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上)- 第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部队正在遭受一次大失败。秋季早期,在商定 450 万卢布的附加军事援助后,
冯回到了他被击溃而锐气受到挫折的部队。
当冯抵达中国时,国共消灭军阀主义以及统一国家的军事行动——北伐
——已经在进行。冯整编了他的部队,并在占领河南时与这一军事行动配合。
当蒋介石在 1927 年攻击共产党人时,冯有一小段时间成了俄国领导人的主要
希望;他们要他继续支持国民党的左翼和共产党人,并用他的军事力量与蒋
介石对抗。但是冯迅速与蒋达成协议,并劝告俄国人回国。就此结束了俄国
人对军阀政治斗争的卷入。①
英国长时间以来在中国有最大的商业和金融利益,因此对促进稳定的政
府特别关心。当英国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拚命恢复他们在中国贸易中的突
出地位时,稳定显得甚至更加重要。即使当混乱似乎预示整个中央政权的崩
溃时,英国人也支持北京的政府。但英国人对段祺瑞的政府从不热心,这是
由于它的亲日本的倾向性。他们欢迎段于 1920 年被直系打败,因为直系领袖
们曾声称他们反对再借外债,他们还被英国人认为有能力统一中国。许多作
者曾经断言或者暗示,英国人和美国人向直系领袖吴佩孚提供了大量的、各
种各样的援助。但是新近的详尽研究断定,当吴悉心照料英国人和美国人以
图得到财政和军事援助时,英国和美国政府坚持中立并拒绝援助,尽管在华
的外国人普遍赞扬吴。吴从在中国的公司——特别是英美烟公司和亚细亚石
油公司——得到了很多款项,这是在吴控制下的地区禁止对它们进行抵制的
回报。①











① 谢里登:《中国的军阀》,第 163—169、177—179、197—202 页。
① 吴应銧:《现代中国的黩武主义》,第 151—197 页。关于吴佩孚从一些外国公司得到钱,见罗赫德致马
慕瑞,1925 年 9 月 19 日,国务院,汉口档 L,第 2 号;罗赫德致国务卿,1925 年 9 月 25 日,国务院,汉
口档,第 8 号;《密勒氏评论报》,1926 年 4 月 24 日,第 207 页;C。埃斯特朗热?马隆上校:《新中国:
调查报告》,第Ⅰ部分,《政治形势》,伦敦,独立劳动党出版社,1926 年;J。C。休斯顿致马慕瑞,1926
年 7 月 1 日,国务院,汉口档,第 63 号。



从北京看黩武主义与不稳定

在军阀时期的 12 年中,北京的全国性政府令人手足无措地变动无常。七
个人当总统或国家首脑。其中一人是两次,实际上等于八个国家首脑。除此
之外,有四个摄政内阁在短暂的过渡期间管理政府,还有一次满族皇帝的短
暂复辟。学者们列举出 24 个内阁、5 届议会或国会,至少 4 部宪法或基本法
(参见第 5 章)。人物、机关以及法律上和政治上的变更过多,因而要以清
晰而易读的方式记述北京的政治斗争非常困难。前面第 5 章扼要讲了立宪政
府的工作。这里我们考察上述某些事件,以便表明黩武主义是怎样随之发生
并终于取代了宪政的一些痕迹。
段祺瑞在袁世凯政权的后期担任了国务总理职务,并在黎元洪下面继续
担任这一职务。从一开始段就把持了黎的政府。在其他情况下,他的领导可
能被看做出现了一个负责的国务总理,正是民国的议员们在袁的总统任期内
所曾希望的。但是很多民国的政治家不支持段,他因而指望军队的高级军官
和督军们成为他的权力基础。因此几乎从一开始,在依靠军队力量的段和谋
求抑制他的国会之间就存在紧张关系。
这种紧张关系于 1917 年春季在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问题上达到
了顶点。梁启超和段祺瑞认为中国应当加入欧战的协约国一方。梁希望利用
参战和随后的媾和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段于 4 月在北京召集了一次督军会
议,对总统、内阁,尤其是国会形成压力,以求批准战争政策。关于宣战,
军阀们支持段。国会在压力面前畏缩不前,并在段是国务总理时拒绝在战争
问题上照办。各省军阀极力主张黎解散国会。相反,黎在稍稍犹豫以后免除
了段的职务。段反过来要求军阀们支持,北方八省的督军因而宣布对黎政府
的独立。在这期间,黎不能找到一个面临军阀们的反对而愿担任国务总理的
人。
在这种僵局中,张勋提出在黎和军阀们之间进行调解。张勋这个仍然忠
于满族皇帝的“辫子将军”,似乎处于只要他愿意就能影响军阀们的有利地
位,因为一年以前他曾促成许多督军组织督军团,并充当这个集团的首脑。
但是张希望居间调解,不是为了保全黎或保卫共和政体,而是为了推动他的
个人计划。首先,张要求黎解散国会,这正是军阀们早些时候所要求的。黎
认为他已别无选择,终于同意,于 6 月中发布解散令。张勋于是进军北京,
于 1917 年 7 月宣布满族皇帝重登中国的皇位!
张议论复辟已有几个月,其他许多军阀也赞成或默许。但是,那些假想
的同盟者几乎这事一发生就声讨复辟。有些作者认为督军们改变了他们的主
意,因为张在复辟的朝廷中上占据了权势太大的职位,还因为军阀中的不和
已预示了支持要比预期的弱。但主要的原因似乎是,军阀们从没有认真地想
让皇帝复辟;他们只是利用张和他对皇权的信奉作为反对黎元洪政府的一种
手段。①段祺瑞立即组织了一次反对张的军事行动,同时宣布黎总统已重新任
命他为国务总理。这次战争是短暂的;这次复辟在两周之内就结束了。张勋
在一个外国公使馆避难,段祺瑞作为民国的保卫者重入北京。黎元洪可能在
段的压力下辞去总统职位,副总统冯国璋继任总统,任满从袁世凯开始的五



