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第3卷:九天春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太宗第3卷:九天春色-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封德彝答道:“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心智,饿其体肤’。
  陛下登基以来,遭遇旱灾和蝗灾,不足为怪。
  相信陛下洪福齐天,定能战胜灾异。”
  李世民微微一笑,觉得封德彝的话虽有拍马屁之嫌,然听来还是比较舒服的。
  他忽然想起一事,问道:“朕让各州举荐人才的事儿,现在如何?”
  “臣听无忌说过,各州已经向吏部报来了名单。
  无忌已令各州派人带领他们克日上路,赴京城接受吏部测试。”
  李世民点点头道:“好,等他们来了之后,朕要一一见过他们。
  对了,封公,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陈君宾躬身稼穑 李世民痛失海鹞(8)
朕早就让你举贤,然时至今日,未见你向朕推荐一人。
  你也看到了,如今天下事情繁乱,你应该分朕忧劳。
  你不发一言,让朕如何是好呢?”
  封德彝答道:“陛下说过的话,臣岂敢不尽力?只不过臣细心观察,至今未见有奇才异能之人,因无法举荐。”
  李世民摇摇头,责怪道:“封公的这句话就不对了。
  前代明君使人如器,皆取士于当时,不可能借人才于别的朝代。
  像周文王和齐桓公,难道要他们先找到姜子牙和管仲之后,再行为政吗?姜子牙垂钓渭水,管仲居于颍水之滨,他们皆隐于当世,若不是周文王和齐桓公慧眼识人,他们无异于明珠暗投。
  还有,诸葛亮隐于南阳草庐之中,刘备三顾茅庐请其出山,佐其成就帝业。
  由此来看,不管任何朝代皆有能才,只是患于不能知之啊。
  封公,你知事吏部,至今未向朕举荐一人,说起来,朕应该最先责怪你。”
  李世民的这番话说得封德彝面红耳赤,只好一迭声地答道:“臣失职,臣失职,臣定遵皇上训导,早访异才。”
  然后惭赧而退。
  封德彝终久没有为李世民举荐一人,两日后,封德彝在尚书省办公时突然倒下。
  李世民闻讯,亲自来到尚书省探视,只见封德彝嘴歪眼斜,躺在那里说不出话来,显系中风之状。
  李世民一面令太医为他诊治,一面令尚辇局抬舆过来,送封德彝归入府居。
  是夜,封德彝再也没有醒过来,享年六十岁。
  李世民闻讯,为之滴下了几滴眼泪,叹道:“莫非上天要惩罚朕吗?天降大旱又生蝗灾,又损我股肱之臣。
  今年先是马三宝暴死,其后杜淹又死于家中,屈突通镇守洛阳也死于任上,今日又加上封德彝,算来已是第四人了。
  人言封德彝外谨顺而善矫饰,然他与朕共事以来,数进忠策,还算尽力,如今又暴死在任上,可加以褒扬。”
  当日,诏赠封德彝为司空,谥曰明。
  却说诸州举荐的十一人到了京城,长孙无忌将此事奏报给李世民,言说要在吏部面试。
  李世民欣喜异常,说道:“这十一人经过层层筛选,定非常人。
  无忌,这样吧,你将他们引入内殿,由朕与他们亲自交谈。”
  长孙无忌带领这十一人入了显德殿,他们随长孙无忌向李世民跪拜,三呼万岁,然后战战兢兢起身,其中有人甚至簌簌发抖。
  李世民和颜悦色道:“朕求贤若渴,令诸州举荐良才,你们经层层筛选选拔到此,胸中定有韬略异能。
  长孙尚书本想在吏部依例测试,朕现在用人之际,就想将这些虚套路免了,若你们其中有人能将政道说出一二,朕可以当即予以授任。
  怎么样?你们谁先说呀?嗯,你们谈话也不能漫无边际,朕即位之初曾有明诏一道,主旨是‘民为邦本’,‘抚民以静’。
  无忌,你将那道明诏取来当场宣读,然后让他们谈谈看法。”
  长孙无忌事先已得李世民的吩咐,早令人将那份万言明诏抄录了十一份,现在一一将之发到各人手中。
  这十一人明诏到手,皆低头观看,殿内一时显得很寂静。
  李世民立起身来走下御座,背着手慢慢踱到众人面前。
  就见那十一人手执诏书埋头观看,许多人因心中恐惧,那诏书竟然在手中抖抖索索。
  李世民嘴角掠过一丝微笑,心想这帮人久处乡间,没有见过世面,猛一下子到了皇帝面前,心中紧张也属正常。
  时间慢慢地过去,不觉已过了大半个时辰。
  李世民退回御座,问道:“大家已经看完了诏书,对其中有何缺失之处,可以尽情指摘,言无不尽,朕不会怪罪你们的。”
  然那十一人依旧低着头,没有一人先发言。
  长孙无忌不耐烦起来,略微大声道:“你们没听到皇上的问话吗?都来了一个时辰了,你们不发一言,莫非都是哑巴不成?”
