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载人航天的故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神舟:载人航天的故事-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低轨道向高轨道的霍曼转移中发生了两次加速,你可能会认为高轨道的运动速度要比低轨道快,这与前面提过的高轨道的运动速度慢于低轨道运动速度是矛盾的。不要忘了在进行霍曼转移时,近地点的运动速度要小于远地点速度,当到达远地点时运动速度已经较原来的圆形轨道速度小了很多,并且不足以维持在这一高度的圆形轨道运动,所以还要进行加速,但加速后的速度还是小于低轨道上的运动速度。至于高轨道到低轨道的转移,你也可以分析一下。
霍曼转移虽然所用到的能量最小,但它是以牺牲时间为代价的。要实现更快的转移需要更多的能量,消耗的推进剂增多。在实际的飞行中,采用霍曼转移还是快速转移实现轨道转移是由任务决定。如果执行救援任务,需要争取时间,那么采用霍曼转移就不合适了。  
                  
 轨道动力学:轨道会合
 在太空中两个航天器要如何对接呢?比如在同一轨道不同位置的两个航天器A、B需要会合,要实现A对B的追赶,然后对接,你可能马上会想到加速不就可以了吗!
看看实际情况,根据前面的分析,这时如果A加速,那么它的轨道就会发生改变,与B不在同一轨道上,由于轨道高度的增加,所以轨道周期变长,这样再次到达加力点时,会看到A离B更远了。换一种方式,如果A减速,它的轨道变小,轨道周期减小,再次回到加力点,却可以看到A离B的距离反而缩短了。
如果开始A和B的距离相差6分钟,A、B运行的轨道周期是96分钟,A减速改变轨道后,轨道周期变为93分钟,这样在A减速后再次到达加力点,与B只差3分钟的距离,当再次到达加力点时就已经赶上B了,这时A需要加速以使它可以重新回到圆轨道,实现A、B的对接。对这个情况要想在更短的时间内赶上B,可以将A速度减小更多,使它进入90分钟的轨道,只要一圈就可以赶上B。但因为减速和再次加速所需的能量更多,所以在提高时间性的同时推进剂的用量加大了。
另一种情况,如果A和B没在同一高度的轨道上,这时可以采用霍曼转移来实现会合。但要注意一点因为A和B分别在轨道上运动,要实现这两个航天器的会合,进入转移轨道的时间是需要考虑的,如果进入转移轨道的时间不对,转移后虽然他们进入了同一个轨道,却在轨道中的不同位置。要实现低轨道运动的航天器到高轨道运动航天器的会合,由于转移轨道上的运动速度比高轨道的运动速度要快,所以低轨道上的航天器必须在高轨道航天器之后开始霍曼转移。反之,实现高轨道运动航天器到低轨道航天器的对接,则高轨道航天器要在低轨道航天器之前进入霍曼转移轨道。
到这里我们简单的讨论了有关轨道动力学以及轨道机动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中轨道机动比你已经看到的复杂很多,要结合不同方向、不同大小的力,考虑到各种条件、影响,这些都要经过严格而又复杂的数学推导来实现。但他们所用到的基本原理在前面的内容中已经基本涉及了。  
                  
 美苏太空竞赛:准备阶段
 月球距地球约384000千米,半径约1740千米,是地球半径的1/4左右。因为其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都是27天7小时43分,所以总是以同一半球面对着地球。月球的质量比地球小很多,所以其引力只有地球的1/6。由于月球表面空气及其稀薄,所以陨石撞向月球时不会受到任何阻拦,在月球的表面形成了很多环形山。
二战后“冷战”局面的形成,使得美、苏这两个国家在各个领域展开了激烈的角逐。载人航天作为高科技的体现,当然成为他们争夺的领地。在相继将自己的卫星送入太空之后,他们立刻开始了下一个阶段的竞争,即载人航天计划的实施。20世纪60~70年代这两个巨人出于各自的目的而进行的这场竞赛,或多或少加速了载人航天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无形中对整个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美苏太空竞赛
20世纪60年代,美、苏在太空竞赛中为了拿到头彩,各自从佛罗里达的海岸和丘拉塔姆的荒原向太空发射了三十多艘载人飞船,完成六十多人次的太空飞行。不管他们属于哪个国家,但都怀着人类对太空的向往,踏上一次又一次的征途,对地球以外的世界展开探索。这些最初的尝试为后来的登月计划以及空间站的建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准备阶段
对于太空这个未知的领域,科学家绝对不敢直接就将人类送入太空,他们需要考虑人到底能不能适应太空环境?因此工程科学、医学、生物学各领域的专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以及试验。
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美苏就相继进行了将生物送入高空或太空的实验。苏联在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的一个月,紧接着又发射了一枚人造卫星,这枚人造卫星中乘坐着进入太空的第一个“航天员”——小狗“莱卡”(Laika)。太空中的这段时间“莱卡”生活在卫星中的一个小舱里,不用担心空气、实物和水的供应,它的一切状况通过无线电遥测直接传送到地面。在地面上可以看到从卫星点火、发射、加速、入轨直到失重等飞行条件下,“莱卡”的状态一直很好,但可惜的是因为当时没有解决飞行器的再入回收问题,所以“莱卡”在轨道上飞行一周之后无病死亡。但它的飞行已经直接的说明了航天器内的条件对生命不会造成威胁。
除此外典型的高级动物航天试验还有猴子、黑猩猩的飞行。1961年11月29日黑猩猩“恩诺思”在美国的航天飞船“水星”号上完成了一次重要飞行,绕地两圈的飞行过程中“恩诺思”吃了食品,并完成了几项已经训练好的心理学试验。在飞行结束时由于系统出现故障,舱内温度曾高达40oC,但还是返回了地面,“恩诺思”幸免于死。之后生物学专家们对动物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观察和生物遗传学研究。
在这一系列飞行试验的基础上,航天医学专家基本取得了希望的结果,认为太空飞行对人体不会有太大的威胁。于是开始考虑将人送上太空。  
                  