① 《革命文献》,第 7 卷,突出了复辟之前的错综复杂的密谋。也见陶菊隐:《督军团传》。



年任期余下的一年。②
军事-政治派系的出现,1917—1920 年
如果宪法是冯国璋总统职位的唯一基础,他是不愿意接受这个职务的。
在他安排了一个手下继他担任江苏督军,并使他的支持者被认可为其他两个
长江省份江西和湖北的督军后,他才同意担任这个职务。因此他有段祺瑞所
有的相等的支持者,段的支持者是安徽、浙江和福建的督军。
当段重任国务总理时,他决定不再恢复黎元洪在复辟之前刚刚解散的国
会,因为它以前总是反对他。他反而在 1918 年操纵选举他的安福国会(见第
5 章)。而且他试图增强他自己的兵力,用武力压制意见不同的各省,将他
个人的支持者安插在有权势的职位上,并以这种方式恢复全国的统一。其他
的军阀担心段将沿着这样的方针继续下去,他们会被消灭,于是集合起来反
对皖系势力的控制;直系就这样形成了。
湖南的战略地位使它成了段的第一个目标;从北方可以由铁路进入湖
南,而湖南与四个分离主义的南方省份邻接。1917 年 8 月段任命他的一个追
随者为湖南督军。湖南人反对,于是战争爆发。他们迫使段所任命的人离开
了这个省;战争继续到 1918 年春季,这时吴佩孚终于打败湖南军队,并使这
个省处于北方控制之下。段任命他自己的人张敬尧当这个省的督军,这使吴
落空,他曾希望得到这一任命。
在 1918 年吴的军队占领湖南以前,吴的上级曹锟通常支持段祺瑞。但是
从这时起,这两个人的利益开始出现分歧。关系的恶化部分地起因于吴佩孚。
吴在湖南取胜后曾指望被提名为该省的督军,但段忽视吴而属意于他自己的
人。作为回答,吴停止了他对南方的军事行动,并从这时起对北京发表尖锐
的批评。同时,曹锟开始担心段想免去他的直隶督军的职务。对有独立野心
的军阀如曹锟和吴佩孚来说,段祺瑞稳步地积累财政、军事和政治力量,这
隐含着一种威胁。1917 年 8 月段终于得以对德宣战。1918 年早期日本向段提
供了一系列大宗贷款,并缔结了陆军和海军协定,为帮助段组织和武装参战
军提供合法的基础。表面上这支军队是为了在欧洲冲突中使用,实际上是为
段在中国的目标效力;在欧洲停战以后,这支军队改名为边防军。
面对段正在增长的权势,不属于他这个集团的军阀便把冯国璋看成他们
利益的主要代表。甚至更为重要的是,曾经听从段的领导的一些军阀也看出
段的最终目的是消灭所有不服从北京皖系政权的军阀。无疑正是这种考虑,
加之段没有任命吴为湖南督军,导致曹锟背弃了段的集团。当冯国璋于 1918
年离开总统职位并于一年后死去时,曹锟继他之后逐渐成了段的反对派即直
系的首领。
满洲的张作霖也关心段的权势的扩张,关心这种扩张对张的独立所隐含
的威胁。的确,段已经把他的权力扩大到了内蒙,而张作霖认为这个地区是
他自己的势力范围。奉系和直系因此决定合作以反对皖系。
在一系列的事件使公众的严厉批评集中于段政府的亲日方针之后,事态
发展为危机。1919 年,巴黎和会把以前德国在山东的租借地移交给日本,并
部分地以日本和段政府之间的协定作为根据证明这一决定是正当的。这一决
定在中国知识分子和其他人们之中,也在直系军阀——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吴
佩孚——之中,引起了激烈的反对。1929 年,反段的军阀们要求改组政府以


② 袁最早的正式任期从 1913 年 10 月 10 日开始。这时以前,从 1912 年 3 月起他已经担任临时总统。



消除皖系势力在北京的垄断地位,要求重开和南方的谈判以及减少段的兵
力。段拒绝了这些要求,战争于是在 7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