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15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沸腾15年-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2000年9月,因为按约6个月内写出了搜索引擎,百度得到第一个投资商IntegrityPartners的认可,并由此推荐德丰杰联合IDG向百度投资1000万美元,这让百度有了充裕的过冬粮草。更让人高兴的是,到2001年夏,ChinaRen、搜狐、新浪……中国主流门户网站一个接一个地采用了百度搜索引擎。

对于此,李彦宏不但不高兴,反而忧虑起来了,“当时互联网泡沫已经破裂,大家都不愿意花钱。他们说你们能不能便宜点,我说便宜后服务质量就不行了,他们说不在乎质量,只在乎钱”。百度当时几十人,靠出卖搜索技术经营经营,卖到最好,还难以赢利。李彦宏想,百度是不是该改变自己的商业模式。

李彦宏和徐勇想到了做中国的Inktomi之外的第二个点子,是照抄一个在波士顿名叫阿卡马伊科技的分布式内容存储解决方案提供商,通过临近的服务器,引导网络流量以加速下载。不过,这个方案并没有在百度取得成功。

百度由此开始了第三次转身,他们继续模仿一家叫Verity的硅谷公司的商业模式,把搜索和资料管理服务一同卖给大企业,但这个商业模式同样没能取得成功。

在企业级市场没有能取得应有的份额后,李彦宏决定改变百度的商业模式,向Google学习,一头栽进消费市场,获取来自线上广告主的付费搜索。不过,李彦宏对此进行了改良,他并非是完全学习和借鉴Google的关键词广告销售的做法,而称之为竞价排名。按照李彦宏的说法,百度是借鉴1998年创办的Overture的商业模式。2001年,Overture在美国已经被证明是成功的,李彦宏决定放弃既定的卖搜索技术和解决方案的模式,转而自己运营搜索引擎,靠竞价排名广告赢利。

不过,不论是学习Overture还是复制Google,对百度来说,在商业模式上都是个重大转型,李彦宏必须得先说服董事会。

2001年8月,深圳,病倒在这里的李彦宏正在电话上和散布在新加坡、美国、北京的董事们争吵。徐勇反对李彦宏跳到前台做搜索引擎、做竞价排名。“我们这样干,肯定会影响搜索技术的销售。”董事们支持徐勇,“Robin!我们当时投资可不是让你做竞价排名的!”吵了3个小时,李彦宏怒了:“我他妈的不做了,大家也都别做了,把公司关闭了拉倒!”李彦宏猛地将手机朝桌上摔去。尽管李彦宏向董事会拍桌子,摔手机,逼迫董事会同意他做竞价排名,但他此时心里并没谱儿。“我一心想将公司做大,出卖技术做不大,就要找别的出路,新出路怎么样,我不知道,但总比坐看着就不行的事情强。”所有人都被李彦宏的气势震慑住了,决定让李彦宏试一试。董事会对李彦宏说:“不是你的论点,而是你的态度打动了我们。”

2001年8月,Baidu。Beta版上线,百度大摇大摆地把Google清爽的首页页面模式用在他们的新网站上,使用更加简洁明了的白底搜索盒,加上一个爪印,看上去像狗爪。中文的狗,听起来有些像Google后一音节的发音,不过,对此,李彦宏矢口否认这与Google两者之间有任何关联。

2001年9月20日,Baidu。开始竞价排名业务。第一天的竞价排名收入仅仅是1。9元,第二天也仅3元多,但第三天超过了10元,第五天超过了200元。李彦宏的冒险获得了成功。

当时,不仅中国绝大多数广告客户不明白什么是竞价排名,百度的销售人员也无法讲清楚什么是竞价排名。后来,他们干脆对客户说,你们也不需要明白竞价排名是怎么回事,总之,你买一个排名,在新浪、搜狐、网易都能看到。很多人就是因为在新浪、搜狐、能看到自己的公司名而买了百度的竞价排名。

后面的故事如李彦宏所料,由于互联网进入寒冬,因此,门户网站纷纷拖欠百度的付款,而靠着竞价排名,百度渡过其创业之初的第一个大劫。

不过,竞价排名的成功却带来了诸多后患,首先,另外一个百度创始人徐勇开始被边缘化,不得不在上市前黯然离去,这让百度很多时候成为李彦宏一个人的公司,缺乏强有力的制衡,这对一家高速发展的企业来说,犹如只有油门没有刹车;其次,百度由于过分依赖竞价排名这一多少有些投机取巧的商业模式,这在若干年后的2008年年底让百度处于众矢之的的尴尬位置。

历史从来不能假设,回头看来,李彦宏会不会选择竞价排名之外的另一条变革路径呢,谁也不知道。


代理《热血传奇》,陈天桥空手套白狼

在2002年,和自己的前合作伙伴闹翻,绕过合作伙伴重新掌握自己命运的公司,除了上文提到的3721和百度,盛大也靠在2002年的转身为其日后成为影响这个行业的大公司奠定了基础。

