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瞩目的现代名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毛泽东瞩目的现代名流- 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之后,对范文澜学术研究转移有着进一步推动的是毛泽东。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中的著名报告《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号召:“对于近百年的中国史,应聚集人材,分工合作地去做。”整风运动结束之后,范文澜便全力投入《中国近代史》的写作,此后,近代史就一直成为范文澜学术工作的重点。他的《中国近代史》不光是填补了当时史学著作的一项空白,也将离我们相去不远的近代历史研究提升为一门严肃的科学,并使之纳入史学家严峻的眼光之中,而不再是前人的琐谈式或回忆录式的边缘知识。  范文澜对古典文学有着极深的素养,精熟于古代的名家名作,又擅长古文,精研过群经,考证过古史,又善于从当代汉语和人民大众的语言中吸收丰富营养,因而他的著作既有深沉的中国古典文化底蕴,又有鲜明的时代风貌,展示出历史大家所独有的厚重、洗炼、生动的文风,读其书使人感到内容上气势磅礴,语言上文采斐然,思想上新见迭出。  中国历史的撰写还在继续,但每有新著问世,我们都不会忘记这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的筚路蓝缕之功。  

毛泽东评点胡适
诸文引了章、梁、胡、冯诸人许多话,我不反对引他们的话,但应在适当地方有一批判的申明,说明他们在中国学术上有其功绩,但他们的思想和我们是有基本上区别的,梁基本上是观念论和形而上学,胡是庸俗唯物论与相对主义,也是形而上学,章,冯……(章、冯二家我无研究),等等。若无这一简单的申明,则有使读者根本相信他们的危险。(注:章,是章太炎。梁,是梁启超。冯,是冯友兰。胡,就是胡适。)  ——摘自欧阳哲生编的《历史的回忆·文化名人解析系列·解析胡适》第336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要使他们像胡适之说的“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  ——摘自欧阳哲生编的《历史的回忆·文化名人解析系列·解析胡适》第336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红楼梦》写出二百多年了,研究红学的到现在还没有搞清楚,可见问题之难。有俞平伯、王昆仑,都是专家。何其芳也写了个序,又出了个吴世昌。这是新红学,老的不算,蔡元培对《红楼梦》的观点是不对的,胡适的看法比较对一点。  ——摘自欧阳哲生编的《历史的回忆·文化名人解析系列·解析胡适》第339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胡适小传(1)
胡适原名洪,字适之,别号自胜生、藏晖室主人,笔名:铁、笑、天风等。安徽绩溪人。1891年12月17日,胡适出生于上海大东门外。1881年,其父胡传北上到京,由张佩纶推荐到吉林办理对俄边务,深得上司的赏识。后来,胡传调往台湾任台东宜隶州知州等职。1893年,胡适3岁时,随母至台寻父。在其父的教育下,胡适4岁时已认得方块字七百多个了。1895年3月,胡适随母回老家绩溪,始进学堂。因他已有认识近千字的基础,故能读《三字经》、《百家姓》等启蒙书,他的四叔胡介如就以其父所撰的《学为人诗》教他。不久,他的父亲去世。母亲望子成龙,居家守寡,教子极严,胡适做错了事时,她从不在别人面前打骂孩子,只用严厉的眼光瞅他,胡适就吓住了。到了晚上人静的时候,他母亲才关起房门教训他,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不要丢他的脸,出丑。”有时罚跪,或者是拧他身上的肉,无论打得怎么重,都不许他哭出声音来。胡适说:“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小时候,不知胡适感染了什么细菌,患了一年多的眼病,左治右治也治不好。有人说可以用舌头去舔好。他妈就用舌头去舔他的病眼。胡适长大成人后,每念此景此情,称赞他妈是慈母兼严父见白吉庵的《胡适传》第2页,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5月第1版。〖ZW)〗。  9岁时,胡适开始看小说。小说是课外读物,但在那读经的时代,老师是不准读的,因此只得偷着看。当他看了《水浒传》、《三国演义》里的许多人物和故事情节时,觉得非常有趣,于是到各处寻找小说,相继又看了《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薛仁贵征东》、《七剑十三侠》等书。此外他还阅读了一部翻译小说——讲的是希腊爱国志士的故事。胡适前后共读了三十多部书,从此眼界大开,脑子里故事越来越多,因此家族中的姊妹们常聚在一起,要他讲书给她们听。