 美苏太空竞赛:争取第一的东方号和上升号
 第一个登上太空的人——尤里·加加林 
我第一次亲眼见到了地球表面形状。地平线呈现出一片异常美丽的景色,淡蓝色的晕圈环抱着地球,与黑色的天空交融在一起。天空中,群星灿烂,轮廓分明。但是,当我离开地球的黑夜时,地平线变成了一条鲜橙色的窄带,这条窄带接着变成了蓝色,复而又变成了深黑色…… 
——人类首次进入太空时航天员尤里·加加林对地球的描述 
20世纪50年代末期,赫鲁晓夫从斯普特尼克1号卫星的成功发射中,清楚的认识到航天技术的发展对苏联国际地位的提高会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在外交台面上如果有了这张王牌也可以增加自己谈判的筹码,因此他积极的支持苏联的太空计划。与此同时,航天专家们也清楚地知道美国无论在卫星还是运载火箭的技术上绝不逊于自己,如果不继续努力,很有可能就被超过。实际上在1958年以后,美国发射人造卫星的数量和获得的科学成就已经很快地超过了苏联。 
1958年,在航天专家科罗廖夫的带领下苏联正式开始了载人航天的研究工作。为了保证航天员进入太空的安全性,一部分技术人员们希望首次的载人飞行不要进入绕地球的轨道,采用亚轨道的飞行方式,之后再循序渐进展开轨道飞行。但科罗廖夫考虑到亚轨道飞行要做的工作量几乎与轨道飞行相同,而且在对太空飞行作了相当程度的分析后,认为人类直接进入太空的威胁并没有想像的那么大。所以最终决定采用直接进行载人轨道飞行。当然,当时的国际形势以及政治的压力也不能不说是科罗廖夫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亚轨道飞行方式是指太空船进入太空,但未进入绕行地球轨道的一种飞行状态。亚轨道飞行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成果,并且保证较高的安全性。 
到1959年初,苏联第一艘载人飞船开始具体设计,取名为东方(Vostok)号,东方号的乘员舱采用球形,这主要考虑飞行器返回时经过大气层,大气分子与飞行器发生碰撞会产生极大的热量,而球形可以很好的减少这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并且能在各种速度下保持稳定。在球形乘员舱的外部安装了不同的遥控天线和通信天线,通信天线的下端是一个小型的电子设备舱,航天员坐在乘员舱内通过各种仪器与外部保持联系。乘员舱的侧面还有一个圆形的观察窗和一个弹射窗。 
前苏联航天时代的开拓者科罗廖夫 
科罗廖夫(Sergei Pavlovich Korolev 1906~1966) 
科罗廖夫是苏联运载火箭和航天飞船的主设计师、航天计划的主要制定者之一,航天活动天才的组织者。1907年1月12日生于乌克兰。以半工半读的形式念完了中学和高等专科学校。1929年毕业于莫斯科高等技术学校空气动力系,同年拜访了齐奥尔科夫斯基,从此将航天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1931年参加了刚刚创建的喷气推力研究小组,1933年该小组被列为国家军事机构,改为喷气推力研究所(Jet Propulsion Research Institute)。 
1938年,受苏联肃反运动波及科罗廖夫被逮捕,关押在西伯利亚的古拉格集中营。1940年,经著名飞机设计师图波列夫的努力,转入图波列夫领导的监狱工厂KB…29。1944年获假释。1945年9月被派往德国研究V…2导弹,随后开始研制本国的弹道导弹工作。1947年10月发射了苏联第一枚弹道导弹。1949年他设计的远程导弹试验成功。 
接下来的几年,科罗廖夫主持开发了运载火箭,科学、军事和通信卫星,行星探测器,人造飞船。为苏联航天事业奠定了雄厚的基础。1966年1月14日,正处于事业巅峰的科罗廖夫死于一起医疗事故。 
由于苏联航天工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