2001年开始,国内网游市场上涌现了不少新的游戏,有的昙花一现,有的则一度风靡全国,拥有不少玩家,如《千年》、《红月》、《龙族》等,但这些游戏的同时在线人数都只是以万为计量单位,即便是像《万王之王》和《石器时代》这样的游戏,也并没有为东家赚得多少银子。《热血传奇》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横空出世的。《热血传奇》的发布时间是2001年9月28日,而在前一天,《大话西游》问世。也就是说,中国网络游戏历史上最赚钱、生命周期最长的两个产品前后两天相继发布,真是神奇。

在整个网络游戏产业刚刚兴起的大背景下,陈天桥向其投资方中华网提交了运营韩国游戏《热血传奇》的计划。为此,陈天桥还特意飞往深圳求见叶克勇,以请他同意自己把最初创办的归谷社区转型为网络游戏运营商的计划。不过叶克勇坚决不同意陈天桥的建议,强势的叶克勇的回答是—陈天桥要么接受中华网的建议,像亿唐一样办成一个“窄门户”,然后获得300万美元投资,要么和他们分手得到30万美元的股本费。陈天桥当时“固执”地选择了后者。当然,这种固执由于盛大今天的成功已经被重新定义为“执著”。

在最终决定的那些天,陈天桥常常和太太在家附近的一座小桥上散步,走来走去,讨论做还是不做,如果不做,把现金清算还可以剩下几百万元,可以再去找工作,拿几万元的月薪,或者两个人一起去美国读书,这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最后决定还是做。陈天桥决定用剩下的30万美元来做《热血传奇》的运营。这30万美元的家底,陈天桥在支付了《热血传奇》韩国方面的代理费之后,余下的钱只能给员工开两个月的工资。这时的陈天桥已经孤注一掷把所有的希望都押宝在了《热血传奇》上,冒险一搏。

盛大选择牵手《热血传奇》多少充满了偶然。因为盛大最开始是做网络动漫,所以和上海市的动漫协会联系较多,还由此联合搞过一些活动。当时韩国游戏公司Actoz到上海来寻找合作伙伴,准备推广自己参与开发并全权代理的网络游戏《热血传奇》。Actoz找到上海动漫协会,动漫协会向韩国人推荐了盛大。

参加这个会议的是盛大的创业元老瞿海滨,会后他马上向陈天桥作了汇报。Actoz到中国来寻求《热血传奇》代理时,和很多大的游戏代理公司都谈过,但没有人看好它,因为《热血传奇》当时在台湾只有3000人同时在线的纪录,这不是一个有说服力的数字。陈天桥和瞿海滨拿到《热血传奇》之后,两个人连轴玩了几天这款游戏,他们发现《热血传奇》和其他网络游戏不同之处在于它的操作非常简单,因此不被日韩等成熟的游戏玩家认可,当时最火的网络游戏的操作都很复杂,适合骨灰级玩家。而当时绝大多数的中国网友,甚至到现在都不习惯复杂的游戏操作,他们更希望在游戏中和其他人交流、互动。《热血传奇》和陈天桥从创办归谷社区开始就一直倡导的互动非常契合,因此陈天桥毅然代理了别人都不看好的《热血传奇》。最终一炮走红,陈天桥的眼光真是独到。

有意思的是,陈天桥从来没有公开否定过自己最早的动漫社区想法是错误的,也从来没有系统地讲述过自己当时为什么对于网络游戏会爆发出那么强烈的信任感。或许,亲身参与玩网络游戏的他感受到了网络游戏的互动性,让其有着比自己的动漫社区网站更强的“自增长”的优势。而陈天桥这个时候需要的就是通过开展新的业务来获得高成长,因为在互联网业,没有高成长就没有任何机会。

所以,尽管没有任何网络游戏的运营经验,陈天桥还是把所有的财产和精力都投入到了这个与自己原来的想法大相径庭的业务上。陈天桥首先做的决定是裁员,把50人的公司裁减至20人,最早的那批人虽然全部留了下来,但却拿打了8折的工资。并把整个公司进行部门缩减,只保留为了网络游戏运营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支撑的部门。

有了组织上的保障,陈天桥必须解决硬件设施上的保障,陈天桥充分利用他的人脉资源和他的商业智慧,创造了一个空手套白狼的运营模式:他首先拿着与韩国方面签订的合约,找到浪潮、戴尔,告诉他们他要运作韩国人的游戏,申请试用机器两个月。对方一看是国际正规合同,于是就同意了。然后陈天桥再拿着服务器的合约,以同样的方式找到中国电信谈。中国电信最终给了盛大两个月测试期免费的带宽试用。有了韩方的合同,再加上服务器厂家和中国电信的支持,陈天桥又取得了当时国内首屈一指的单机游戏分销商上海育碧的信任,代销盛大游戏点卡,分成33%。陈天桥由此完成了中国互联网历史乃至中国商业历史上最经典的无中生有的商业游戏。

2001年9月28日,《热血传奇》开始公测,两个月后正式收费,同时在线人数迅速突破10万大关,全国游戏点卡销售集体告罄,资金迅速回笼,盛大安然渡过了创业之初的这场生死玄关,并最终成长为中国最大的网络游戏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