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胜似闲庭信步。山下几万国民党军篝火连营,一望无尽。毛泽东在山上唱罢一段《空城计》,然后酣然入睡。
  毛泽东用兵如神,文韬武略、施展自由。他手下几行字,也可顶数万兵。1948年10月,蒋介石密令傅作义偷袭西柏坡,傅作义秘密调集5个师,外加数百辆汽车,从保定出发,企图闪电般速战速决。
  西柏坡周围只有少量警卫部队,情况已经异常严重。毛泽东却不慌乱,连续写了三篇新闻稿,新华社一播,直戳蒋介石、傅作义的要害:“这里发生一个问题:究竟他们要不要北平?现在北平是这样的空虚,只有一个青年军二○八师在那里。通州也空了,平绥东段也只稀稀拉拉的几个兵了。”如果解放军攻北平,“整个蒋介石的北方战线,整个傅作义系统,大概只有几个月就要完蛋”。傅作义大惊失色,慌乱下令招回部队,死守北平。一篇新闻稿,退却数万兵。国民党的几万大军被毛泽东“调”回了北平。一代统帅用兵至此,让人高山仰止。
  在对手眼中,毛泽东的文章处处蕴含玄机。但对红军、解放军官兵来说,毛泽东的文章、讲话则如春风拂面,细雨润物。1928年5月,湘南起义队伍到达井冈山。在一块平地上,毛泽东席地而坐,一席讲话,一下就抓住了所有官兵的心。
  毛泽东说:红军是革命的队伍。马克思、列宁写了很多书,我一下子讲不了那么多。我现在只讲“二、三、四”三个字的道理。“二”,就是两种战争,一种是正义的,一种是非正义的。我们共产党人,就是要用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三”,是三大纪律,我们是革命的队伍,没有纪律就不能统一行动。“四”,就是我们革命军队除了打仗消灭敌人以外,还要做好四件工作:一是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农民协会,二是建立赤卫队、暴动队、游击队,三是建立苏维埃政府,四是建立共产党的组织。
  一个“二、三、四”,红军的宗旨、任务被毛泽东阐述得一清二楚。这些刚加入革命队伍不久的“泥腿杆子”听得懂,记得住。就连才高八斗的大文人柳亚子,在后来追忆与毛泽东的交往时,也由衷赞叹:“与君一席肺肝语,胜我十年萤雪功。”
  从书生到统帅,毛泽东集政治家的胆识圆通、哲学家的深邃智慧、军事家的气魄机敏、诗人的浪漫想象于一身,谱写出一部部气势恢宏的战争史诗,导演出一幕幕扣人心弦的战争活剧。无论是崇拜他、敬仰他的人,还是研究他、分析他的人,甚至于他的对手、敌人,当面对他卓越的指挥艺术、精辟的军事思想和他创造的战争伟业时,都不能不由衷地感叹:毛泽东用兵真如神!
   。 想看书来

二 探索道路 驾驭战争(1)
武汉,黄鹤楼。
  这座长江岸边的古楼,被称作中国四大名楼之一,曾引得无数文人骚客发无尽之感慨,抒千古之遐思。
  1927年春天,大革命面临失败。毛泽东独步徘徊于黄鹤楼前,吟出了一阕《菩萨蛮》:“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此时的毛泽东,“心情苍凉”。他意识到只有拿起刀枪,建立军队,才是中国革命成功的唯一选择。在八七会议后,中共中央负责人瞿秋白要他到上海中央机关工作时,他坚定地回答:我不愿去住高楼大厦,愿到农村去,上山结交绿林朋友。
  此一去,天高地远,道路崎岖;此一去,他离开城市22年;此一去,他在农村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胜利之路,缔造了一支伟大的人民军队,创造了一整套中国革命战争独特的战略战术。
  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破晓的枪声,宣告了中国共产党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开始。随后,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相继爆发。
  翻开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遥看俄国革命走过的道路:武装夺取政权、战争解决问题,先占城市、再占农村的确是基本原理,是前人的成功经验。然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弱小革命武装攻打国民党强大武装占据的中心城市,直接的结果,是三大起义和其他许多武装起义遭到了失败。
  中国革命的出路在哪里?胜利的曙光又在何方?
