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皇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清朝的皇帝- 第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江上之役”及郑成功的再评价第五章圣祖(1)
顷得读者陈君来书,询以对郑成功如何再评价,以及顾亭林及钱牧斋对“江上之役”的看法,嘱为一谈,敢不如命。按:“江上之役”为延明祚的唯一良机,无奈郑成功将略甚疏,以致一夕生变,竟成“异闻”。两年以后,世祖新丧,此又一良机,而郑成功必欲取台,张苍水固谏不听。半年以后,新朝脚步已稳,于是发生一连串的悲剧:
  一、清朝用郑成功叛将黄梧之议,一方面五省迁界,坚壁清野,为暂守之计;一方面杀郑芝龙,表示与郑成功决绝,亦即表示已不以郑成功为患。
  二、由于东南无忧,乃得集中全力解决永历。吴三桂亦不复有所瞻顾,以重金购缅人为内应,于是年十二月初,俘获永历。是则杀永历者,虽由吴三桂直接下手,等于郑成功间接促成。
  三、郑经本为逆子,当顺治十八年夏秋间,郑成功与荷人僵持时,已有“子弄父兵”的谣传;及至康熙元年,乃有通乳媪生子的丑闻。而“父死、君亡、子乱”之外,复有“将拒”的情事,而此皆由郑成功自取。民国十六年顾颉刚在杭州得一旧钞本,为崇祯十三年进士、鄞县林时对所撰的《荷锸丛谈》,叙郑成功死状云:“子经,乳名锦舍,拥兵与父抗,成功骤发癫狂。癸卯(高阳按:应为壬寅)五月,咬尽手指死。”此必郑成功命黄昱至厦门,监杀郑经及其母董氏,郑经拥兵相抗,予郑成功极深的刺激而发癫狂。所谓“将拒”,殆指部将不奉己命,而为其子所用。
  因此,郑成功的再评价,固绝不能抹杀其开台之功,但论“反清复明”的志节,则颇有疑问。至其将略之疏,只看黄梧、施琅不能为其所用,张苍水、甘辉之言亦不见听,可知其余。
  至于顾亭林、钱牧斋对“江上之役”的看法,不妨并叙。兹先谈钱牧斋的《投笔集》,前后“秋兴”一百零八首,首八律题作“金陵秋兴八首次草堂韵”,下注:“乙亥七月初一日,正郑成功初下京口、张苍水直逼金陵之际。”
  兹录其第一首及第八首如下:
  龙虎新军旧羽林,八公草木气森森。
  楼船荡日三江涌,石马嘶风九域阴。
  扫穴金陵还地肺,埋胡紫塞慰天心。
  长干女唱平辽曲,万户秋声息捣湛。(其一)
  金刀复汉事逶迤,黄鹄俄传反复陂。
  武库再归三尺剑,孝陵重长万年枝。
  天轮只傍丹心转,日驾全凭只手移。
  孝子忠臣看异代,杜陵诗史汗青垂。(其八)
  第八首自注:“少陵诗:周宣汉武今王是,孝子忠臣异代看。”以结句言,固以少陵自命,如郑成功果然成功,则中兴鼓吹,尚有无数气象堂皇的佳作。无奈“后秋兴八首”便是一片惋叹之词了。
  这“八首”题下小注:“八月初二日闻警作。”按:清军于七月廿三日由梁化凤出仪凤、钟阜两门,洞穿民居为通路,以轻骑袭郑军前营,郑成功仓皇撤退,“质明,军灶未就,虏倾城出战,军无斗志,竟大败”。距得镇江,适为匝月;三、四日间即已扬帆而去。张苍水于七月廿九日得报,而常熟于八月初二闻警。诗云:
  王师横海阵如林,士马奔驰甲仗森。
  戒备偶然疏壁下,偏师何竟溃城阴?
  凭将按剑申军令,更插刀儆士心。
  野老更阑愁不寐,误听刁斗作秋砧。(其一)
  羽檄横飞建旆斜,便应一战决戎华。
  弋船迅比追风骠,戎垒高于贯月槎。
  编户争传归汉籍,死声早已入胡笳。
  江天夜报南沙火,簇簇银灯满盏花。(其二)
  龙河汉帜散沉晖,万岁楼边候火微。
  卷地楼船横海去,射天鸣镝夹江飞。
  挥戈不分旄头在,反旆其如马首违。
  啮指奔逃看靺褐,重收魂魄饱甘肥。(其三)
  “刀”即靴刀,谓大将临阵,插刀于靴,败则自杀,期免被俘受辱。第一首谓郑成功有不胜则死的决心,而戒备偶疏,偏师竟溃,恕词之中,有责备之意。
  第二首两联,盛道军力之强,旁观者皆以为必胜无疑,岂意倏忽之间,汉帜竟共沉晖俱散!
