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清代,豫亲王始王多铎在此建府。多铎是清朝的开国元勋,名列“八大铁帽子王”之一,配享世袭罔替的殊荣。多铎的第二子多尼袭亲王爵,赐号“信”,也一样能征善战,命为安远靖寇大将军,率兵远征湖南、四川、云南,扫荡南明余政权,迫使永历帝南逃缅甸。他在多尔衮死后被牵连获罪,于顺治九年(1652年)降为郡王,即信郡王,豫亲王府改称信郡王府。因此,《乾隆京城全图》中只有信郡王府,而无豫亲王府。多尼的次子鄂扎袭父爵,鄂扎也是能征善战的猛将,康熙十四年(1675年),命为抚远大将军,讨察哈尔布尔尼,立下战功。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追述多铎为开国元勋,复豫亲王爵。此后,世代绵延,豫亲王家族一直居住
于此。
根据清代《乾隆京城全图》记载,当时的信郡王府(后来的豫亲王府)坐北朝南,南外垣在今东单三条以南。府门正面阔五间,大殿面阔五间,前出丹墀,后殿面阔三间,后寝面阔七间,后罩为排房,无楼,格局很严整。豫亲王府的院墙比别的王府高三尺,但按照清代定制,王府的建制都有明文规定,院墙的高低当然也要有限制,绝不会各行其是。逾制,是要受罚的,甚至有被杀头的危险。那么豫王府由亲王降为郡王后,为何府墙反而加高
了呢?
豫亲王府的院墙之高,闻名北京城,它来源于一个年代久远的掌故:乾隆时,那一代的信王好棋,棋艺很高,名扬朝野。乾隆帝也好棋,一日君臣会棋,一比高低。信王请旨,胜负如何奖罚?乾隆说,你赢了,朕赏你,你输了,朕罚你。信王问:“怎么赏罚?”乾隆说,你输一局,朕就抠你一个大门钉,你赢了,朕就赏你。那时王府大门上的金钉依制定数是级别荣誉的明显标志。抠门钉等于降级。君臣下了半日棋,结果各胜五局,胜负对等。怎么奖罚呢?乾隆灵机一动,说:“朕也不赏你,也不抠你门钉。这样吧,朕准你府墙加高三尺。”府墙高低代表了级别,准加高府墙也是赏给荣耀。信王很高兴地接旨加墙。由此北京城就留下了“礼王的房,豫王的墙”之谚语。现在,那里已是高楼林立,昔日的王府旧景已荡然无存。
洛克菲勒基金会建造的协和医院宫殿式楼群
中西合璧的大型钢筋混凝土建筑
洛克菲勒基金会建造的协和医院办公楼
洛克菲勒基金会建造的西式楼房
东侧的协和医院别墅群也建于洛克菲勒时期
3。洛克菲勒的协和医院
从现在的东方广场北京东方君悦大酒店二楼的凯菲厅里可完整地鸟瞰参差错落、灰砖绿瓦的协和医院全景,今天的协和医院即是昔日豫亲王府的遗址。当年这座气势恢弘的王府历经岁月的沧桑,如今已完全湮没在历史之中,无迹可寻。
1909年,热衷慈善事业的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所创立的洛氏慈善基金会派遣了芝加哥大学的伯顿医生和钱伯林医生到中国、日本和印度进行教育考察。这两位医生在每一个国家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作调查,回国后在报告中提出的建议是:在北京成立一个自然科学的教育机构大有必要。但经过讨论,初步认为计划不宜过大,宜限于医学事业方面。随即,洛氏基金会成立了一个驻华医社,并任命格林为医社的驻华代表。1915年夏,洛氏基金会第三次派遣了调查团(团员为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韦尔奇医师、洛氏医学研究所的S?弗莱克斯纳医师。医学教育社的秘书巴特里克医师和洛氏医学研究所的盖茨医师)到中国作进一步的考察。这个调查团在出发前详细研究了当年考察的具体情况,建议此行可达成在北京和上海各设一所医学院的目的。最后,洛氏慈善基金会作出了决议,创办北京协和医学院,由驻华医社用原价将该校的房地产购买过来,投资增建新学校和医院房屋,并担负一切维持费用。
第四章豫亲王府(4)
调查团在离开美国之前拜见了美国总统,带着洛氏基金会、美国国务卿和中国驻华盛顿公使的正式介绍信,到北京晋谒总统袁世凯,并受到副总统黎元洪的招待。他们在北京及各省市与政府官员、知名人士、各教会负责人以及教会医院学校的医务人员有过广泛的接触,了解情况并征求意见。他们所撰写的报告涉及的范围很广,内容丰富,对各种情况作了细致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新校的方针政策性的建议。在医学教育方面,该报告指出,当时中国的教会医学院以及非教会办的医学院大都是1900年前后新办的,而且有些是由于医院的需要,以带徒弟的方式,经过多年训练,培养了一批助手而逐步发展为正式学校的。他们对于这些学校的经费、教员、毕业人数等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调查,反映了优缺点和需要援助改善的情况。
随着清王朝的灭亡,豫亲王的“铁帽子”爵位也走到了尽头,为了维持家族庞大的开销,1916年末,末代豫亲王懋林将沿用近三百年的豫亲王府以极其低廉的价格整体出售给了洛氏基金会。基金会拆除了王府全部建筑,请中美两国的专家设计,建造了中西合璧的协和医学院及附属医院的宫殿式
楼群。