  

陈君宾躬身稼穑 李世民痛失海鹞(9)
他的话刚一说完,人群中竟然有三人将手中的诏书抖落在地,显是紧张之极。
  李世民制止了长孙无忌的喝斥,愈发和颜悦色道:“你们不用紧张,到了这里,应该与平日里无异。
  嗯,你们不敢先发言,朕就点名了。
  并州举荐来的颜仲良,十一人中以你年龄最长,这里的举荐语说你饱读诗书,有纵横之心机。
  颜仲良,你先发言如何?”
  颜仲良年约五十余岁,身材干瘦,留着一撮山羊胡子。
  他听李世民点到自己的名字,慌不迭地答道:“陛……陛下,草民读罢这道诏令,只觉……只觉字字珠玑。
  草民以为,皇上之话,那是……那是一点都不错的。”
  说完,他脸上的汗涔涔而出,竟然打湿了他的山羊胡子。
  事实上,颜仲良读诏书的时候,脑海中一片空白,诏书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他一点都没看进去。
  到了这个时候,李世民微觉失望,又对其他人说:“颜仲良这样说,你们以为呢?”
  那帮人面面相觑,莫能对语,只在那里相顾失舌。
  李世民复对长孙无忌说:“无忌,想他们初入宫阙,未睹皇家盛大气象,心怀惊惧,有碍辞令畅达。
  这样吧,你将他们移入尚书省内,改为笔试,也许他们能够正常发挥。”
  孰料这帮人实在平庸,他们到了尚书省内,面对策题,构思弥日,终不达要旨,理既乖违,词亦庸陋。
  李世民一一阅毕了他们的答卷,未免大失所望,叹道:“看样子欲速则不达呀。
  朕心急求才,偏偏事与愿违。”
  长孙无忌也很恼火,要求重罚这帮徒有虚名之人。
  李世民道:“算了,可将他们放还,不要怪罪他们。
  追根溯源,还是举荐他们的人办事马虎,不能识人。
  可加重惩处他们,以举其非人,罪加一等。
  唉,我前些日子曾经责过逝去的封公,怪他不能识人。
  看来这识人之道确非易事啊。”
  长孙无忌点头赞同。
  李世民又道:“这次让各州举人,时间毕竟有些太仓促,还是要走科举铨选的路子循序渐进。
  然现在亟须用人之际,依旧例选人,时间又太久了些。”
  唐依隋例选人,每年十一月士子集于京城,至春而罢。
  长孙无忌道:“是的,依旧例科举铨选,确实存在弊端。
  对了,前些日子刘林甫建议道,可以四时听选,随阙注拟,这样也许更快捷一些。”
  刘林甫现任吏部侍郎,是长孙无忌的左膀右臂。
  李世民略微思索了一下,大喜道:“这样很好。
  无忌,可让刘林甫呈来奏折,朕批阅后即可施行。
  士大夫经历战乱之后,不乐仕进,所以能干的官吏不多。
  有了这个办法,相信眼前的局面很快就有所改观。”
  说到这里,李世民一转话题,又道:“无忌,眼下封德彝逝世,腾出了尚书右仆射这个位置,我想由你来代之。
  另外,萧公等老臣思想僵化,动辄压制玄龄、如晦等人的言论,我已经隐忍多日了。
  尚书左仆射的位置由房玄龄担当,尚书省的事务由你和玄龄主之。”
  李世民原来任过尚书令,深知尚书省的重要性。
  他如今做了皇帝,没有人再敢担当尚书令的职务,则尚书左右仆射实际上成了尚书省的最高长官,皆为宰相职参与朝政。
  长孙无忌摇头道:“更换宰臣现在很有必要,然这里有两点不妥。
  一者,臣为外戚,这样日日权重,恐于朝纲不利,最易引起别人的话柄;其二,萧礒、陈叔达等人皆是忠于陛下的老臣,如此轻易将他们换下,恐会引来诸多说辞。”
  “这两点皆不妨。
  你虽为外戚,然随我征战多日,为朝廷立有大功,我用你非因亲戚,实用你才,所谓‘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是也。
  

陈君宾躬身稼穑 李世民痛失海鹞(10)
至于萧、陈他们,我知道他们对我忠心耿耿,然其眼光见识才具已影响了理政大局,非更换不可,这是大节。
  我这样做并不影响我们之间的感情,我还会经常询之以政道,尊之为前辈,你放心,像裴寂以前那样待我,如今尚且有名有封,何况萧公他们呢?”
  长孙无忌见李世民说到这个份上,只好点头答应。
  长孙无忌离开后,李世民步出殿外。
  眼见庭院中绿树葱茏,枝叶繁茂,忽然生出到终南山狩猎游春一回的愿望来。
  想到这里,他竟不能自已,令太监将那只高丽国献来的海鹞取来,意欲玩赏一回。
  这只海鹞名为渔阳白,周身羽毛为白色,其神俊异常,模样很惹人喜爱。
  李世民亲自驯它,如今已经能在李世民的口令下或扑击,或收势,可谓善解人意。
  李世民这会儿接鹞在手,那边的太监提着鸟笼准备放鸟。
  李世民打了一下手势,太监急忙打开鸟笼,两只黄鸟扑棱棱地飞上蓝天。
  李世民解开缚在海鹞脚上的细链,挥手向黄鸟一指。
  只见海鹞一飞冲天,如箭一般扑向那两只已飞得只剩下两个小点的黄鸟。
  人还没有看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