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习历史:秦风汉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温习历史:秦风汉月-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孔鲋的意思是说了解这些书作用的是我的朋友,而不了解我的秦朝也没有什么好的威胁。

  孔鲋为了保存儒家学说以及先秦名著,就把《论语》,《孝经》,《尚书》等都夹藏在了墙壁之中,然后再在外面糊上泥砖,就看不出来。

  《尚书》除了孔鲋收藏外,还有一个学者也收藏了,他叫伏生。他对尚书熟读于心,伏生也是秦朝博士,后来在坑儒中逃跑,伏生一直到汉文帝时期才出山,教授齐地的学者尚书,晁错受皇帝委托,去拜访伏生,跟伏生学习尚书,并且记录了下来,因为伏生老迈很多都淡忘,向晁错口述的时候只记下来二十八篇,汉景帝时期孔鲋所藏的书出来后,也编绘一套称之为《古文尚书》因为他是用小篆写的,共四十四篇,晁错记下来的用隶书称之为《今文尚书》,后来两部《尚书》相继流失,又在不同时期又重新出现,所以真伪上就比较难辨。朱自清的《尚书第三》对《尚书》有很相近的记载,有兴趣的话,不妨看看。

  孔鲋字甲,孔子的嫡系后裔,秦朝时期著名的儒生。当时儒家都以孔鲋马首是瞻,孔鲋在当时文坛的地位非常的高。秦始皇对孔子也是非常看重的,封孔鲋为文通君,并且拜太子少傅。孔鲋的弟子叔孙通,被孔鲋推荐到秦朝政府里担任博士,也就是秦始皇所制的七十多个博士中的一员,叔孙通最大的贡献就是为汉朝奠定了朝廷礼仪,而且后世也多是采用叔孙通所建立起来的封建礼仪。

  文通君,是早于孔子后裔所封的衍圣公,祭祀孔子的正式官员。孔子的后裔从孔鲋开始一直到现在的台湾奉贤祭祀官孔垂长都是世袭的,可见孔子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完全是无与伦比。

  陈余是魏国大梁人,与老乡张耳的关系非常后,刎颈之交就是形容他们两人的关系。张耳陈余都非常的贤惠,张耳还是信陵君魏无忌的宾客,而且还是魏国的外黄县令,魏国灭亡后,秦政府招纳天下博学多才的儒生进京,二人因为担心受到打击,就隐形埋名,后来参与了陈胜吴广的起义。成为当时具有影响力的割据诸侯。

  秦朝政府在招纳名士的时候,是非常下血本的,但是可能是方法不是很好,就有些让人胆怯的,因为在招揽名士的榜单上,张耳的出价是一千金,陈余是五金,这就有些像买人头钱了。

  张耳,陈余两人逃到了陈郡,给一个里做看门人,里是秦朝一个基层单位,八家为邻,三邻为朋,三朋为里,相当于一个小区。里也有负责人的,叫里长,类似村委会主任,里中有官吏也就是民兵,对他们二人不怎么好,就是有时候欺负殴打他们,张耳人老实被打的多,陈余就看不下去,就想出头,张耳看着陈余要陈余做下去,让里吏打,这也是为来更好的保护自己,免得漏了身份,而被缉拿。

第三节 阿房宫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秦始皇修建了一条从九原通往云阳的一条驰道。这条驰道就是贯通咸阳附近到北疆的直属通道“直道”。

  秦国是在商鞅变法的时候,将国都栎阳迁往咸阳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对东边地区的管理,以及以咸阳为基础向东部发展的,具有战略意义。

  但是已经过去了近140年,此时的咸阳城的规模还是战国时期的模式,这远远不足以显示秦帝国的伟大,于是就有了营造新的宫殿,在上林苑中建造一处朝会用的宫殿。这也是秦始皇的第三个建筑工程。

  新的地址选在了周朝故都丰和镐京附近的秦朝皇家花园——上林苑中(西安西郊),就是汉朝长安附近,因为这个地方具有帝王之气。周文王曾把国都定在丰(西安西南),周武王把西周的国都定在了镐京(西安西北),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

  朝会的宫殿前殿的计划是建造一座阿房宫。阿房宫的规模要大,要能够显示秦帝国的气派,而且还要具有自己的特点。

  阿房宫的东西长度是五百步,南北是五十丈。换算成现在的面积就是690米*115米。总面积达到了79350㎡。相当于十个足球场那么大。气势恢宏。

  阿房宫是依山而建,工程就更大了,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是非常庞大的。而且要在阿房宫下面还要建造高大五丈的大旗杆,这也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旗杆了。

  为了与阿房宫的对面的山脉连接起来,还要建造阁道,阁道就是复道,阁道的工程也算是一个中国历史建筑上的奇迹,他是用来横贯整个山脉起连接作用的通道,有些类似横跨大桥,但是还是以廊道的行事建造。