传闻,拆除豫亲王府的时候,曾经挖出大量历代豫亲王藏于地下的金银财宝,其金银财宝的价值远远超过洛氏基金会的投资。协和医院也正是用了这些财宝购置了最先进的医疗设备,成为当时中国最好的大型综合医院。王府改建医院时,洛氏基金会要求新校与医院的建筑质量必须达到最高标准,例如砖、琉璃瓦、木料皆为精选、特制,造价昂贵。整个新校与医院的结构独特,外表采取传统中式装修以求美观和谐,内部则采取西式,使工作方便。当年,医院的外装修为达到中式的工艺水准,洛氏基金会不惜工本,檐下廊上的油画,每平方尺的费用为五个银元,有许多为清宫做过工的老工人参加了此项工程。学院建筑既保存了昔日王府遗风,又营造出当时世界一流的教学环境,容纳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培养出一批批杰出的医学名家,造福世人。
开工5年后,王府被改建为宫殿式楼群,协和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正式落成,东单三条也从此打通,只有大学门前一对石狮仍为当时王府的遗留。学院与附属医院占地面积约十公顷,与旧校舍毗邻。新旧校址和附属单位(都集中在学校附近)的建筑共占地公顷。
在新校建筑完成之初,举行了一个非常隆重的开幕典礼。来宾中有欧、美、亚洲各国的大学校长或教授、美国医学会会长、国际卫生组织和教会的代表、洛氏驻华医社代表、洛氏基金会会长,中国政府的总统、内政部、###。洛克菲勒二世也到场参加了典礼,他既代表自己身在美国的父亲,也是以洛氏基金会董事长的身份来访。除中国政府官员外,教育和科学界的贵宾共有50名。同时,典礼还收到了洛克菲勒本人从美国发来的贺电。
洛克菲勒二世致辞,他叙述了筹办这所学校的经过和目的。他说,这所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有前途的男女学生成为高质量的、将来可以作领导的医师、教员和科学家,但同时也要给来自教会的医师和来自全国的中国医师以短期进修的机会。他说,虽然教学是主要任务,但实验室的设备足供基础和临床研究之用。他强调了科学研究工作的重大意义。他说,一个医学院应怀有科学研究精神,为提高医学知识作好准备,讲究教育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教师和医学事业的领导骨干,解决许多疾病的问题,这将对中国做出难以估计的贡献。他说,有充分的经验和事实证明,有了有兴趣和有能力做出科学研究成果的教师,不仅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够进行并促进科学研究,在他们周围还会有深造的学生和专门人才,通过他们所作出来的贡献,反过来又为教师、科学和学校增加了名誉。另外,他也提出这个学校要逐步地发展,不可操之过急。应该注意控制经费,若是过高则将妨碍中国再建类似的学校,反而达不到原来的这个重要目的。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四章豫亲王府(5)
北京协和医学院灌输西医学术,施诊给药。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为《协医年刊》提名,刊中登载了协和医院初办的情形:“收买豫亲王府旧址,计面积六十余亩,建筑新屋十四座,外则画栋雕梁,玉栏碧瓦,集中华建筑术之大观,内则设备周密,器械精良,收集西医医学之精粹,聘请英、美、德、奥、加拿大、俄国、荷兰等国名医任教,施诊给药”。初开创时的协和医学院,共有二百多名职工,分为五个部门:医学预科、医学本科、看护专科、医院部和总务部。著名妇科专家林巧稚,就是早期毕业于协和医学院预科的女生。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协和医学院中为自己树碑,取“豫亲王府”的谐音,把它叫做“油王府”。自此,豫亲王府有了一个戏剧性的转变,原来清朝开国元勋多铎的高墙深院,被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买下、拆掉,用五年时间在原址盖起一组磨砖对缝、绿瓦飞檐的协和医学院。自此,清代亲王的府邸成为了济世利民的医学殿堂。
4。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
这座王府故址在历史上多次扮演了弃旧更新的再生地。日伪期间,协和医院改成日本军队的陆军医院。当时,存放在这里的珍宝——北京猿人头盖骨被日本人盗走,至今下落不明。抗战胜利后,协和医院恢复旧称。这期间,由国民党南京政府的代表郑介民、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叶剑英和美国代表吉伦组成的“军事调停处执行部三人小组”曾在此谈判。经过一年多的反复磋商,谈判最终失败,内战爆发,解放军大举进攻,蒋介石溃逃,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于1951年接办北京协和医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