  当一些人在上海的石库门里埋头忙于制定新的城市暴动计划时,毛泽东已经率先迈出了第一步,成为探索中国革命战争规律的一位先行者。
  湖南,文家市。
  1927年9月中旬,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各路部队都遭受失败,部队由最初的5000余人锐减到1500余人。19日晚,在文家市里仁学校里,前敌委员会讨论部队以后的行动方向。
  陈伙成(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会议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坚持直取浏阳,进攻长沙,这也是中央的指示。而毛泽东则认为,依靠现有力量进攻国民党重兵守卫的长沙是自寻死路,坚决主张向南转移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保持革命力量,徐图发展。经过激烈的争论,毛泽东的意见得到了通过。
  把武装斗争的方向由城市转向农村,由进攻城市转向进军农村,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史的一个转折点。毛泽东为弱小的红色武装找到了一条生存与发展道路,从而确立了中国革命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
  秋收起义失败的队伍被毛泽东带上了井冈山,带上了新的希望之路!他们似星星火种,开始探索红色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开始摸索中国红色力量生存发展的方式,开始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发展道路。毛泽东正确阐明了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红色政权如何能长期存在并得到发展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由此提出了独树一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周继强(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括三大基本内容:土地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武装斗争。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实行土地革命方能得到农民的拥护和支持,土地革命必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内容和首要任务;根据地是革命和革命战争胜利的立足点与出发点,是革命力量的战略基地;武装斗争是主要斗争形式,红军和红军战争的胜利,是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的保障。
  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最终汇成了燎原之势。
  井冈山的艰难探索,也使毛泽东胸中的中国革命战争路线图更加清晰,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总战略也逐步成型。这就是以乡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战略。
  陈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当时党的领导层中教条主义盛行,毛泽东遭到了中央政治局的点名批评,称毛泽东“有他一贯的游击观念,这一路线完全与中央的路线不同”,“必须要根本解决”,并说毛泽东的路线“完全反映着农民意识,在政治上表现出来机会主义错误”。
  

二 探索道路 驾驭战争(2)
毛泽东没有退缩,他的态度非常坚决:“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不能照搬外国经验。中国革命必须走中国人自己的路。“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这种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保证了中国革命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在浏阳永和这座小城,1930年8月红一方面军成立,总兵力达到4万余人。红军不再是几百人、几千人的游击武装,而是有着几万人的正规军队,开始了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
  红色区域的发展和红军的壮大,令蒋介石坐立不安。从1930年10月开始,蒋介石调集重兵,对苏区展开大规模的“围剿”。怎样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如何在反“围剿”作战中完成红军的战略转变,毛泽东又开始了新的探索。
  褚银(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毛泽东说:“所谓正规战争是中国型的,只表现在集中兵力打运动战和指挥上、组织上的某种程度的集中性和计划性方面,其他则仍是游击性的,低级的……这种正规战,在某种意义上,是提高了的游击战”。他为红军反“围剿”作战制定的战略方针只有四个字:诱敌深入。
  在这一新的作战思想指导下,毛泽东潇洒自如地指挥红一方面军连续粉碎国民党军的三次“围剿”。尽管国民党军的“围剿”规模一次比一次大,却败得一次比一次惨。中央苏区不仅没有被“剿”灭,反而越“剿”越大,越“剿”越巩固。
  在红军作战原则的形成过程中,毛泽东起到了核心作用。人多就打运动战,人少就打游击战。他创造了一整套红军作战的指导原则。这就是:诱敌深入、慎重初战、集中兵力各个歼敌三项原则;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三种作战要求。三项原则,三种要求灵活运用,即使在他被迫离开红军的统帅岗位时,仍然是红军以弱胜强的法宝。
  1937年7月7日,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全民抗战的怒潮席卷全国。国共两党也由内战中刀兵相见,变成了携手抗击日本侵略者。随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编入国民革命军序列。
  人民军队再次面临转折。在全国抗战中,只有4万多人的八路军采取何种作战样式,才既能在战场上大显身手,又能在战火中生存发展?1937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在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当前面对的重大问题。
  支绍曾(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副部长、博士生导师)这次会议争论很大。一些同志认为:红军应该集中力量,配合国民党军多打大仗,扩大影响。毛泽东坚决反对这种意见。他指出:全国抗战的战略总方针是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必须保持党和红军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