  阿房宫的对面要建造阙台,阙就是当时皇宫的大门了,著名的就是汉阙了。

  其实建造阿房宫的规模与明成祖营造北京相比,阿房宫是一个环山建筑,是将整个山,完全覆盖在宫殿之中。

  整个营建过程,阿房宫只是整体建筑中最为庞大的一处,还有其他的建筑涵盖在内,都是以阿房宫为主,经行建造的。

  秦朝当时在整个关中地区大致建造大小宫殿达到了三百多座,除了建造在原来咸阳秦宫范围之外还有阿房宫的地址上林苑,以及骊山的等地。在关外还建造了大小行宫四百多座,关外的行宫大多是诸侯国留下的宫殿,诸侯国被兼并后,原有宫殿保留下来的,所以关外的宫殿没有什么建设,主要的就是在关中地区。

  这些宫殿除了耗费巨大之外,选用的材料也是*,石头是采用华山石料,木材都是选用四川地区的树木,当时的四川没有现在的繁华,原始森林为主,所以木材也是非常丰富的。

  四川不像平原地区,或者可以沿长江而下,而是要从四川群山之中的栈道完全是靠人力以及畜力,所动用的民工数量非常庞大。

  秦始皇在关中地区的建设当中,动用了民工七十多万,主要是秦国监狱了犯人,还有的就是受到宫刑的*,秦朝法律的苛刻主要的还是对宫刑的滥用,在七十多万人当中,宫刑犯也是占了相当的比例,而且宫刑异常的残忍,对秦朝怨恨的人就非常的多。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四节 “真人”行踪飘渺
秦始皇从即位之初,就开始不断的寻找神仙,求长生不老药。可是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了,依然没有任何的收获。秦始皇就对那些术士方士很不满。

  曾为他去求仙的卢生,就对秦始皇解释求仙的不易:

  臣等求芝草奇药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者,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爇,陵云气,与天地长久。今上治天下,未能恬倓。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

  卢生把没有找到长生不老,寻找到神仙没有成功的责任全部都推给了秦始皇,认为是秦始皇自己的行为令鬼神不现。

  鬼神本来就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没有见过,而儒生却自认自己博学广识,可以找的到鬼神,求到长生不老药。简直就是奇谈怪论。

  卢生建议秦始皇要虔诚,虔诚的不要让比别人知道,让自己行踪飘渺起来,然后才能更好的与鬼神接进起来,才可以让他得到长生不老药。

  秦始皇听信了卢生的话,就开始将整个咸阳附近的二百七十多座宫室用甬道连接,自己在里面外界就不知道了。而且为了更好的与鬼神连接起来, 自己也开始自称“真人”,皇帝专用的“朕”也就废止不用了。

  秦始皇下令,如果有谁透露自己的行踪,就要把谁杀了,好让宫人都缄口。

  其实秦始皇的行踪外界还都是知道的,保密工作做的不怎么好。

  一次秦始皇来到了梁山宫,秦朝的宫室大多依山而建,所以地理位置就很高,他就向外面看,浏览山水。

  不巧的是,秦始皇看到了一个规模非常大的车队经过梁山宫,秦始皇就问旁边的宫人是谁的车队,宦官就告诉秦始皇是丞相李斯的车队。

  当时丞相李斯的车队进过梁山宫,李斯的车队也是前簇后拥,排场非常的大,秦始皇看到了就很不高兴,李斯的车队甚至要比皇族公子们差不多了,封建君主最看不惯大臣有大的排场,这是对皇帝的不敬。秦始皇自然就很不高兴,就有人偷偷的告诉了李斯。

  李斯知道皇帝看到自己的仪仗不满后,就精简数量,变得很守规矩了。秦始皇后来又看到了李斯的车队,发现规模无端变小了,秦始皇就大为恼火,这其中肯定有人去告诉李斯了,就下令调查,调查的没有得到结果,没有抓到告密者。

  秦始皇可不是吃素的,在自己眼皮底下犯事,不就是跟自己过不去吗?跟自己对着干吗?于是,秦始皇就开始血洗梁山宫,将那天与自己在一起的宫人,统统杀掉,宫人就开始畏惧秦始皇了,不敢在与外家交流秦始皇的动向了,以后也没有人知道秦始皇当时在什么地方了,就真正的成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真人”了。

  但是作为皇帝还是要处理朝政的,于是就把每次开朝廷会议的地址都定在了咸阳宫,大臣们也只有在咸阳宫朝会的时候,才能看到秦始皇。秦始皇也就渐渐的与大臣们疏远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五节 坑儒 儒生咎由自取 上
无论秦始皇做怎样的努力,始终是没有得到仙药,而那些为始皇帝寻找仙药的方士术士就开始畏惧了,因为秦始皇他对不顺从自己,不服从自己,不为他尽力的人,和违反他的制度的人,都是要受到极刑的,所以在修建阿房宫骊山的时候会有很多的受刑犯。

  这些术士方士中有两个领头人,一个是卢生,一个是侯生,两个人都为始皇帝求过仙药,但是都失败了,所以就担心始皇帝报复自己。

  卢生出场的次数要比侯生多,他不仅去“求过”燕国和齐国流传的神仙羡门和高誓,还从神仙那里得到了一本谶语预言《录图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