  第三首写郑成功之败,颇为含蓄。“龙河”即“护龙河”,在上元县西,首句言金陵兵溃;京口有“万岁楼”,故次句指镇江不守,但“候火虽微,可以燎野”,希望未绝;三句谓郑军入海;四句写清军反攻,“鸣镝”者匈奴冒顿所创,“射天”七字,刻画清军气锐,精警异常。五句“分”读仄声,作名分之分字解;“旄头”即二十八星中的昴,为胡星。“挥戈不分旄头在”,谓虽用武,不料胡星不灭;六句言将士不用命;七、八写清军因祸得福。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江上之役”及郑成功的再评价第五章圣祖(2)
四、五两首,可答读者之问。第四首是:
  由来国手算全棋,数子抛残未足悲。
  小挫我当严警候,骤骄彼是灭亡时。
  中心莫为斜飞动,坚壁休论后起迟。
  换步移形须着眼,棋于误后转堪思。
  此首纯为慰勉郑成功,语气吻合师徒关系。慰以卷土重来,犹未为晚;勉以记取教训稳扎稳打。起句以棋局为喻,结句仍归之于论棋。“着眼”即所谓“做眼”,既得之地,先须求活,再求进展。当时如能先取崇明,确保归路不断,则镇江可守,事当别论,此即“棋于误后转堪思”之意。第五首云:
  两戒关河万里山,京江天堑屹中间。
  金陵要定南朝鼎,铁瓮须争北顾关。
  应以缕丸临峻坂,肯将传舍抵孱颜?
  荷锄父老双含泪,愁见横江虎旅班。
  八首之中以此一首透露最多。全诗分两解,前解论战略,后解论战术。唐贞观中,李淳风撰《法象志》,以为天下山河之象,存乎“两戒”,大致以黄河为中线,北为“北戒”,限戎狄;南为“南戒”,限蛮夷。“两戒关河万里山”下接“京江天堑屹中间”,可知着眼于南戒的长江,而尤重京江。“北顾”即北固;“铁瓮”为润州的别称,润州即镇江。三、四言能守北固、保润州,则长江天堑,北军何由而渡,南朝可以定鼎金陵。当时恢复的计划是打算与清军划江而治,为由顾亭林所指导而订定的大计。《亭林诗集》中,数数言及,早在弘光即位时,《感事》四律中,即有“自昔南朝地,常称北府雄”之句,萌始创建另一个东晋的构想。至顺治五年,此一构想成熟,有诗为证:
  异时京口国东门,地接留都左辅尊。
  囊括苏松储陆海,襟提闽浙壮屏藩。
  漕穿水道秦隋迹,垒压江干晋宋屯。
  一上金山览形胜,南方亦是小中原。
  这首七律的题目,就叫“京口”。京口在南京之东,“异时京口国东门”,即以“金陵要定南朝鼎”之故。又顺治六年《春半》诗:“晚世得先主,只作三分事,干戈方日寻,天时自当至。”亦为欲图偏安之一证。而亭林则以武侯自命,如顺治七年春,《重至京口》:
  云阳至京口,水似已川萦。
  逶迤见北山,乃是润州城。
  城北江南旧军垒,当年戍卒曾屯此。
  西上青天是帝京,天边泪作长江水。
  江水绕城回,山云傍驿开。
  遥看白羽扇,知是顾生来。
  此外,诗中仰慕诸葛,而思步武之句,不一而足。至于浙东义师,数至金焦,则不独为顾亭林力赞之谋,且亦曾实际参加行动,悼亡诗“北府曾缝战士衣,酒浆宾从各无违”,可知顾家曾为海上义师的“粮台”。顺治十一年春,张名振、张苍水大举入长江,在金山遥祭孝陵,其后以“上游师未至”,无功而返。顾亭林有《金山》长歌一首,为研究他的战略思想最重要的根据。诗云:
  东风吹江水,一夕向西流。
  金山忽动摇,塔铃语不休。
  水军一十万,虎啸临润州。
  巨舰作大营,飞舻为前茅。
  黄旗亘长江,战鼓出中洲。
  举火蒜山旁,鸣角东龙湫。
  故侯褒鄂姿,手运丈八矛。
  登高瞩山陵,赋诗令人愁。
  沉吟横槊余,天际旌旆浮。
  忽闻黄屋来,先声动燕幽。
  阖庐用伍胥,鄢郢不足收。
  祖生奋击楫,肯效南冠囚!
  愿言告同志,努力莫淹留。
  此诗至“赋诗令人愁”止,全为写实。“塔铃”典出《晋书?佛图澄传》,佛图澄是印度人,但非和尚,而为道士,神通广大,据说塔铃作声,乃是胡语,预言军事吉凶,而只有佛图澄能通其语,石勒常倚之以明胜败。“金山忽动摇,塔铃语不休”,见得情势严重,领起“水军一十万”,弥见声威之壮。“蒜山”连接北固,相传武侯与周瑜曾于此谋拒曹操,故一名算山;“龙湫”则在东面的九灵山中。此言水军一到,东西有义师响应。
  “故侯”指定西侯张名振;“赋诗令人愁”下接“沉吟横槊余”,则知仍用曹孟德横槊赋诗之典,所谓“绕树三匝,无枝可依”,以期约之师不至,进退失据,故尔生愁。
  此下则为顾亭林对此役的检讨及谋划,“天际旌旆浮,忽闻黄屋来,先声动燕幽”三句,为模拟之词。“黄屋”即“黄幄”,天子的行帐,意谓此时若能奉永历或监国的鲁王亲临前线,则将震动北朝;而金陵一下,初步可望为东晋偏安之局。 。 想看书来

江上之役”及郑成功的再评价第五章圣祖(3)
“伍胥”指郑成功。其时郑芝龙已为清朝掌握;成功生母称为“翁氏”者,则于清军初入闽南时,因恐被俘受辱而自杀。在顾亭林看,郑成功于清朝,有囚父死母之仇,故拟之为伍子胥。“鄢郢不足收”亦非漫征伍员助吴平楚之典;“鄢郢”即荆州一带,居长江上游,东晋之能站住脚,由于荆州未失;当时的计划,南朝定鼎,首须经营上游,此可从施琅的议论中获知端倪。
  据李光地记述,曾与施琅谈“江上之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