,敢不敢适时东进是摆在秦武王面前的历史性课题。秦武王与前面几位君王一样,对秦国统一的大业也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公元前311年,秦武王派左丞相甘茂亲自率重兵攻打韩国的宜阳(今河南宜阳)。宜阳是陕西通往河南的重要通道,两边重峦叠嶂,中间一线通往洛阳,西距洛阳四十公里。它是韩国的西大门,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如果拿不下宜阳,秦国就无法兵出函谷关,也就无法东进中原。但是若想攻下
  宜阳,就必定要和韩国有一场大仗、恶战。韩国一旦失守宜阳,秦国就可以长驱直入,直达韩国的腹地。所以,韩国必然死守宜阳。
  甘茂说,要攻韩国,必须联合魏国。甘茂与另一位副使向寿一块儿来到魏国游说魏王。到达之后,甘茂却对向寿说,你回去,就说魏君已经同意联合攻韩了,但是,一定要告诉秦武王攻韩之事行不通。只要你这样说了,将来事成了,功劳全归你。这位副使欣然同意,按照甘茂的交代向秦武王汇报。秦武王觉得很纳闷,既然魏国允诺联合攻韩,为什么还不能攻呢?
  甘茂一回国,秦武王马上召见了他。甘茂回答,宜阳是一个大县,战略储备非常充足,名义上是县,其实相当于韩国的一个郡。如果现在我们去进攻,很难得手。
  接着甘茂就给秦武王讲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曾参杀人。当年,曾参在费地居住,费地有一个和曾参同名的人杀了人。于是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纹丝不动地在织布机上织布。一会儿,又来了一个人告诉曾参的母亲,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还是镇定自若地织布。一会儿,第三个人来了,告诉曾参的母亲,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立即扔下手中的布,翻墙而逃。曾参是历史上有名的贤人,曾参的母亲又是那么了解自己的儿子,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