胡适说,这样讲书,迫使他把古文翻译成绩溪本地话,使他进一步了解了古文的文理,所以他14岁到上海读书时,就能作很像样的作文了。看小说还有一个好处,使他在不知不觉中得了不少白话散文的训练。这对他后来的教育、事业很有用,所以他说:“教育家要读小说。”在学堂里,胡适对“经书”不怎么感兴趣,而对《幼学琼林》、《小学》之类比较喜欢。  胡适在家乡读了九年私塾。这个学堂最早的老师是他的四叔——族叔“禹臣先生”。同学起初只有他四叔的儿子,后来才逐渐增加到十多个。胡适是其中最用功的一个学生。在母亲的督促下,他每天起得最早,总是第一个先到学校,到了便坐下念书,等老师来了,便回家吃早饭。胡适还说,九年的生活,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方面,不能不说是打下点底子。但别的方面没有发展的机会。因此性格爱静不爱动,总是文绉绉的,人们给他一个绰号叫“糜先生”。  1904年1月,胡适14岁的时候,她母亲按家乡的风俗习惯,为他订了一门亲事。三哥到上海去开办茶叶店,他母亲决定让胡适跟他三哥一块到上海去求学,以实现他父亲临终的遗言:“应该令他读书。”  胡适到上海后,进了他父亲的朋友办的一个私立学校——梅溪学堂。这学校的课程设有国文、英文、算学三科,但以国文科最为重要,也是分班的标准。胡适初分到第五班,差不多是最低的一班了。这年由于抗俄运动的发展,反对清廷的革命斗争也越来越深入,特别在上海,发生了革命党人刺杀清朝官吏联俄派分子王之春的事件。这件事使胡适的思想受到震动,因此增加了痛恨沙俄及反对清政府的革命心理。这年新出的《时报》常有批评时政的短评,他喜欢看。此外,他又读了梁启超办的《新民丛报》及其他书刊,并传抄了邹容的《革命军》。读了这些书,胡适思想有很大进步,自命为新人物,于是与几个同学拒绝去参加小学毕业考试。他认为“新人物”是不应当到腐败的官厅接受考试的,所以不到考期就离开了学校。  翌年,胡适转入私立澄衷学堂。因该校是一个中小学混杂在一起的学校,学校教学较为混乱,一共有十二个班,大体说来高班相当于中学,低班相当于小学。课程除国文、英文、算学外,还设有物理、化学、博物、图画等课,比较注重英文。胡适因英文、算学成绩太低,被编在第五班。第二年胡适升入到第二班。他的考试成绩常在前列,所以一年升了四班。国文老师杨千里思想比较开明,用严复译的《天演论》为课本教学生。一次,他出的作文题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试申其义》。胡适作此题时,老师给他的批语是“货利钱二百,以示奖励”。课下,胡适还读了严复译的《群己权界论》等书。由于深受《天演论》的影响,他的笔名就叫胡适,取其“适者生存”之意。适之是他二哥替他取的字。他二哥在上海主持店务,掌握经济大权,胡适一切都得听他的。由于他二哥的介绍,胡适读了朱子的《近思录》,甚觉有趣。后来他回忆说:“我思想走上赫胥黎和杜威的路,正是我从十几岁就十分着重思想的方法了。”见白吉庵的《胡适传》第6页,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5月第1版。虽然如此,但胡适更喜欢读的还是梁启超的文章,觉得他的文章明白晓畅之中,带着浓厚的热情,让人不得不跟着他走,也不能不跟着他想。这种魅力把他带到了新的境界,特别是梁启超著的《新民说》与《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势》对他影响更大。他说:“《新民说》诸篇给我开辟了一个新世界,使我彻底相信中国之外还有高等的民族;《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也给我开辟了一个新世界,使我知道‘四书’、‘五经’之外,中国还有学术思想。”他认为这是学界第一次用历史的眼光来整理中国学术思想。但梁启超做了几篇之后,忽然停止了,使他大失所望。在失望之余,他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补全这部中国学术思想史。虽然他不敢将这个想法告诉别人,但主意已经打定。从此以后,他便开始留心读周秦诸子的书。这就是他后来做中国哲学史的出发点。胡适在澄衷学堂读了一年半,后期当了班长,常登台演讲,改变了过去见人就面红耳赤,问一答一、问二答二的腼腆状况。  

胡适小传(2)
1906年夏天,胡适考入了中国公学。这所学校是一部分留日学生因为日本政府公布《取缔中国留学生规则》,认为这是侮辱中国而退学回国创办的。老师和学生大多是革命党人,有股新气象:穿洋装、剪辫子、用普通话教学,这些都是与众不同的。当时马君武是总教习,他看了胡适的入学试卷后,甚为惊喜,拿去给别的老师传看,大家都说是公学得了一个好学生。胡适入学时,年纪算是比较小的一个,大家把他当作小弟弟看待,给他读《民报》,也不强迫他剪辫子,胡适在中国公学三年始终没有把头上的小辫剪掉,而且也没有人劝他加入同盟会。大家认为他将来可以做学问,要爱护他,所以不劝他参加革命。但是在第一学期,他就加入了学校里几个同学办的“竞业学会”。该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